Loading...

Time Range

2009.7-2024.4


Field Display

< /tr>
Chinese Financial Newspaper Text Data Field Table
Site Chinese Name
Publish Time
Section Name
First Title
Title
Tail title
Author
Picture
Main text

Sample data

Site Chinese name Posting time Section name First title Title Tail title Author Picture Main text
时代周报 2020/10/20 区域 中山调整供地结构 居住用地成交增9倍 10月12日,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全国百城居住用地成交报告》,今年前三季度,全国100个城市居住用地成交面积为4892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8%。其中,广东中山居住用地成交面积激增926%,增速全国第一。 郭瑞婵 [] 中山调整供地结构 居住用地成交增9倍郭瑞婵2020-10-20 03:18:34来源: 时代周报10月12日,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全国百城居住用地成交报告》,今年前三季度,全国100个城市居住用地成交面积为4892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8%。其中,广东中山居住用地成交面积激增926%,增速全国第一。时代周报特约记者 郭瑞婵 发自广州今年以来,中山市居住用地交易活跃。10月19日上午,中山小榄沙口大桥约30亩商住用地被地产商拍下。根据公开出让资料显示,该地块用途为城镇住宅用地,土地面积为1.99万平方米。类似用地交易信息在中山屡现。10月12日,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全国百城居住用地成交报告》,今年前三季度,全国100个城市居住用地成交面积为4892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8%。其中,广东中山居住用地成交面积激增926%,增速全国第一。紧跟其后的丹东、襄阳,增速分别为277%与265%,与中山差距明显。“土地交易数据上升,至少说明当前中山正进入补库存的阶段,具有积极意义。”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从城市土地交易活跃的程度来看,反映房企看好这类城市的土地投资,因此拿地积极性会高。10月17日,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前几年中山新增供地很少,并以存量用地的收并购为主。“今年受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利好影响,中山有意识地调整供地结构,增加了靠近深圳与深中通道的东部区域的用地供应。”但他认为,中山目前的内生购买力不足,未来居住用地交易能否持续活跃,仍有待考量。临深区域成交量最多中山居住用地成交面积激增的原因之一,是去年同期成交量基数低。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中山市仅成交3宗居住用地交易,总建筑面积为28.76万平方米;2020年前三季度成交7宗,总建筑面积为294.80万平方米。“前几年新增供地很少,去年居住用地成交量下降明显。”李宇嘉分析认为,今年中山有意识地增加了临深用地以及与深中通道邻近的东部区域用地供应。今年4月,中山公示2020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显示,将结合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全市商品房库存情况及市土地储备中心出让收入预算,合理确定供应总量,重点分布中心城区和镇中心区,对库存规模大、消化周期长的镇区,适当减少供应量,引导市场供需关系平衡。时代周报记者查阅中山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数据发现,从去年开始,中山对东部组团的用地供应集中在翠亨新区。2019年,中山对翠亨新区的用地供应为23.36万平方米。今年前三季度,对翠亨新区的用地供应为45.24万平方米,较去年全年增长近一倍。今年前三季度的7宗交易,就有3宗位于翠亨新区,其中2宗为城镇住宅用地,1宗为商住用地;另有2宗分布在中心组团的石岐、东区,均为商住用地,其余2宗城镇住宅用地分布在西北组团。在中山东部区域当中,与深圳隔海相望的翠亨新区备受关注。其中的原因是,建设中的深中通道在翠亨新区马鞍岛登陆。中山翠亨新区官网显示,该区定位为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分工的主阵地,目前尚属发展的起步阶段,但发展潜力不小。该区聚焦健康医疗、精密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瞄准世界500强和大型跨国企业、央企、行业领军企业进行产业链招商,目前已有中科院药物创新研究院华南分院、哈工大人工智能与无人装备研究院等77个重大项目落地于此。过去由于供地有限,翠亨新区所在的南朗镇经历了一波房价抬升。时代周报记者查阅58安居客数据显示,2016年南朗镇楼盘均价为7522.33元/平方米,12月暴涨至17000元/平方米,到2019年维持在14422.42元/平方米的均价水平。翠亨新区用地供应增加后,将计划筹建人才公寓。今年8月,翠亨新区起草《中山翠亨新区人才公寓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拟规定每年新增供应居住用地中,人才公寓用地面积占比一般不少于10%,符合条件的高级别人才可免租期最长10年。内生购买力不足中山前三季度显现的土地交易活跃度能够持续多长时间,还存在较多未知。“中山靠近深圳的楼盘,大概有一半的购买力来自深圳。”李宇嘉认为,目前中山的内生购买力不足,难以支撑大量新增的居住用地供应与高企的房价。中山靠一镇一业发家,拥有小家电、灯具装饰、家具制造、五金等传统优势产业,但缺乏集聚效应、品牌效应的缺陷逐渐显露。“中山没有大的龙头产业,主要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李宇嘉说,受环保攻坚战、产能过剩、外部环境不稳定等因素影响,这些企业产值下降严重,中小企业主的购买力下降。传统优势工业的疲态,在经济数据上有所反映。2019年中山全市GDP 为3101.10亿元,增长1.2%,GDP在广东省各地级市中排名第九,增长率则排名末位,工业方面的增加值下降1.4%,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7.6%,经济下行严重。与此成反比的是,中山房价在广东排名相对靠前。乐有家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09―2019年,中山市10年的房价涨幅达187%,增长率在大湾区9个地级市中排名第五,2019年新房住宅均价为14000元/平方米。这与过去中山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热有关。中山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2018年中山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基本维持在10%以上的高增长率,2018年投资占比逾一半;工业投资增长率则相对较低,并呈波动下降趋势,出现负增长情况。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山提出“重振虎威”,去房地产化被提上日程。2019年,中山房地产开发投资首次出现剧降,同比下降24.5%。2020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将“投资结构失衡,房地产投资占比仍然较高”列入历史遗留问题之一,公布全年计划安排省市重点项目242个,涵盖基础设施工程与现代服务工业等领域,并加大工业投资力度,确保全年工业投资不低于220亿元。中山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正逐渐步入正轨,流向实体经济。1―8月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出现大幅度下降情况,同比降幅达15.5%,工业方面的投资同比增长52%。在李宇嘉看来,中山能否就此扭转实体经济的颓势,促进楼市健康发展,还需时间验证,现在的转变还只是开始。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20/7/28 区域 光伏发电助脱贫 高陂村赚足“阳光收入” 电表箱每增加一度电,就带来0.41元收入。当前,光伏发电已成为高陂村主要扶贫产业。2019年,高陂村有劳动力的相对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56元,远超脱贫标准8266元。 陈佳慧 戴睿敏 [] 光伏发电助脱贫 高陂村赚足“阳光收入”陈佳慧 戴睿敏2020-07-28 02:45:13来源: 时代周报电表箱每增加一度电,就带来0.41元收入。当前,光伏发电已成为高陂村主要扶贫产业。2019年,高陂村有劳动力的相对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56元,远超脱贫标准8266元。7月27日,入伏第11天,梅州市蕉岭县高陂村最高气温达36℃。在村委会楼顶,一排排光伏发电板将这些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电表箱每增加一度电,就带来0.41元收入。当前,光伏发电已成为高陂村主要扶贫产业。2016年,高陂村被列为省定相对贫困村,全村有290户,总人口1135人,其中贫困户41户,共132人。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当年高陂村相对贫困户人均收入只有4000元不到,村集体收入仅为2000元。同年,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政府作为对口帮扶单位,精准扶贫高陂村。4年来,在扶贫工作队的对口帮扶下,高陂村引进了光伏发电、土鸡和肉牛养殖产业,提高有劳动能力的相对贫困户收入,确保“低保户”“五保户”的最低生活保障。不仅如此,帮扶单位还推动村中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2019年,高陂村有劳动力的相对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56元,远超脱贫标准8266元。去年底,高陂村达到退出贫困村标准,4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下一步,扶贫工作队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引入高附加值产业,解决村民就近就业问题。”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政府驻高陂村扶贫第一书记曹雄辉对时代周报记者说。光伏发电破交通难题高陂村身处大山之中,交通闭塞。帮扶之初,村里只有一条水深1米的渡槽通向县城,村民只能在渡槽边缘步行或骑单车,小车无法通行。交通不便,成为制约高陂村发展的关键。“路不通,很难引进产业,因为发展产业所需的各种要素没法流动。”曹雄辉分析,光伏发电的好处在于,一旦发电设备建成,就不需要频繁的物流运输,可暂时规避道路不通畅的缺点。而且,利用旧楼来发电不需额外占用土地资源,性价比高,适合山地多的情况。确定好扶贫产业后,扶贫工作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向村民介绍光伏发电。“光伏发电会不会有辐射”是村民最担心的问题,“我们就一家家解释,光伏发电的电压为380伏,属于通用发电电压范围,产生的辐射属于安全范围。而且光伏发电是国家大力提倡的绿色环保产业。”曹雄辉说。2018年3月,扶贫工作队在村委会办公楼楼顶加装的光伏发电板正式并网发电。曹雄辉介绍,一期项目的光伏装机容量32.77千瓦,一年可发电3万多度,“自2018年3月开始发电,至2019年10月,发电总收益达2.5万元”。该村自愿入股的3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12人成为项目受益人,每户可分收益有800多元。贫困户刘日云是受益人之一。“光伏发电去年发了两次分红,第一次200多元,第二次900多元,总共有1180元左右。”刘日云说。“光伏发电能盈利的关键在于价格差。”曹雄辉解释,南方电网用0.41元/度的价格向高陂村买电,村民可以先满足自己的用电需求,再用剩余的部分换取收益。“目前村民用电的价格大约是0.6元/度,光伏发电既能节省原有的电费,还能创造新的收益。”随着产业技术革新,光伏发电的成本明显降低。“以前发电1千瓦的成本大概9000元,现在只需要5000元左右,相当于成本缩减一半。”曹雄辉说,“良好条件下,发电装置可用25年,并且配有10年保修期。”高陂村的二期光伏项目正在筹划中。“理想状态下每年可发电20万度左右,收益约8万元,能进一步增加村集体收入。”曹雄辉说。保障兜底民生除了光伏发电项目,扶贫工作队还利用该村山岗林地遍布的优势,帮助贫困户大力发展土鸡、肉牛等传统养殖产业。2017年,扶贫工作队为贫困户购买走地鸡苗和肉牛犊,以及饲养所需的麦皮、米糠、玉米粒等饲料,“相当于为贫困户节省了部分养殖成本。”曹雄辉说。曹雄辉介绍,高陂村多山地,为牲畜养殖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这里出产的走地鸡肉质鲜美。“贫困户生产的农副产品平时在当地市场售卖,疫情期间市场关闭,我们就组织了帮扶单位组织团购消费扶贫,共计购买了6000元左右的农货。”扶贫工作队在发展“造血”项目的同时,还不忘补上交通短板。今年5月,在蕉岭县交通局等部门的帮助下,高陂村连接渡槽的一条3米宽的单车道拓宽为6米双车道,预计8月完工。通向县城的“致富桥”准备动工,预计明年底竣工,届时村民出行将更加高效。曹雄辉介绍,致富桥竣工后,高陂村将引入高附加值的扶贫产业。目前,菌菇养殖企业引进计划正在洽谈,计划利用种植香菇、灵芝、木耳、大球盖菇等高附加值的菌菇产业。“高附加值的新型农业既能为村民带来投资分红,又能创造家门口的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能够带动村民的致富积极性。”曹雄辉说。产业“造血”的同时,医疗、住房、教育的“输血”保障一个不漏。曹雄辉介绍,高陂村的贫困户已全部加入医保,同时还有财政拨款的“二次救助”来兜底医保不能覆盖的自费支出,“除非病人需要使用进口药或其他特殊治疗,否则自费的比例非常低,几乎不用花钱”。在危房改建方面,高陂村41户贫困户中,有6户进行修缮,4户进行重建。其中,修缮补贴资金为每户23500元,重建补贴资金为每户43500元。曹雄辉介绍,补贴基本能覆盖修缮需求,但如果重建住宅,贫困户还需自费一部分开销。教育扶贫方面,针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学生,在专科及本科等教育阶段学费被免除,同时,每个学生每月补贴生活费700元。如今,贫困户刘恒兴的孩子在教育补贴的帮助下,完成了专科教育,当前在佛山从事汽车修理工作,日后基本生活不愁了。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20/6/2 区域 大湾区直播生意经:从去库存到造品牌 大湾区城市带货的直播方式,收获亮眼成绩。如“服装之都”中山沙溪镇,在3月28日直播首日,6个小时成交额近5000万元。有“中国羊毛衫名镇”之称的东莞大朗镇,两小时卖出2.7万件毛衣。 陈佳慧 [] 大湾区直播生意经:从去库存到造品牌陈佳慧2020-06-02 03:07:40来源: 时代周报大湾区城市带货的直播方式,收获亮眼成绩。如“服装之都”中山沙溪镇,在3月28日直播首日,6个小时成交额近5000万元。有“中国羊毛衫名镇”之称的东莞大朗镇,两小时卖出2.7万件毛衣。官员直播带货,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新时尚。5月31日晚上7点半,以“南头智造,家电钜惠”为主题的中山“南头品牌家电狂欢节”开播,直播间以蓝白色调搭配,颇具科技感。中山市南头镇党委副书记麦升涛在直播间里,向网友们推介本地企业生产的电热水器、厨具等。这是“狂欢节”第三场直播,由南头镇政府和当地30多家企业联合举办。据麦升涛介绍,前两场直播累计观看人次达485万,首场销售金额逾5000万元。像南头镇这样以书记、镇长直播带货的城市并不少。时代周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27日,珠三角逾百名官员以扶贫助农、推介本地品牌等不同主题开展直播带货,级别覆盖市、区、县、镇,商品涵盖飞机、汽车、家电、农产品、文旅产品等。其中,东莞“世界好物东莞造”直播观看人次高达890万。“通过政府官员的宣传,地方产品更容易被人知道,利于品牌的打造。”广东财经大学商贸流通研究院院长王先庆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地方官员直播带货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表明地方政府十分重视这种新业态、新模式,并以此来示范和带动行业的发展。同时,对于当地的产品和市场有一定推动作用。“台前”花式带货5月以来,粤港澳大湾区九座城市轮番上场当“网红”。各级主政官员亮相直播间,为本地制造的品牌产品“打call”,以促进消费助推经济复苏。“大湾区制造”是直播的最大卖点,这些自带流量的“土特产”在官员们的直播吆喝中,轻松去库存。5月29―31日,中山市南头镇与本地孕育的家电品牌TCL、奥马、樱雪、长虹联手打造家电狂欢节,书记、镇长现场为“南头制造”代言。有了政府背书,加上直播间适时推出秒杀价,极大释放网友的消费需求,首场销售额达5062万元。大湾区城市使出“杀手锏”,官员上线为自家“土特产”带货。如广州市番禺区区长陈德俊就在直播间卖汽车。“我的私家车就是广汽传祺,这个车很适合家庭使用,性价比一流。”他口中的品牌汽车是当地龙头企业,代表“番禺制造”的实力。当晚,该品牌汽车在1.5个小时内就收获2875张订单。还有直升机。5月17日,珠海市斗门区区长马洪胜为“斗门造”代言。“2年前,我就乘坐这架珠海斗门土生土长的‘天恋’飞机翱翔蓝天,宝宝们如果想要购买,可以来这试飞验货。”直播过程中,有20架飞机签订成交。为了让自家“土特产”获得更高关注度,有的城市还借助明星高流量加持,打造城市品牌。5月23日晚,佛山市南海区七个镇街的镇长、书记组成“镇长天团”,走进影视明星叶璇的直播间,以“南海家·生活”打造主题专场,从家具、家电、家纺等推介南海优质产品。直播不到5小时,在线观看量近80万人次,收获订单2.2万多笔。东莞则把影视明星“东莞仔”王祖蓝“喊回家”带货。5月16日晚,祖籍东莞厚街的王祖蓝在东莞,力挺家乡制造的他笑言,“谁也无法‘祖蓝’我为东莞制造打call”。一晚上,他接连推介了OPPO、vivo等“东莞造”智能手机,金龙鱼稻谷油、稻香点心组合等东莞味道。该场直播时长4小时40分,累计观看人次890万,销售成交额2280万元。时代周报记者发现,该场直播为近来观看人数最高的一场。海量好物+本土达人联动,成为这场“世界好物东莞造”获得高关注度的关键。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晓棠表示,为助推东莞经济稳定复苏,缓解东莞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外资外贸企业的经营压力,东莞探索利用网络新技术和营销新模式,开展高规格、高品质的网络直播营销活动,向全球全国推荐“东莞好物”,力撑东莞制造。除了“大湾区制造”,大湾区直播间还送出文旅产品,呼唤网友来大湾区吃喝玩乐。5月30日,惠州市博罗县举行“博罗新八景”云推介直播活动,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陈雪花化身导游,带网友“云游”博罗新八景。5月19日,广州市番禺区副区长麦洁萍为番禺吃喝玩乐“代言”,推动长隆旅游度假区、宝墨园等番禺景区旅游优惠套票销售。“幕后”打造品牌大湾区城市带货的直播方式,收获亮眼成绩。如“服装之都”中山沙溪镇,在3月28日直播首日,6个小时成交额近5000万元。有“中国羊毛衫名镇”之称的东莞大朗镇,两小时卖出2.7万件毛衣。“地方政府官员直播带货是新生事物,刚刚起步,珠三角各市地方政府基于当地的产业,举办不同目的的直播带货,有的为直接促进产品的销售,有的是推广当地的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王先庆分析,官员在直播中介绍当地的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为当地带来积极影响和意义。王先庆举例,东莞大朗镇政府在3月推出“大朗毛织直播月”活动,政府联合电商平台,为企业降低成本,政府在其中主要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企业的主动性更强。“这个活动的平台比单在一个小的直播间内更加灵活。”王先庆评价。官员走进直播间带货,是大湾区推动产业发展,打响城市品牌的生意经。要将这些线上直播流量长期并有效转化为线下产品销量,还有待进一步建设体系。“珠三角市场成熟,政府官员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上层设计,”王先庆认为,政府官员不能仅在直播间内,应该从更高的层面来引导和规范直播带货,比如明确行业标准、提供产业导向等。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大湾区城市除了让官员在“台前”卖货,“幕后”也在全面推进电商直播的发展,做好直播带货的保障工作。如广州,3月出台《广州市直播电商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要打造“直播电商之都”,这是全国首个直播电商发展行动方案。5月,国内第一家专注直播电商研究的“广州直播电商研究院”在广州成立。东莞则借助各大电商平台力量,发挥“东莞制造”产业优势,整合各电商平台资源和力量,借助“电商+直播”新模式,支持东莞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多措并举稳住企业产能。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20/2/25 区域 大湾区科技战“疫”:1天半研发成功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 近两个月以来,大湾区释放科技力量,结合疫情防控需求,升级原有“智造”产品,应用到防控前线。 [] 大湾区科技战“疫”:1天半研发成功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2020-02-25 03:57:05来源: 时代周报近两个月以来,大湾区释放科技力量,结合疫情防控需求,升级原有“智造”产品,应用到防控前线。时代周报记者 潘展虹 发自广州2月23日,广州凯普医药研发团队宣布完成新冠病毒、甲型流感及乙型流感联合核酸检测试剂盒开发,可用于临床和筛查人群快速分流;此前一天,广州万孚生物研发的抗体检测试剂盒获国家药监局应急审批通过,成为国内首批获准上市的新冠病毒抗体现场快速检测试剂。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企业、科研机构积极抗“疫”,科创企业也没有闲着:佳都科技的AI智能体温人脸追踪监测在广州地铁上线,快速筛查体温异常人群;高新兴科技集团研发的5G警用巡逻机器人可进行人脸口罩识别;大疆无人机肩负喷洒消杀工作,提高防疫效率……这是大湾区的科技战“疫”成果,也是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大湾区对自身创新应用水平的一次集体检验。近两个月以来,大湾区释放科技力量,结合疫情防控需求,升级原有“智造”产品,应用到防控前线。日前,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两批223家企业名单,进一步为复工复产赋智赋能。位列上述名单的高新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对时代周报记者说,接下来将结合市场需求进行优化调整,提供实用的“智造”产品。疫情终会过去,大湾区科创始终疾步前行。1天半完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根据凯普生物公告,近期,其全资子公司广州凯普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团队基于荧光定量PCR平台,完成了新冠病毒、甲型流感及乙型流感联合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开发。这家原以HPV、地中海贫血基因、耳聋易感基因检测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其检测范围并不包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明确病毒人传人后,隔日我们就开始立项研究。”凯普生物副总经理管秩生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原材料齐备后,他们1天半内完成荧光PCR法产品研发,3天完成Sanger测序法产品研发。其中,前者2小时即可出具检测报告,后者则在前者检测出阳性标本后作为验证的金标准。“让疑似病例特别是隐形感染者得到快速诊断。”凯普生物首席科学家谢龙旭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这两项研发成果既可满足临床快速检测的需要,也可对病毒感染情况作出全面检测,协助医疗机构和疾控部门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如今,凯普生物的广州检验所作为广东省指定的第三方检验单位之一,承接省疾控中心、各地医院、企事业单位等检测任务,实现了日均1万人份的检测能力。“本来今年有几个新产品要拿到药证并投入市场,疫情之下可能会暂缓,这也是我们的初衷,就是解决真实的临床问题和真正的社会公共问题。”管秩生说。疫情当前,生物医药企业主动创新研发,聚焦人工智能的科技企业则升级自有产品为防控模式,投入战“疫”前线。目前,高新兴科技集团自主研发的5G巡逻机器人已经在广州、杭州、西安、宁波的高铁、机场、医院、商场等开展工作。该公司负责人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巡逻机器人升级至疫情防控模式后,5米内快速测量10名行人体温并实时传输数据,通过非接触式测温降低感染风险,协助完成排查、防控任务。类似的科技战“疫”成果在大湾区内频现。2月,省工信厅向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企业征集产品信息,涵盖智能测温、智能防控、智能语音、智能服务、智能科研、在线医疗、在线办公、在线教育。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百度、华为、阿里云、腾讯、科大讯飞等巨头企业均在列,结合自身优势,视疫情防控需求提供产品,部分产品在疫情期间供免费使用。努力弥补“先天不足”按照《纲要》要求,大湾区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但大湾区科创能力“先天不足”。“广东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数量少,科研力量不足有历史原因。”广东省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万陆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并非教育强省。长久以来,广东一直希望补齐在高水平大学尤其是创新型大学方面的短板,这也是广东近年重点推进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建设计划的原因。今年1月初,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韩杰才撰文指出,广东科技资源布局存在短板,科技资源分布与区域经济需要失衡,亟待国家层面对科技力量进行战略性优化调整。“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主要在北京、上海、武汉,广东仅有2所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仅为北京的1/3,两院院士仅为北京的1/20,与广东经济和产业需求极不相称。港澳虽有10余所好大学、2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但缺乏产业支撑。”《纲要》发布满周年之际正值战“疫”期间,广东试图以此为突破点,推动基础研究与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发挥大湾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的赋智赋能效用,为园区、机构等提供防控保障。2月18日,王瑞军出席广东省政府新闻办疫情防控发布会时提到,近段时间科研工作者重点围绕疫苗研发、快速检测、药物研制等方面攻关,同时促进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疫情防控支持,如智能远程超声系统、智能消毒机器人、新冠肺炎影像学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等高科技设备。大湾区科创企业亦从中寻找发展机遇。2月22日,高新兴科技集团负责人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列入省工信厅名单公布后,对接人陆续接到来自成都、重庆、泸州等地公安部门,以及西安北站、邯郸东站等需求。“巡逻机器人针对疫情进行的功能升级满足当下客户需求,在引入5G和云资源后成为5G典型应用,市场反响良好,目前正不断提高产能。”该负责人表示,将会有针对性推出消杀巡逻机器人等新产品。广东为此提供政策支持。2月13日,省科技厅公布《关于强化科技攻关实施科技惠企行动支撑疫情防控的若干措施》,提出加强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强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强化疫情防控科技合作和人才支撑等。其中,将提高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公司的支持比例,珠三角地区提高至40%,粤东西北地区则提高至45%。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9/9/30 区域 金融创新赋能湾区经济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创新而言,一方面自然是制度与科技的创新,但另一方面,如何建立协调机制,匹配粤港澳三地的金融资源,也是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 金融创新赋能湾区经济2019-09-30 14:26:19来源: 时代周报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创新而言,一方面自然是制度与科技的创新,但另一方面,如何建立协调机制,匹配粤港澳三地的金融资源,也是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12月26日,两名工人在给深圳第一高楼—平安金融大厦灯光系统进行检查安装。时代周报记者 王心昊2019年,是大湾区时代扬帆远航的一年,也是湾区金融迈向更深度合作与创新的关键一年。综观全球各地的知名湾区,不难发现金融服务的创新与国际化是为大湾区经济发展赋能的关键一环。2月18日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全文62次提及“金融”。《纲要》提出,支持深圳建设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开展科技金融试点,加强金融科技载体建设,加快推进金融开放创新。8月18日,中央发文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其中提出,包括粤港澳金融互通、数字货币、移动支付创新、人民币国际化、跨境金融监管、资本市场改革等方面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关于金融问题,《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谈到三个方面:第一是要打造国际金融枢纽;第二是要发展特色金融;第三是促进粤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毛艳华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三点是大湾区金融发展的“灯塔”,在破解金融体制机制障碍时,推动金融开放与创新时,也应当紧紧围绕这三方面进行。金融创新的试验田一直以来,以深交所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对大湾区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年2月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深圳依规发展以深交所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加快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截至2018年底,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44万家,位居全国城市第二,仅次于北京;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也在全国领先;深圳2018年GDP继续位居湾区第一,占湾区经济总量的22.29%。而今年8月中央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更成为深圳在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上前所未有的助推力。“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最集中的区域之一,也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资本市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仍大有可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林江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过去40年,广东承担了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重要使命,而在资本市场的创新探索上,粤港澳大湾区也能够成为全国的“领头羊”。例如在注册制的探索中,粤港澳大湾区也走在全国前列: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机构和重要平台,深交所长期以来积极发挥市场化资源配置功能,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事实上,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多次提到深圳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关系,不仅有“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研究完善创业板发行上市、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制度,创造条件推动注册制改革”,同时提到“支持在深圳开展数字货币研究和移动支付的创新应用”。“随着改革进入新时代,现在的全面开放与以前的开放不同。以前更多是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型开放;现在更多是规则制度型开放。”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王福强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改革与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关键灵魂,而金融行业的改革创新则是粤港澳大湾区改革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金融领域的“前店后厂”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创新而言,一方面自然是制度与科技的创新,但另一方面,如何建立协调机制,匹配粤港澳三地的金融资源,也是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相比,不难发现,湾区经济的核心在于强大的金融中心,支撑起周边先进制造业的全面开花。纽约和东京均是世界性的金融中心,而名古屋、横滨、芝加哥等城市,则在东京和纽约强大的金融产业辐射下拥有强大的制造业。金融业为高端制造业引来“活水”的作用不可忽视。反观粤港澳大湾区,虽然已有不少合作政策出台,但当下粤港澳三地的金融仍未形成具有强劲活力的合作体系,“各自为政”的情况仍然存在。“在改革开放中,珠三角地区和港澳地区之间就已经逐步形成了‘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林江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虽然这种源于制造业的分工模式比较粗糙,但是在金融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仍然具有借鉴意义。林江强调,过去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业发展中,“前店”往往指港澳地区,“后厂”指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设立工厂,将珠三角地区的产品通过港澳销往世界各地。而在金融领域,具有丰富经验和雄厚资金的外资、港资金融机构能够以香港强大的机构平台作为“后厂”,在珠三角地区设立“前店”,为本土企业提供国际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林江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就应当包含资本的自由流动,通过引入更多的境外资本,尤其是将港澳地区的金融服务引入内地,既能灌溉本土经济,又能为港澳的金融机构打开更广阔的市场。“澳门在资金和金融资源方面拥有独特优势。”全国政协常委、澳门金海集团董事长梁华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明确指出,澳门有8000亿澳门元的财政储备,融资相对比较容易,成本低,能够成为特色金融的中心。“通过发展特色金融业,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让澳门特色金融服务辐射到珠江西岸等地区,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推动粤港澳三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总体的要求,就是要扩大人民币在大湾区内跨境使用的范围和规模,建立起人民币跨境业务的长效机制。”毛艳华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人民币流通规模不小,但跨境使用的范围很窄,用的规模很小,“加强大湾区金融领域的联系,首先需要建立起人民币跨境业务长效机制。”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9/4/10 区域 外资竞逐大湾区 “该配送中心是沃尔玛进入中国23年以来最大单笔投资,彰显了沃尔玛立足中国市场长期发展的雄心,也显示出其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积极预期。” [] 外资竞逐大湾区2019-04-10 16:07:12来源: 时代周报“该配送中心是沃尔玛进入中国23年以来最大单笔投资,彰显了沃尔玛立足中国市场长期发展的雄心,也显示出其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积极预期。”时代周报记者 陈佳慧 发自广州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将目光锁定在粤港澳大湾区。3月21日,就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出台一个多月后,世界500强之首的沃尔玛所建造的华南生鲜配送中心正式开业,该项目设在东莞沙田,总投资约7亿元。“该配送中心是沃尔玛进入中国23年以来最大单笔投资,彰显了沃尔玛立足中国市场长期发展的雄心,也显示出其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积极预期。”沃尔玛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前2月底,华南美国商会也曾发布《2019年中国营商环境白皮书》及《2019年华南地区经济情况特别报告》,两份文件显示,80%的受访企业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政府的持续支持、基础设施支撑以及区域经济发展被认为是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三大关键因素。这是华南美国商会第十一次发布“白皮书”和特别报告,受访的企业来自美国、中国、欧盟、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事实上,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以吸引更多外资进入大湾区,《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对外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哪个地方有一流的营商环境,就会带来高端的要素,包括技术、信息、人才的集聚,从而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形成竞争的优势。粤港澳大湾区正是在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通过制度和规则创新释放红利的重要变革。”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毛艳华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更加高端的投资布局沃尔玛方面给时代周报记者的回复表示,将大湾区建设与自身在广东的重点业务发展计划紧密结合,提早谋划布局,重点在开设新店、供应链体系建设、智慧城市建设、食品安全等领域进一步加大投资和布局。“沙田在东莞市港口大道,距广深沿江高速3.3公里,距已经通车的南沙大桥3.6公里,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地带。”沃尔玛方面解释,在东莞沙田投资的这家生鲜配送中心,在选址方面充分体现了湾区的互联互通。不仅如此,去年沃尔玛还分别投资4000万元、2000万元、2000万元升级广州、佛山、东莞的门店。“外资最看中大湾区的两方面:一是物理上的互联互通已经基本实现,完善的基建、便利的交通使得物流成本大幅降低;二是大湾区各城市地位清晰互补,产业链齐备,利于科创产业的发展。”对此,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教授王丛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与此同时,在华南美国商会的调查报告中,广州、深圳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成为2019外资企业投资的重点。艾派(广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裁梁生虎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也透露,今年,美国10亿美元规模的医疗代表团造访艾派(广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该代表团表示,在未来三年,要将价值3000万美元的供货市场的20%―30%转移到亚太中国地区,而艾派(广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就是他们选择投资的两家企业之一。华南美国商会会长哈利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湾区已通过大型港口、高速公路、地铁、高铁和轻轨系统为湾区提供了良好的交通,同时提供了最好和最发达的高速电信和互联网。将这些优势与大湾区各个城市的优势相结合,将为高度发达的世界一流湾区提供良好发展的环境。”广东财经大学商贸流通研究院院长王先庆也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谈到,《规划纲要》出台后,外资在湾区的投资,既对于新业态、新模式的现代服务业感兴趣,也偏向于高技术、新兴领域,特别是那些有战略价值的高技术行业,投资规模也越来越大。更加开放的营商环境“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探索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一个重要尝试。过去中国的开放主要偏重于商品和要素的流动性,走的是一条外资、外贸、外经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因此过去在全球价值链的竞争当中,中国是处于相对低端的位置。”毛艳华说,“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新一轮开放,更多是境内开放。”毛艳华介绍,这种境内开放是营商环境的建设,也就是通过建设一流的营商环境来适应高端要素的流动。高端要素的流动和传统商品要素不一样,它对于制度环境与交易成本非常敏感。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在探索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开放发展模式。今年两会期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则对外资的准入、促进、保护、管理等方面作出了统一的规定,将于2020年1月起施行。广东省商务厅副厅长陈越华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的《外商投资法》出台,必将会为全球的投资者进入中国,特别是进入大湾区的投资,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能够在制度创新引领方面,打造一个世界级的一流湾区,而且这个一流湾区是具有国际竞争性的。为吸引高端外资人才,广东在省级层面强化政策设计和保障,进一步加大放权力度,将负面清单内投资总额10亿美元以下的外资审批和省级经开区扩区和区位调整等一系列事权授权各市实施。“沃尔玛在大湾区进一步加大投资和布局,离不开广东省及各个地市政府所营造的良好营商环境,及提供的高效政府服务。”沃尔玛对时代周报记者说,“我们很高兴看到,省政府早在去年就及时推出了‘外资十条’政策,为外资在广东进一步扩大投资提供了优良的激励政策,有利于激发外资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新的投资动力和信心。”同时,沃尔玛谈到,希望能够建立从省级到市级的跨部门沟通机制,形成政企高效联动,有更多的渠道为大湾区建设建言献策,并提前共同策划投资布局计划,以实现快速推进项目,进一步推进落实“放管服”,让企业在广东的投资布局能够尽快“花开落地” ,为大湾区建设做出更多贡献。为更进一步提高粤港澳大湾区优质营商环境,王丛建议:“硬件的联通已经没有问题,接下来就是完善软要素的融通,比如软件、资金、人才等方面,才能使各城市真正地做到优势互补。”“要采取合作共赢的方式去吸引外资,”王先庆强调,“这种合作共赢,应该从我们能够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合作中找到我们的地位,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我们只是外资的一个工厂,或者说是外资的价值链的低端。”“当前大湾区的各环节均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各个环节尚未真正联通。大湾区正在致力于以无缝方式汇集所有这些环节。”哈利说道。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8/10/23 区域 借力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 横琴谋划金融业“二次创业” 横琴将重点推动“港澳资本+全球技术+横琴载体”新模式,打造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 [] 借力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 横琴谋划金融业“二次创业”2018-10-23 04:56:45来源: 时代周报横琴将重点推动“港澳资本+全球技术+横琴载体”新模式,打造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时代周报记者 潘展虹 发自珠海作为广东自贸区三大片区之一的横琴,正在规划金融业“二次创业”。据悉,在国家新区、自贸区、大湾区的利好政策叠加之下,横琴计划将与珠海保税区、洪湾片区和十字门北片区约26平方公里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共同打造以港珠澳大桥延长线为纽带、功能带动明显的“大桥经济区”,建设成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珠海毗邻港澳。“这是横琴得天独厚的优势。”横琴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总裁李国栋对时代周报记者说,大桥通车意味人才、资金、项目等资源双向流通,港澳成熟的技术、经验可随之而来带动企业发展,也为企业延伸发展空间。按照港珠澳大桥的规划,珠海和香港的车程缩短至30分钟,珠海成为唯一陆路连接港澳的内地城市。大西洋银行横琴分行行长冯国增对时代周报记者说,大桥通车或将吸引香港或国外投资者通过港澳进入横琴,助力横琴发展。在接受采访的横琴金融监管部门人士看来,有赖于金融创新改革、深化对澳合作、机制体制创新,横琴已吸引了国内外众多金融机构聚集,成为推动横琴发展的重要力量。站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合作全新的起点,横琴金融业“二次创业”的时机已经成熟。从“1”到“6586”的探索与澳门隔江相望的珠海横琴岛,占尽地利。2009年被晋升为新区后,横琴承载了众多期待:“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深化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先行区、促进珠江口西岸地区产业升级的新平台。按照国务院批复的《横琴总体发展规划》,鼓励横琴在金融业务、金融机构准入、金融市场、金融产品等方面创新,拓展融资渠道。此时,横琴岛仅有1家农信分社,全岛生产总值不过2.47亿元,各方面基础薄弱。“金融业是服务业,我们也要为金融企业做好服务,提供更优质的政务服务环境、更专业高效的服务内容,形成横琴的竞争力。”横琴新区金融服务局局长池腾辉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与香港、深圳、广州相比,横琴短板明显,要抓住机遇,通过制定差异化政策,提供高效政府服务发挥横琴优势。利好政策成为横琴“抢资源”的“利器”。横琴通过珠海金控来积极争取宝贵的金融牌照,为日后横琴金融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横琴还重点瞄准新兴金融业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供政策优势,吸引了各地优质的金融机构、投资人进入横琴发展,结合本地资源禀赋推动横琴快速发展。这番探索换来了各地金融机构的青睐,横琴目前已经成为全国私募创投企业的重要集聚地之一。而在监管政策收紧、牌照“一证难求”的当下,横琴新区拥有“一财一寿”两张保险牌照:久隆财险成为国内首个专注装备与装备制造业的财险公司,横琴人寿则是着力打造跨境寿险。横琴金融业发展数据显示,2009-2017年,横琴金融业增加值从0.3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2.34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速超71%,金融类机构从1家增至6586家,年均增速近200%,已构建起集20种细分金融类企业、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兴金融业态共同发展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为推动金融“二次创业”,10月25-27日,横琴将举办首届十字门金融周,希望借助金融与文化、艺术、健康、体育等多个领域的跨界融合,展示横琴的优势,吸引更多的金融人才、金融机构聚集落户。金融创新的“横琴样本”在一系列改革创新的措施推动下,横琴金融发展迅速。广东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下称“广金中心”)就是案例。自2013年成立,广金中心发挥互联网交易金融资产交易功能,推进供应链金融业务,通过对未来收益稳定、风险较低的基础资产提供流动性安排,支持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以缓解融资困境。今年5月,广金中心获国家外汇管理局广东省分局批复开展银行不良资产跨境转让试点业务。广金中心回复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该试点业务具有地域不限、币种不限、流程简化、汇兑便利的特点,是进一步推动和活跃横琴跨境互动,加快广东金融强省建设的有效方式。此外,横琴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下称“知交中心”)也有许多创新探索。横琴金融业的发展吸引大批创新型企业落户,它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整体技术水平在同行业居于先进地位,且有一定的持续发展能力。但由于规模偏小,融资遇到难题。该中心推动建立由政府风险补偿基金主导,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灵活参与的多层次风险分担体系,以满足不同企业的融资需求。“很多银行不愿意做知识产权质押的原因是风险高,知交中心探索以风险共担的模式以破解上述难题。”知交中心副总经理张秋月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政府风险补偿基金承担40%风险,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按比例承担,有政府背书兜底降低各方风险。知交中心由此推动服务联盟,为其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全流程服务,包括出具评估报告、办理质押手续、处理出现风险的项目等。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珠海模式,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成效明显。截至10月15日,珠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共24笔,金额达11190万元:其中已放款13笔,金额合计5390万元。如今,横琴新区通过落实各项金融创新改革工作,初步形成了具有横琴特色的金融创新改革样本,对加快横琴开发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数据显示,2017年横琴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1.54亿元,同比增长11.6%。2009-2017年的8年间,横琴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翻了55倍,年均增长77%;固定资产投资翻了18倍,年均增长51%;吸收利用外资翻了760倍,年均增长158%。深化对澳合作从一张白纸迈向跨越式发展,横琴始终牢记其使命:深化对澳合作,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近年来,横琴积极配合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萄牙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尤其在产业合作取得积极成效,大批澳门企业在横琴投资兴业,为澳门产业多元化发展拓展载体的同时,推动珠海横琴经济发展。目前,横琴已有港澳企业2581家,其中澳门企业超过1300家;5平方公里的粤澳合作产业园,澳门政府已推荐83个项目入园,并有18个项目已开工建设;面向港澳、海外及归国留学青年设立的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已孵化项目298个;办理跨境人民币业务3849亿元,同时集聚了大西洋银行、东亚银行等港澳资金金融类企业170家。去年1月,首家通过CEPA补充协议进驻中国内地的澳资分行—大西洋银行横琴分行开业,填补了澳门金融机构筹建内地分行的空白。该行行长冯国增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银行自身众多客户看中横琴的区位优势,希望通过横琴作为连接澳门与内地市场的桥梁。“一方面是为在横琴的澳门客户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是连接内地与葡语系国家的金融合作。”在横琴即将迈入第十年建设的节点上,琴澳合作再度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人称道的地利自然是即将建成通车的港珠澳大桥。大桥通车后,横琴将成为全国唯一同时与港澳陆桥相连的国家新区和自贸区。横琴早已提前做好谋划。珠海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明确横琴新区“制度结合部”“未来产业岛”“大湾区客厅”和“内联外拓枢纽平台”的四大新定位。“‘制度结合部’是很好的概念。”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在第四届中国改革横琴论坛上提到,横琴可在此背景下,把香港和澳门市场经济相对稳定、成熟的部分法律、制度、金融等和内地的资源嫁接,将“一国两制特殊合作区”具体化为可操作平台,再推广至全国。跨境金融合作将成为“制度结合、先行先试”重要组成,横琴将重点推动“港澳资本+全球技术+横琴载体”新模式,全面深化港澳合作,打造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8/5/15 区域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迎来最佳窗口期 “应当有文化自信,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湾区经济体,以及世界最大的湾区文化综合体。” 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陈可石在论坛上说道。 []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迎来最佳窗口期2018-05-15 02:49:46来源: 时代周报“应当有文化自信,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湾区经济体,以及世界最大的湾区文化综合体。” 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陈可石在论坛上说道。时代周报记者 谢洋 发自深圳本届文博会上,首届“内地与港澳文化产业合作论坛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论坛”从产业、文化、政策等多个维度,提供了大湾区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种种可能性。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即将落地之际,三地之间的文化产业合作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是文博会历史上第一次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合作论坛,吸引粤港澳三地近千人参加,仅香港的代表就超过100人。“近年来香港出现过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我作为立法议员最大的体会是,这些现象其实跟经济发展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跟社会文化底蕴和理念相关,所以从长远来看,归根结底还是要解决文化发展的问题。”论坛上,香港立法会议员马逢国对未来大湾区的文化产业合作抱有很高的期望。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司司长赵雯则在论坛上提出,要建立常态化的沟通联络机制,拓展并深化内地与港澳文化产业交流合作。要搭建有效的交流合作平台,支持文化企业进行项目合作,支持各类机构在理论研究、人才交流与培训等领域开展合作,同时要落地一批实质性的合作项目。“应当有文化自信,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湾区经济体,以及世界最大的湾区文化综合体。” 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陈可石在论坛上说道。破除文化交融障碍香港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开放度,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中极具活力和实验性的阵地,而香港的文化产业和文化输出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回顾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娱乐和艺术领域对内地文化的冲击和融合,都是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产业合作论坛上,来自香港的声音格外引人关注。马逢国直言,目前香港文化产业存在许多不足,与内地的合作依然不够顺畅。“一方面可能是历史和制度遗留的问题,二三十年前,出于保护内地文化产业等因素的考虑,在政策上会设定一些限制,但是,如今保护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另外,香港本地的部分年轻人其实也没有来到内地参与竞争的信心。”马逢国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近年来,香港本土的艺术活动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软件日渐完善的同时,硬件设施却不能及时跟进,空间的容纳度不足始终制约香港文化产业发展。据马逢国介绍,近三年来,香港的文化艺术产业蓬勃生长,表演艺术项目超过4000个,视觉艺术展览活动和电影艺术展览达到1000多场。“艺术场地是香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限制,一年19000个艺术展演的项目申请,可能只有4000个可以通过。”马逢国说,目前香港23个文化演出场地的利用率几乎高达100%,虽然政府一直在做艺术空间的优化和新建,但是这个过程是漫长的,而整个大湾区至少有66个主要的艺术场地,加强合作可以更好地解决市场供需之间的矛盾。审查机制、通关签证等软连接的障碍也是香港文化产业发展需要面对的问题。“审查制度是必要的,但在文化同宗同源的大湾区内,是否能出现更宽松的政策,减少审查过程的环节呢?内地文化艺术团体来香港做商业巡演时,总是受困于签注,我也经常收到求助。这方面,香港有非常严的管制,内地中介机构则有繁复的流程,这些都是不利于两地交流的。”马逢国希望出现更为宽松的政策平台,更好地促进两地合作。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合作,马逢国建议,应该搭建香港和内地民间的交流平台,培养更优质的中介投资机构,为香港的演艺家、艺术团体到内地发展搭建桥梁。另一方面,可以考虑通过民间组织和官方的合作,彼此借力建立有关文化场所、团体、资源、活动和需求的信息平台。在马相国看来,大湾区建设虽然带来了机遇,但随着各个地区开展的激烈竞争,香港的优先权并不会持续太久,“关键还是看这五年的窗口期,香港如何把握”。世界最大湾区文化综合体坐拥7000万人口,2017年GDP总额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的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完善的产业链条和广阔的消费市场。大湾区中,广州和深圳在数字文化、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等产业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而港澳地区则拥有开放的经济体系、高端的创意人才以及勃发的国际金融市场,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双方能更好地形成两地互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局长刘江华表示,随着交通要素的完善,两地之间的交往更加便利,香港政府已经预留了未来五年的基金,大力支持香港艺团到大湾区的城市演出和进行文化交流。同时,香港也在积极与大湾区各文化场地沟通合作,争取将香港艺术创意的文化节目推广到内地,让更多的香港艺团能参与进来。澳门学者、历史学博士邢荣发认为,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功能定位,首先是用好澳门的旅游产业优势,以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澳门有着长期和葡语国家交往的良好关系,因此,我们建议推动湾区影视业界携手合作,通过澳门中西荟萃的文创桥梁作用,发挥澳门作为中葡双语人才培训基地和文化合作交流基地的优势,在澳门发展影视拍摄和后期制作基地。配合内地与葡语国家影视交易合作,培育澳门影视制作的产业链。同时支持粤澳出版业合作,运用两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放文化产品,充分发挥澳门在‘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区位优势,打造澳门出版平台,依托内地、辐射海外,尤其是葡语国家。”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合作指向的是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陈可石表示,文化自信应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建设的灵魂。“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最大湾区文化综合体的前提是文化自信”,在文化产业合作平台的打造中,要用植根于血脉中的文化去创造属于自己民族的杰作。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7/6/29 区域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成立 29日,由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省港澳办、省社科院和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共同发起组建的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在广州成立,首部大湾区研究报告同时发布。 []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成立2017-06-29 17:18:09来源: 时代在线29日,由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省港澳办、省社科院和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共同发起组建的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在广州成立,首部大湾区研究报告同时发布。(本报讯)29日,由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省港澳办、省社科院和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共同发起组建的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在广州成立,首部大湾区研究报告同时发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慎海雄出席成立仪式。作为国内首家专注于大湾区研究的高端智库机构,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汇聚了广东省和北京、上海、香港、澳门等地的近百位专家学者。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为粤港澳参与全球竞争,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的湾区提供了难得机遇。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将通过“政府+媒体+金融+智库”的方式深化粤港澳合作,为大湾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助推我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研究院将联合粤港澳地区及世界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团队,以政府、企业、金融机构、投资者、研究机构等为主要服务对象,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端智库,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政府决策咨询服务;打造权威指数和数据发布平台、构建高端论坛体系,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成立仪式上,由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独立完成的首部《粤港澳大湾区研究报告(之一)》正式发布。《报告》结合粤港澳合作、“一带一路”建设等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基本特征、优势、发展方向及公共产品供给的目标重点等做出了全新研究。省委宣传部及省发展改革委、港澳办、自贸办等省有关部门,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省社科院等院校科研机构,内地和港澳主流媒体,部分省直宣传文化单位负责人等出席活动。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7/3/7 区域 粤港澳合作新篇章 世界级大湾区强势崛起 “粤港澳的区域优势都很明显,香港比较发达的是金融和服务业,深圳在高科技产业和产业创新方面做得非常好,珠三角地区则以高端制造、智能制造见长。” 吴绵强 [] 粤港澳合作新篇章 世界级大湾区强势崛起吴绵强2017-03-07 04:32:01来源: 时代周报“粤港澳的区域优势都很明显,香港比较发达的是金融和服务业,深圳在高科技产业和产业创新方面做得非常好,珠三角地区则以高端制造、智能制造见长。”时代周报记者 吴绵强 发自北京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覆盖广东9座城市和港、澳2个特别行政区,占地5.6万平方公里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出现在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摆上重要议程。”3月6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广东代表团举行代表团开放日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何宁卡在发言中表示。首次明确指出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在2015年3月,由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该文件指出,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加快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提出,2017年拟启动珠三角湾区等跨省域城市群规划编制。至此,粤港澳大湾区概念正式进入国家战略部署层面,继而成为此次两会热议的话题。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也在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上提交了题为《关于发挥协同创新优势 打造粤港澳世界级科技湾区》的提案。“这是从我们身处广东、毗邻香港的角度来提的。粤港澳的区域优势都很明显,就建议国家能否出台一些政策把湾区打造出来,让湾区成为全球区域创新中心。”3月3日,马化腾在媒体沟通会上介绍这份提案的初衷。在广东团开放日上,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马兴瑞向现场记者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就是要和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比。粤港澳合作,我相信能在世界的大湾区竞争中,能够冲得更快些。”两大龙头引领湾区综观全球,湾区经济作为重要的滨海经济形态,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湾区城市在实现自身经济发展同时,不断吸收先进文化、理念、制度,汇聚最新信息和人才资源,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环境,催生创新业态,培育大批创新成果,成为新技术、新产业、新商业模式的策源地。目前国际一流湾区有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首先是经济高度发达,2015年,三大湾区的GDP分别达到1.4万亿美元、0.8万亿美元和1.8万亿美元;其次,产业呈现高端化特征,服务业占比均达80%以上,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分别为22家、28家和60家。粤港澳大湾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来自国家层面的重视。事实上,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就提出,“支持港澳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跨省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马化腾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资源丰富,是世界重要的科技产业、金融服务业、航运物流和制造业中心,拥有比较完备的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可实现从理念、筹资、研发、制造、产业化等“一条龙”的创新全过程。“过去大家一直讲粤港合作,但我现在看到,刚好有一个契机,就是港珠澳大桥从2009年到现在也建了差不多七八年了,等到今年底或者明年或将竣工,大桥一联通,湾区的感觉还真是出来了。”马化腾说道。何宁卡表示,广东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惠州、佛山、中山、江门、肇庆九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了粤港澳大湾区,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6000多万人,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的世界级城市群的条件。“珠三角湾区在全球几大湾区当中,作用的确在慢慢显示。”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江门市委副书记、市长邓伟根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邓伟根进一步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江门是珠三角城市,系珠江西岸的门户城市,虽然经济总量在整个大湾区当中并非举足轻重,但它的(地理)位置和以后的潜力,应该是不可替代,也不可或缺的,“江门的定位还是广佛和深港的融合,盯着这两大龙头”。“粤港澳的区域优势都很明显,香港比较发达的是金融和服务业,深圳在高科技产业和产业创新方面做得非常好,珠三角地区则以高端制造、智能制造见长。”马化腾表示,如今软件、硬件和服务三位一体的全球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与粤港澳恰好吻合。全球区域创新中心定位日前,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政协主席刘悦伦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将对粤港澳地区的发展产生非常深远的历史影响。他还表示,相信广东省委、省政府,广州市委、市政府会就此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拿出具体的实施方案,来实现大湾区系统化、整体的实施推进。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可以跨几地发展与融合,比如研发中心、服务可能在香港,研发在深圳,制造在珠三角等。这是马化腾的构想,他指出,通过提供绿色通道(税收及其他鼓励措施)来实现,大有可为。事实上,粤港澳大湾区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其区域的经济总量较大,可打造成为世界级金融中心,“仅香港和深圳的金融及经济规模加起来,就可以等同伦敦或纽约两大全球性金融中心,两者合作完全可以打造亚洲的‘全球性金融中心’。”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郭万达认为。为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何宁卡在开放日发言中建议,国家给予粤港澳大湾区更大的改革权限和政策支持。其中包括建立国家层面的协调机制,赋予重大合作平台更多先行先试政策,支持打造全球重要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并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基金。而在具体发展上,社会资本和企业扮演着重要角色。何宁卡认为,要鼓励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共同出资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基金,发挥基金的引导作用,支持重大合作项目和事项。作为来自企业家的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工商联副主席、广东明阳风电产业集团董事长张传卫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是将珠三角发展纲要进一步放大,大区经济的核心发展是创新,更重要的基石还是实体经济。结合珠江西岸先进装备产业带等一系列动作,标志着广东的新一轮创新。而粤东西北缺乏国际级、世界级的创新平台建设,创新机制的关键是能不能聚集人才、技术和资本,这当中,聚力是关键。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7/3/14 区域 对话郑永年: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下一步改革的试验田 今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 [] 对话郑永年: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下一步改革的试验田2017-03-14 05:23:16来源: 时代周报今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时代周报记者 谢江珊 发自上海今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这被认为意味着民间讨论多年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设想已被列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层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设想覆盖广东省9座城市—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佛山、江门、惠州、中山、肇庆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占地5.6万平方公里,人口6000多万。多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一直被提及。2016年6月,作为国家高端智库成员之一的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正式向中央提交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IPP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教授和莫道明教授共同执笔的政策报告,建议创设“环珠江口湾区”。在郑永年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加快区域整合,建立更大的自由贸易平台,在中国引领全球化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而无论粤港澳大湾区还是“一带一路”,都可被视为中国全球化战略中的一部分。粤港澳大湾区让广东承担更大责任时代周报: 你在《环珠江口大湾区与香港年轻人的出路》一文开头就写到,“如果没有南方的开放,中国也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而美国前财长保尔森也在他去年的书《与中国打交道》中写道:地方性的试验常常演变为国家级的政策,最终改变了中国。对于改革开放将近40年的中国来说,南方(广东)的价值就在于此,它必须不断进行边界拓展和试验创新,以确保改革的可推广性。经过近40年发展,你认为广东改革先锋的特性是否依旧?粤港澳大湾区是否可被视为中国下一步改革的试验田?郑永年:广东改革先锋的特性当然依旧在,但不论是“排头兵”还是“领头羊”,广东都需要更多创新和进步。从经济来说广东是一个大省,深圳科技创新这几年不错,但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中国其他省份都进行了改革开放,有些地方的改革力度甚至超过广东。所以广东已经不再仅仅为了发展经济而发展,而去寻找新的创新。以前,广东是国家发展的“排头兵”,现在如何继续扮演这个角色?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是一个非常大格局的、新的大手笔项目。粤港澳大湾区应该是以广东为中心的,但对它的定位很重要,这是做“领头羊”的国家项目,而不仅仅是一个广东项目。广东需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中国下一步改革的试验田,并且是非常重要的试验田,这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且是体制创新、区域整合这个层面的概念。时代周报: 据世界银行的报告,早在2010年,珠三角已经成为世界最大城市群,但珠三角实际上还是以制造业为主。和世界三大湾区纽约、旧金山、东京相比,粤港澳大湾区能怎样帮助珠三角完成这种升级?郑永年:这实际就是目标。为什么到现在还是以制造业为主?目前珠三角、粤港澳的城市分头干、重复建设,城市融合度不高。从经济上说,粤港澳大湾区就是要在中央政府统筹下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紧密合作。要多问问题。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有很好的金融条件,大湾区能不能整合起来,变成纽约那样的金融中心?欧盟国家的就业市场已经搞得很好,那么多主权国家的社会政策都互利互通了,粤港澳能不能联通?香港、澳门的服务业水平非常高,去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不仅是经济上互利互通,社会政策、金融、服务业要不要整合?能不能开放住房政策给香港、澳门人?要不要给他们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这些都将是广东要解决的问题,搞不定就找中央。“一带一路”不仅成型,而且在落实时代周报: 你曾写道,“中国需要全球化,开放政策是一个国家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途径,同时我觉得中国要推进全球化,这也是中国必须要有的大国责任”。你如何评价“一带一路”提出这三年多以来,中国在世界格局中角色和地位的变化?郑永年:“一带一路”是十八大以来新一代领导人提出的,是中国外交尤其是经济外交战略的主体,非常重要,国家一心一意要把它做好。中国并不是说“一带一路”是“我的项目”,而是大家一起参与的包容性的项目。“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创意,现在已经转变成具体的项目,它实际上就是整合周边。中国有技术、产能和资本,这是周边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老挝、柬埔寨、印尼、马来西亚跟中国合作的项目已经启动,开始慢慢出现经济效益。三年时间不长,但从一个概念、创意转换成了具体的项目,它的作用已经开始发挥,并将越来越好—“一带一路”高峰论坛5月也要举行了。以前(走出去),主要是国有企业“打前站”,接下来,民营企业、私营企业要跟着走出去,跟沿线国家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合作。这是中国承担的国际责任—不像美国那样做世界警察,中国坚持睦邻、安邻、富邻,自己发展了也推动其他国家发展,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哪怕从“一带一路”的角度去看,粤港澳大湾区也非常有意思,整合了以后怎么让大家一起出去,是需要考虑的。时代周报: 特朗普上任后便终止了TPP,你是怎样看TPP与“一带一路”之间的差异?TPP的终止对于“一带一路”战略有什么样的影响呢?郑永年:TPP是排他性的,“一带一路”是包容性的。TPP是规则导向的,“一带一路”是发展导向的。TPP主要是搞标准、写规则,“一带一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项目,中国从没有说要通过“一带一路”写规则,就像中国从来不会把自己的规则强加到别人身上。AIIB(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一个开放体,是共同讨论的结果,谁都可以加入,加入之后都有发言权。中国照顾其他国家,我想中国即使以后更强大了也要坚守这一点,不要像美国,随便将自己的规则强加给他国。要因地制宜才能有效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大国不能太自私。TPP终止对“一带一路”没什么影响。中国可以做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这是更开放、包容的经济贸易。时代周报: 今年5月,中国将举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是否标志着“一带一路”已经初步成型?郑永年:“一带一路”不仅仅是成型了,而是已经在落实了。讨论阶段已经过去,各项目已经在落实阶段,下一步要开始总结前一阶段的经验,推动“一带一路”更有效地落实。时代周报: 接下来一年,中国的工作重心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你的观察,“一带一路”和中国推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无互为影响?郑永年:影响有内外两个方面。“一带一路”可以理解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部分,以及习近平以前提过的,“一带一路”就是要重新使世界经济再平衡。2008年金融危机就是世界经济失衡的结果,2008年以后美国、欧洲、日本都没有完全苏醒过来,世界经济失去了动力。2008年以后,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承担了最大的贡献量,这几年尽管中国经济下行,但因为经济基数大,中国仍然是对世界经济贡献最大的国家。通过“一带一路”,中国承担了世界经济再平衡的一个抓手,开发发展中国家市场—发展中国家发展起来,也是对世界经济作出贡献。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7/3/14 区域 【两会现场】余天亮:粤港澳大湾区为创新珠海提速 [] 【两会现场】余天亮:粤港澳大湾区为创新珠海提速2017-03-14 10:17:11来源: 时代在线【两会现场】余天亮:粤港澳大湾区为创新珠海提速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7/3/28 区域 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火热下,珠三角城市争相到深圳路演 卖力的路演意在招商。察觉到深圳近年产业外溢、企业外迁的趋势不断加快,江门渴望从珠江东岸的龙头身上分得发展红利。 [] 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火热下,珠三角城市争相到深圳路演2017-03-28 02:10:30来源: 时代周报卖力的路演意在招商。察觉到深圳近年产业外溢、企业外迁的趋势不断加快,江门渴望从珠江东岸的龙头身上分得发展红利。时代周报记者 陆璐 发自深圳、江门“江门在哪里?”3月20日,深圳福田举办的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产业对接大会上,江门市副市长许晓雄先是向在场企业家抛出问题,接着他鼓励“深圳的朋友可以多往西看,江门即西江之门,珠江西岸门户城市”。推介中,他用“粤港澳大湾区”和“珠西战略”两个关键词介绍江门。卖力的路演意在招商。察觉到深圳近年产业外溢、企业外迁的趋势不断加快,江门渴望从珠江东岸的龙头身上分得发展红利。2014年底,江门被广东省划入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范围,而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被上升至国家战略,江门也名列其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个形容放在珠三角再合适不过。”许晓雄说。伴随着横跨珠江口的“深中通道”即将动工,江门人感觉到机会来了。渴望从深圳经济外溢中分得一杯羹的远不止江门,毗邻深圳的东莞、惠州,稍远的中山、佛山、河源、汕头都在加紧对接深圳产业资源的步伐。江门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刘兵负责在深科技招商工作,他明显感到了竞争压力,“大家都在争夺深圳优势资源的溢出”。但他也认为江门高新区在营商成本、政务环境等方面有自身优势。过去只是被动承接深圳产业资源转移,如今各市竞相主动对接深圳。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进入国家战略,珠三角城市各自调整自身定位的同时,一场围绕深圳的资源大战也在加码。“精准招商大本营”在百度中搜索“对接深圳”,能找到约167517条结果;搜索“对接深圳产业资源”,能找到约59135条结果。新一轮区域竞争和经济转型升级浪潮下,珠三角城市最看重的是深圳优势产业、创新资源和丰厚资本。2017年2月14日,江门驻深圳商务交流处正式挂牌成立。由江门市商务局及各区派员进驻,负责挖掘深圳在产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和推动项目对接。至此,江门市有了在深圳精准招商的大本营。驻深圳商务交流处挂牌当天,江门市市长邓伟根、副市长许晓雄率市商务局和三区四市主政官员到场。当天,邓伟根还参加了江门在深圳开展的招商活动,并拜会一些重点企业。2016年初,为开展深江对接,江门高新区专门成立了与深圳对接工作专项小组,由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江海区常务副区长担任组长。过去,这个面积接近深圳5倍、GDP总量仅占深圳1/8的城市虽位于珠江口,但由于交通等因素限制,经济发展水平在珠三角九市中一直处于末端。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上日程、深中通道和深茂高铁开工,江门到深圳的距离未来将从3小时车程缩短至1小时,如今江门正在重新调整和塑造自己的区位优势,主动对接深圳的产业溢出便是动作之一。2017年,江门将“持续向东主动对接深港澳经济圈”和“重点推动江深合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邓伟根看来,深圳集聚了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资源,在产业、科技、人才、资本、创新等诸多方面溢出带动作用强,伴随着珠三角从东到西的发展趋势,两地产业合作前景广阔。“有人以为顺德在韶关那么远”但想“傍”深圳这个大款的远不止江门,周边城市均已纷纷而动。首先是深圳北相邻的惠州、东莞。惠州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全方位向深圳学习,加快推进与深圳先进理念、科学规划等方面的对接,主动接受深圳的辐射带动。到2017年,“主动承接深圳优质产业、人才、资金外溢”代替了“接受深圳的辐射带动”,并被写入惠州政府工作报告。“对接深圳被市里当作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来对待。”惠州仲恺高新区管委会工作人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东莞在2014年就将黄江、塘厦、凤岗、清溪等东南组团定位为对接深圳现代产业发展集聚区。2016年,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启光科技子公司和华为企业数据中心均落户东莞;2015年,东莞全市新的内资项目中,来自深圳投资的项目协议投资金额为425.28亿元,占比达34%。珠江以西,中山、佛山频频东望。中山提出打造深圳“创新后花园”。2016年佛山南海、顺德、禅城等区相继在深圳设招商办事处。和深圳企业主接触的过程中,顺德区经促局常务副局长谭素发现,深圳人对顺德的认识非常模糊,“有些人甚至以为在韶关那么远的地方”。为了让更多深圳企业、资本了解顺德,12月底,顺德索性在深圳举办了一次大型城市路演。“找到我们,希望帮忙介绍企业资源的政府工作人员全国各地都有,但主要是深圳周边的珠三角城市。”中工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秘书长王俊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这家社会组织去年底由深圳最大的招商推广平台—中工招商网等企业发起,其主要业务之一就是促进政企资源对接。产业对接需求仍以制造业为主“如今要在深圳宝安区租一块稍大的厂房,价格已达18元/平方米,新厂房甚至要25元/平方米。想找到一块面积超过两万平方米的地更是没有可能。”深圳汇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项目执行总监李炳峰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考虑到投资成本和发展需要,这家主要生产光学元器件、汽车零组件、背光源及零配件的深圳上市公司打算整体搬迁到江门高新区,当地政府给出的厂房租金价格是10元/平方米,土地基准价33万元/亩—是深圳土地基准价的一半。近年,深圳在创新驱动方面的成绩备受瞩目,但土地资源紧缺和地价飙升对实体企业也带来巨大压力,同时,这也是深圳提前布局新兴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早在2012年,深圳市就推出了《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配套政策的通知》,2016年更连发两份文件进行产业政策引导。在深圳,已逐渐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现代服务业及优势传统产业为代表的金字塔型现代产业体系,如精密模具等一些位于金字塔底端的传统制造业则相继外迁。“首先是市场确实有需求。”王俊表示,这几年深圳企业确实在加速外迁。“总体而言,只要不是污染或高能耗企业,出去大家还是比较欢迎。”旺盛的市场需求下,中工智能制造产业联盟代理了多个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服务。去年底,联盟承办的行业论坛中间穿插了10分钟的江门招商推介,立即有8家深圳企业表示感兴趣。此外他指出,目前深圳产业对接需求较大的仍以制造业为主,虽然华大基因、光启等高科技企业有自建产业基地的需求,但这部分优势产业属稀缺资源,也是周边城市激烈争夺的对象。珠三角土地开发强度均趋饱和珠三角城市主动对接深圳,无外乎看中深圳的产业、技术、人才、资本等资源的溢出,但具体到各市的实际诉求,又各有不同。以东莞为例,紧邻深圳的黄江、凤岗、清溪等镇,过去依靠“外资独大”的外贸加工型产业发展壮大,上世纪90年代也曾享受深圳第一次产业转移红利。但近年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外贸加工型产业加速萎缩,黄江谋求通过培育本土民营企业和深圳的二次产业转移来实现产业结构“脱胎换骨”。“东莞新一轮的经济飞跃依然要靠深圳来带动,但不是过去的低端产业溢出,而是中高端产业布局,甚至部分国际性龙头在这里设立制造业中心、研发中心。”为实现这个计划,黄江镇党委书记叶锦锐多次率团到深圳推介,华大基因东莞分公司总部落户黄江,便是政府主动招商的成果。过去以发展传统制造业为主的佛山、中山,同样面临相似的转型阵痛期。“产业转型需要技术创新和资本的进入,这些刚好是深圳所具备的。”谭素说。他理想中的区域产业分工模式是“创新深圳+制造顺德+全球市场”。但有分析认为,“尽管‘创新之都+世界工厂’的设想很美好,这些地区却正面临各自的不同问题。例如土地开发强度已趋饱和,以及过去粗放式发展造成的园区规划混乱,都是阻碍深圳优势产业和技术、人才进入的因素”。根据2015年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珠三角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开发强度控制》显示,深圳国土开发强度已接近50%,而东莞、中山、佛山的国土开发强度亦已超过国际警戒线(30%),广州和珠海紧随其后。有着广阔腹地的惠州、江门,渴望通过相对优势实现弯道超车。“江门在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方面优势明显,在园区规划上也可以实现一步到位。”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分析。配套和服务比土地重要从深圳华强北出发,不到1个小时车程,东莞羽博通讯的副总经理张春霞就可以从集团总部到达东莞黄江的羽博科技园。三年前,羽博通讯将生产基地迁至这里。羽博通讯的移动轨迹在深圳通讯设备企业“外迁潮”中颇具代表性:诞生于华强北的玻璃货柜,在2000年以后的深圳电子信息发展浪潮中迅速壮大,公司发展到100人以上规模时迁至龙华,公司规模进一步扩大,再扩大迁至周边城市。如今,羽博已发展成一家产品销往50多个国家的企业,而在科技园周围也聚集了上百家同类或周边配套企业,电子通信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张春霞认为,相比三五年前,东莞只是被动承接深圳企业外迁,园区规划也不甚清晰,近两年整体营商环境已有很大改善。“政府对产业转移有了明确的政策引导,对深圳新落户的企业支持力度比五年前更大。而且随着交通条件不断改善、物流和产业配套成本降低,如今在这里生产、发货的速度,和深圳相比已经没有区别。”针对进取的各地政府,她认为真正能打动企业的,还是交通、产业配套的完善程度和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广东省社科院副研究员万陆也认为,珠三角城市的营商环境都较好,但对创新资源的竞争一旦达到某种程度,细节差别将更加突出。新一轮创新资源竞争虽蕴含机遇,但也考验地方政府的企业服务意识和产业规划能力。“清晰的产业规划非常重要。不加选择和规划、照单全收式的招商举措,在十几年前或许还能发展得不错,但现在效果不会太好。”林江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7/3/28 区域 粤港澳大湾区提上国家日程 南沙定位核心门户城市 东临珠江入海口的南沙天后宫和大角山笼罩在一片雾气之中,3月19日,附近的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从工作日的热闹里安静了下来。 [] 粤港澳大湾区提上国家日程 南沙定位核心门户城市2017-03-28 12:28:05来源: 时代周报东临珠江入海口的南沙天后宫和大角山笼罩在一片雾气之中,3月19日,附近的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从工作日的热闹里安静了下来。时代周报记者 高扬 发自广州东临珠江入海口的南沙天后宫和大角山笼罩在一片雾气之中,3月19日,附近的香港科技大学(下称“科大”)霍英东研究院从工作日的热闹里安静了下来。自2007年由霍英东基金会捐建落户南沙以来,随着科大日益重视科研成果在中国内地的转化应用,这里已成为科大向内地转化科技成果的重要平台。物联网、先进制造与自动化、先进材料、绿色建筑与环境等领域的研发、转化在这里开花结果,成为粤港澳合作的一张南沙名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将“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指出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南沙与港澳的科研创新合作也迎来新的机遇。科研创新的珠江口模式以霍英东研究院为平台,科大毕业生与母校之间架起研发、转化的桥梁。出身内地的80后吕冬,在科大获得博士学位后就在霍英东研究院先进材料研发部工作。他与团队的工作是将产业材料与纳米技术相结合,研发各类轻质量、高强度的先进材料。他每个月往返香港三四次,与企业和学者接触,或参与导师课题组的讨论。以所在部门为基础,吕冬和同事在2015年成立了公司,为珠海的云洲智能无人船公司研发制造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船体。位处南沙的研究院与位处香港的科大逐渐形成分工:南沙团队主要负责解决产品生产的工程、技术问题,科大的科研团队则主要负责解决理论问题。吕冬表示,创业公司要不断地有新东西出来才能壮大,如果背后没有科大的支持,很难做到持续创新。而企业发展后,还可以再把研发需求外包给科大,形成循环。截至目前,南沙依托霍英东研究院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已累计承担科研项目407个,金额约1.74亿元,服务企业90多家,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超过5亿元。吕冬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南沙的各项创业成本低,环境幽静又离市中心不远,很适合创业;相比之下,香港的优势在于人才集聚,更能接触到前沿信息,但土地、人才等各项成本太高。因此新材料研发更贴近产业的创业项目,落户南沙再适合不过。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南沙未来五年计划将进一步促进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支持做大做强霍英东研究院国际智能制造技术中心,推动与港澳产学研深入合作。粤港澳优质生活圈据3月9日南沙区土地开发中心发布招标公告,粤港深度合作区启动区(一期)进行土地平整招标。按照规划,启动区位于南沙枢纽区块内部,整个区块面积10平方公里,定位为粤港融合发展试验区,将重点发展资讯科技、金融后台服务等,打造粤港澳生产性服务发展基地。南沙近年与港澳在科技联合创新、青年创业创新、综合服务枢纽建设、优质生活圈建设、营商环境建设、重点平台建设等领域展开交流与合作。而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上升到国家层面,南沙也迎来更多机遇。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除前述科技创新领域外,南沙目前的综合服务枢纽建设进展顺利。例如去年上半年与香港合作完成国内首只交易所市场公募熊猫债发行;首家港资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广州赛富兆星股权投资基金项目入驻南沙;首个进驻南沙自贸试验区的港资银行—创兴银行南沙自贸试验区支行开业等。交通亦是南沙未来的头等要事。吕冬和他的研究院同事们在附近码头坐船,一小时左右可抵达香港,航程虽短但班次太少,且与两地的上下班时间都有冲突,因此他希望轨道交通能尽快开通。霍英东基金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霍震霆在今年两会时也指出,粤港澳大湾区首先要解决的是交通问题。事实上,包括广州在内的珠三角城市都面临着进一步与港澳连接的任务。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持平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珠三角内部已基本实现轨道连接,目前仍欠中西部的轨道连接,珠三角和香港的交通连接则比较缓慢,港珠澳大桥建成后可有所进步。袁持平认为,最理想的状态应是香港的地铁可通过轨道交通与珠三角九市相连。而广深港高铁将于今年年中测试,距“理想状态”将再近一步。就南沙而言,目前正在推进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共84个,总投资2006亿元。其中地铁4号线南延段土建工程已累计完成87.9%;南沙商务机场已完成选址立项工作,有望在年内动工。以交通为先导,随着香港四洲集团跨境电商直购中心、霍英东集团自邮行跨境商城、香港莎莎集团等项目进驻,进口香港食品检验互认,以及学校、游艇会等生活配套项目的发展,一个粤港澳优质生活圈正在逐步形成。定位粤港澳大湾区核心门户城市3月10日,南沙区委三届三次全会召开。会议提出南沙将加快建设广州南沙新区城市副中心,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核心门户城市。对于上述定位,南沙区委书记丁红都表示,要以加快形成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信息港为基础,以对接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和标准为支撑,以打造国际航运、贸易、金融等重大功能性战略平台为抓手,全面加强与港澳的深度合作,加快建立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紧密的直接经济联系,着力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构建国际化互联互通网络和创新型产业体系,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在对接“一带一路”、促进国际先进产能合作、试验与推出中国主导的国际经贸合作规则、加强国际交往等方面发挥一线门户的核心枢纽作用。实际上,这是南沙一直在做的事。例如,南沙自贸区法院自挂牌以来便体现粤港澳融合特色。数据显示,在自贸区所有涉及外商投资企业中,港澳投资企业占62.5%。在涉港澳案件审判上,已建立一套富有特色的审判协调制度。2015年底南沙自贸区法院挂牌之初,便首聘5名港澳籍人士担任人民陪审员。2016年9月,自贸区商事调解中心又聘任了首批特邀调解组织和特邀调解员,在全市率先建立特邀调解制度,来自港澳的特邀调解员有7名。包括南沙在内的广东自贸区一直承担着许多先行先试的任务。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是跨行政区划的紧密合作,一个大湾区城市群的形成首先是交通、基础设施、产业等硬件的对接,但软件即机制体制的对接更重要,后者不可能在短期内全面铺开,肯定要吸取自贸区的好经验。对年轻的博士吕冬来说,这也是一个好消息。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之中,像他这样的创业者正是受益群体。从1987年霍英东第一次踏足南沙,并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发这片土地以来,南沙经历了土地平整、建邮轮码头、建大桥、引进产业、建立自贸区,漫长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与港澳的经贸合作、人员往来。在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之中,这里的角色将愈发凸显。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7/5/2 区域 华夏幸福抢滩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新城”席卷珠三角 实际上,珠三角核心城市的周边城市正在成为传统房企、产业新城运营商战略转型的新据点。一场大型“产业新城热潮”席卷珠三角,产城共融和政企合作成为这股热潮的主要特点。 [] 华夏幸福抢滩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新城”席卷珠三角2017-05-02 11:37:18来源: 时代周报实际上,珠三角核心城市的周边城市正在成为传统房企、产业新城运营商战略转型的新据点。一场大型“产业新城热潮”席卷珠三角,产城共融和政企合作成为这股热潮的主要特点。时代周报记者 陆璐 发自广州因为负责江门高新区在深圳的科技招商工作,2013年起,江门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刘兵,每月都要带领团队往返深圳一两次。招商引资既辛苦又考验耐心,但从2016年10月开始,这一切没那么难了。2016年10月,华夏幸福与江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整体合作开发建设经营江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海区约定区域的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产业高度聚集、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产业新城,委托区域占地面积约为24.8平方公里,其中,区域一占地面积约21.2平方公里。有媒体报道称,自去年8月至今,华夏幸福和珠三角地区7个地方政府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签订《合作备忘录》,模式和江门高新区产业新城如出一辙:以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开发产业新城,面积在1-150平方公里不等。但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华夏幸福有关人员称,华夏幸福在华南地区目前有且仅有江门高新区产业新城一个项目。至于在珠三角的其他布点,其表示“属商业机密,不便透露”。实际上,珠三角核心城市的周边城市正在成为传统房企、产业新城运营商战略转型的新据点。自去年8月发布“科技小镇”计划,碧桂园已在惠州、东莞布局4个科技小镇项目,其中3个将于今年上半年动工建设;华侨城发布“100个美丽乡村”计划,半年时间内签约深圳龙岗甘坑小镇、深圳国际低碳城、坪山新区项目、大鹏所城和光明小镇。此外,绿城提出特色农业小镇、保利地产在南沙打造跨境产业园区、绿地控股打造广州国际空港中心、万科打造广州万科云城……一场大型“产业新城热潮”席卷珠三角,产城共融和政企合作成为这股热潮的主要特点。抢滩粤港澳大湾区4月20日,华夏幸福在江门高新区的产业新城项目正式开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透露有择机进入珠三角的想法,到快速签约,再到项目正式开工,可谓迅速。按照“北有固安,中有嘉善,南有江门”思路,江门项目是华夏幸福在珠三角斥重资打造的标杆项目。该项目对标美国尔湾地区,旨在把产业新城建设成为创新之城、实力之城和宜居之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珠西创新中心。以产城融合作为主要卖点的产业新城与宏观政策相吻合,社会资本加入也使地方政府在基建方面的“力不从心”迎刃而解。江门高新区有关领导此前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引入华夏幸福开展战略合作,主要看重后者在产城互融方面的开发运营能力,以及作为大型上市企业的雄厚资金实力。但他也表示,目前合作刚刚铺开,就华夏幸福不想谈太多。时代周报记者根据公开报道不完全统计,除江门项目之外,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底,华夏幸福共和珠三角7个地方政府相继签订《合作备忘录》,其中江门项目和肇庆大沙新城项目已进入正式合作阶段,其他尚无后续消息。这7个《合作备忘录》分别意向对清远市燕湖新城、惠州市潼湖生态智慧区大学创新园、惠州市惠阳区镇隆镇、肇庆大沙产业新城、东莞中堂镇、中山民众镇、佛山南海区丹灶镇的特定区域作整体开发建设经营。合作形式和内容与江门项目如出一辙,均许下一个“产业高度聚集、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产业新城,涉及土地面积累计超过357平方公里。从分布情况来看,项目选点均处于珠三角区域内相对欠发达地区,同时具备不错的区位条件。如肇庆大沙产业新城位于大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内,作为肇庆进入广佛城市的东大门,高速和轨道交通线在此密集接驳。而民众镇虽距广州南沙仅20多公里,但工业经济发展缓慢,主要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早在2014年1月25日,卓达集团与四会市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卓达集团将以“二产先行、三产联动”模式与四会市人民政府协力合作,用8-10年时间完成“大沙产业新城”的开发建设,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成规模、十年大发展”的部署实现开发目标。十年后创造近4万个就业岗位,形成20多万人口的“大沙新城”。但集合多方面信息来看,大沙新城的后续建设情况没有想象中乐观。当地政府官网上的资料显示,2016年12月22日,华夏幸福已启动大沙新城三规编制工作,到2017年2月24日,双方已签订《合作备忘录》,称全力打造产业新城。4月19日, 大沙新城的“三规”的编制已完成。同时,中工招商网上也明确挂出了“华夏幸福肇庆产业新城”的土地出售信息。携手神秘产业运营伙伴时代周报记者通过资料梳理发现,构筑强大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网,是华夏幸福布局珠三角的重要筹码。2016年7月,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深圳市伙伴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下称“伙伴公司”)原股东签署《关于深圳市伙伴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之股权转让及增资扩股协议》,通过收购及增资的方式取得其60%股权,交易完成后伙伴公司股东为华夏幸福及深圳市鼎城产业园运营有限公司。伙伴公司官网称,作为扎根珠三角14年的本土企业,伙伴公司在深圳、东莞开设了近百家线下服务机构,累计为数万个工业地产项目提供综合服务,为超过100万家企业客户提供投资办厂及选址咨询服务,单年落地成交近万单,服务的前30个大客户在当地产值超过200亿元。本次合作达成后,华夏幸福可依托伙伴公司在珠三角较强的客户资源和招商能力,导入项目资源和产业集群,从而加速珠三角区域的业务扩张。按照协议,华夏幸福和伙伴公司将在线上和线下推广等多方面实现产业协同。两年内伙伴公司须通过网站渠道为华夏幸福推介不少于300个招商项目信息,其中成功招引落地应不少于10个,总签约投资额应不低于10亿元;2019 年及以后年度,前述各项指标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同时,两年内伙伴公司将在珠三角其他区域(广州、佛山、中山)布局20个线下门店、在环北京及全国其他重点城市(尤其在华夏幸福产业新城已落地区域、潜在落地区域和产业发展优势城市)布局70 个线下门店、2017年为华夏幸福产业新城完成800个以上潜在可招商落地项目的资源储备,实际落地项目30个,签约投资额30亿元;以及双方实现在华南区域的政企资源共享,后者协助华夏幸福在华南区域三年内至少拓展6家产业新城。3月20日,江门在深圳举办产业对接大会,时代周报记者在会上偶遇中工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秘书长王俊,这家机构由华夏幸福和伙伴公司等发起成立。王俊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去年底开始,伙伴公司就协同华夏幸福围绕深圳等地密集招商,并多次举办招商路演。”当天的产业对接大会上,12个集中签约的产业项目中,太库孵化器项目作为创新资源进驻江门高新区,签约企业太库科技创业发展有限公司,同时也是廊坊幸福基业投资有限公司旗下的全资控股子公司。产业地产的三种模式随着传统房地产行业盈利式微,和宏观政策相吻合的“小镇开发、产城融合”产业地产被看成新蓝海,核心城市周边地区正在成为房企战略转型的新据点。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华夏幸福、万科地产、保利地产、绿地控股、华侨城、时代地产等房企已相继布局珠三角,深圳、广州这两大核心城市周边的“产业新城”项目已山头林立。总体来看,房企转型产业地产,布局珠三角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以华夏幸福、荣盛发展、华侨城为代表主打产业模式,以碧桂园、时代地产为代表主打“产、城、人”融合的科技小镇与未来小镇,以及以绿地、保利地产为代表的大型产业园区。擅长产业运营的华夏幸福、荣盛发展、华侨城在选择项目时,所需土地面积往往更大,并主要以ppp模式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发。如擅长城市主题公园开发的华侨城主打“文化+旅游+城镇化”,推出“100个美丽乡村”计划,构建100座文旅小镇。而碧桂园和时代地产分别推出的“科技小镇”和“未来小镇”占地面积1-3平方公里,距离中心城区驾车通常在1小时之内,拥有一个或多个产业链条完整的特色产业。目前时代地产已签约佛山南海全球创客小镇、广州白云空港小镇,碧桂园的惠州潼湖创新小镇和思科科学城项目,也将在今年上半年动工建设。此外,绿地地产在去年推出的广州国际空港中心、保利地产在南沙建立的跨境产业园,打造产业与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体,所需面积更小,空港城项目仅33万平方米。但无论是哪一种模式,传统房企转型产业地产,最大的挑战仍在于产业导入与运营。到目前为止,碧桂园对于科技小镇究竟引入何种主导产业,尚未发布清晰的产业规划思路发布。“碧桂园自身优势在于建设和运营,产业导入对于房企转型仍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尽管我们拥有比较丰富的产业资源,但是如何能够把这些产业资源吸引过来,让它们留得住,发展得好,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协作共同努力。”不久前,碧桂园集团产业发展部总经理李易衡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时代地产目前已在规划的两个未来小镇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但相比绿地、碧桂园等传统房企,拥有更好的产业资源、对产业地产理解更为深刻的华夏幸福似乎更容易获取地方政府的信任,但产业园的招商引资仍是难解之题。以其在河北廊坊打造的“固安”项目为例。尽管15年间,固安县的财政收入从2001年的9000多万激增到2016年的80.9亿元,但2016年1200亿元签约投资额中能当年落地的仅占34%,2016年固安产业新城的工业税收不到10亿元,只有当地税收收入的一成左右。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和运营商合作开发产业新城,首先要理顺政府、园区企业和运营商三者间的关系。”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同时指出,导入和培育一个新产业往往需要十几年时间,在智能制造装备领域需要的时间更久,运营商是否具备不同细分产业的研究能力,也是推动产业新城建设的一大考验。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7/6/27 区域 香港冯氏集团主席冯国经:让人、货、资金在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三地可以在WTO框架下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市场,在湾区里试行最开放的经贸政策,大力促进和拓展、货、服务、资金和技术的流通,最终目标是实现湾区内的要素全流通。 冯国经 [] 香港冯氏集团主席冯国经:让人、货、资金在粤港澳大湾区冯国经2017-06-27 01:54:04来源: 时代周报粤港澳三地可以在WTO框架下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市场,在湾区里试行最开放的经贸政策,大力促进和拓展、货、服务、资金和技术的流通,最终目标是实现湾区内的要素全流通。冯国经粤港澳大湾区以“9+2”的城市群为中心,在经济规模上已接近全球发达的湾区,并在外围拥有广阔的腹地,区内各城市具有自己优势和特色,互相叠加,势必能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能量,这点毋庸置疑。但同时也面临两大挑战。一方面,湾区内11个城市分属三个不同的经济体,广东与香港、澳门之间存在着边境的阻隔,人、货、资金和信息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并不能自由流通,这是湾区发展面对的首要障碍。我考察纽约地区、旧金山地区的名湾区,发现各城市之间不存在制度和边境的障碍,湾区内部要素完全自由流通,这使城市内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因此我建议粤港澳三地可以在WTO框架下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市场,在湾区里试行最开放的经贸政策,大力促进和拓展、货、服务、资金和技术的流通,最终目标是实现湾区内的要素全流通。具体来说,在国家鼓励和不限制的领域,应全面修改阻碍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港资企业进入和独立自主营运的市场规则,加快国企与私企、外企法规的统一,为大量的民企、外企创造能自主经营的营商环境。此外,过往30多年,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要素流通存在单向性。一直以来,粤港之间的合作模式,主要是“广东所需+香港所长”。从过往的制造业到今天的服务业,无论是香港企业到广东投资,还是香港优势产业向广东转移,均是单向性的要素流通。目前这种模式已经到转型的关口,我们应积极探索“香港所长+广东所长”的新模式。例如,香港一直希望能推动科技产业的发展,而广东尤其是今天的深圳,具有许多香港所不具备的优势。不过香港也具有知识产业全保护、收集科技发展资讯和高效联通全球贸易网络等优势。在“香港所需+广东所长”以及“香港所长+广东所需”的新方向下,我们可以考虑利用广东的科研创新成果,在香港进行产品和市场的迭代,并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另外到今天,广东省的资本和优势企业已出现国际化需求,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企业可以考虑以香港为平台,借助香港开放多元的商业环境与国际接轨的种种专业及法律服务,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香港也可以趁此机会积极调整发展的方向,力求在内地企业和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中,发挥战略作用。既能协助国家转变发展方向,也能为香港寻找经济转型的推动力。事实上过去十年来,内地对外投资有2/3是在香港或通过香港完成的。超过1/4的跨境并购以香港为目的地,香港已初步成为内地企业通达国际市场的首选平台。“一带一路”的构成,不仅是未来中国与亚非欧国家发展外交、经贸、文化关系的重要平台。也是中国自身实现经济转型和提升,推动创新的重要战略。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起点,未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企业若能把握机遇,既能为推动国家的战略发展出一分力,也能赢得无限的商机。(本文节选自冯国经在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合作“研讨会”上演讲,由时代周报记者陆璐采访整理)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7/6/27 区域 粤港澳大湾区第一个“香港+”,佛山是如何做到的? 在GDP即将破万亿之际,佛山面临的思考,是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宏大叙事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是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升值这一关键过程。 潘展虹 [] 粤港澳大湾区第一个“香港+”,佛山是如何做到的?潘展虹2017-06-27 01:58:14来源: 时代周报在GDP即将破万亿之际,佛山面临的思考,是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宏大叙事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是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升值这一关键过程。时代周报特约记者 潘展虹 发自佛山今天的佛山不同以往。在GDP即将破万亿之际,佛山面临的思考,是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宏大叙事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是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升值这一关键过程。这道方程式包含加减乘除,决定着佛山未来的命运。为此,佛山正在寻找强有力的合作伙伴。在这道区域合作的多项选择中,佛山的首选是:香港。佛山西站即将运营,开通香港到佛山西站的城际列车。届时,从佛山西站坐上城际列车,48分钟就能到达香港。48分钟是佛山到香港的距离,也是广东制造业强市与国际金融中心的时空距离。近两个月,佛山与香港互动频繁。4月24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率团到访佛山,了解佛山智能制造,寻求两地合作空间,首次提出以“香港+佛山”的组合,面向全球携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6月初,佛山接过橄榄枝。佛山市委书记鲁毅、市长朱伟带队回访,以“7大领域11个重点项目”破题两地合作,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第一个“香港+”,其中,金融是“香港+”的重要发力点之一。6月26日,佛山市长朱伟在接受《南方都市报》专访时表示,下一步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应仅停留在经济现象的层面,而应该上升到区域一体化的高度。首先是交通设施一体化的互联互通,此后则要实现各种经济要素的自然流动,“金融方面能不能在湾区制度下给一些政策,充分利用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 朱伟举例。佛山与香港,同声同气,同根同源。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的“港人回乡投资”模式是佛港合作的初级版,那么,今天的佛山智造+香港金融,则升级为佛港合作的2.0版,而千灯湖这方小小的热土,成为先行见证这一合作模式的窗口。辐射效应近段时间,佛山市商务局投资促进局局长俞红平忙于穿梭佛港两地。“月底即将参加在香港举行的粤港交流会,希望能尽快争取招到大项目来佛山。”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两地互动本就不少,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大背景下,两地更是互动频繁。在俞红平作为“招商人”的经历里,大多数港资最初进入佛山都是乡亲回乡投资,进而辐射至内地。21世纪后,佛山制造链逐渐完善,技术转化能力增强,佛企开始主动整合创新资源,佛山资本开始在香港流动。数据显示,2016年在佛山直接投资的香港企业有120家,合同外资金额12.43亿美元,占2016年全市合同外资金额(22.28亿美元)的50%以上。佛山企业赴港直接投资企业(机构)22家,总投资额18435.35万美元,中方投资额16366.35万美元。在佛山以“7大领域11个重点项目”破题两地合作的规划中,资本流动只是金融领域合作的方向之一。此外,还要“依托香港投融资平台,强化两地产业金融合作,为佛山企业在香港发行债券、上市提供便利,并为佛山企业在国内外投资、并购提供投融资服务。推动香港佛山金融机构跨境互设和合作,积极承接香港金融服务产业转移,鼓励更多香港金融机构总部、分支机构和后台落户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这是一场双赢的合作。对佛山而言,要从“制造”转向“智造”,不断完善与本地制造业发展特征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金融可持续健康发展是重要的一步;于香港来说,佛山是其金融高端服务业“对接”市场的快捷通道:香港有优质且专业的金融服务,而佛山遍地都是寻求资本和渠道实现转型升级的中小企业。“佛山承接香港创新资源,将制造业与现代金融服务融合对接后,除了在本地产生落地成果后,还将辐射至粤西、粤北地区。”中山大学教授、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林江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说道。千灯湖传奇1999年之前,没人能想到千灯湖会变成现在的样子,更没想到能成为集聚数百亿元资金围绕的“千灯湖效应”。彼时,千灯湖还不是千灯湖,只是佛山南海(虫雷)岗的一片硬土。鱼塘洼地、低矮厂房、错落村屋,几乎是其所有。以“城市升级”为名,佛山南海在1999年启动千灯湖建设,拉开“借湖造城”的城市更新序幕。如今,千灯湖与东平河等活水相连,湖岸景观和配套设施日趋完善,使千灯湖成为城市标杆。千灯湖的生态回归,为城市带来了发展机遇。向来锐意进取的佛山,在2007年提出在千灯湖畔建设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作为全省金融后台产业服务基地的设想。绕湖而立的1300余盏灯,一点点地照亮了佛山的金融梦。2010年,汇丰集团与金融高新区签订合作协议,汇丰环球运营中心正式落户,成为首个进驻金融高新区的外资银行后援中心,这个中心集汇丰集团亚太地区及美国地区的客户服务、数据处理、软件开发等功能,进驻员工达4000名。为汇丰集团和千灯湖金融高新区牵“红线”的是戴德梁行。“随着CBD载体成本逐渐提高,我们发现外资企业在做成本考量,计划调整后期支援部门的位置。”戴德梁行高级助理董事、企业服务部主管邱晓瑜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南海交通便利,人居生活、工作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使之成为华南地区外资企业金融后期支援中心的选择。外资企业的成本考量与南海的金融需求一拍即合。在戴德梁行这个“媒人”帮助下,汇丰集团、渣打银行等陆续进驻金融高新区。10年建设,以千灯湖为核心的金融高新区强势带动了整个区域发展,助力城市转型升级。至此,友邦金融中心、法国凯捷BPO运营中心、毕马威全球共享服务中心等300多家金融机构及知名企业落户,涵盖银行、保险、证券、服务外包、私募创投、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等金融业态,吸纳5万名金融白领人才创业就业。目前,金融高新区已初步建成辐射亚太的现代金融产业后援基地。同时,超200亿元的基金项目相继落户于此,包括总规模100亿元的粤科南海并购母基金,60亿元的千灯湖新能源产业基金,30亿元的建粤三诺基金,还有22亿元的南海区双创引导基金子基金等。近年来,又以“中国股权投资中期论坛暨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洽谈会”“千灯湖金融峰会”“岭南投融资对接会”等行业盛会,将金融高新区打造成为在珠三角乃至全国都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资本市场培育、研讨的重要区域。并船出海目前,千灯湖已经成为华南地区经济热土的代名词。“我们将设置研发中心,专注研发智能家居养老产品。”广东大洋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泽辉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今年计划研发一款新型轻便可折叠智能轮椅,在展会上刚露面就收获至少1300张订单,企业以此寄予销售额比往年翻一番的希望。在企业完成新三板挂牌后,黄泽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投入资金开展智能轮椅等系列产品研发。研发中心选址千灯湖,就是为了得到创投机构的青睐。“当研发到一定程度时需要资本支撑时,研发中心旁边就有金融机构,有了更多沟通的可能性。”黄泽辉说道。对于“智造”企业而言,现在是最好的发展时机,千灯湖也因此有了新的使命—千灯湖创投小镇。这个小镇,以39°空间文化创意创业基地作为创新创业孵化与展示区,以承业大厦、亿能创业大厦和中盛大厦作为基金链聚集区,以佛山众创金融街拟作为金融服务功能区,意在合力打造优质的创新创业产业金融生态圈与品质生活服务区。按照规划,千灯湖创投小镇拟分两期建设,一期为已开发区,占地面积约1.03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235万平方米;二期为预留开发区,占地面积0.77平方公里,可建总建筑面积约147万平方米。小镇虽小,但雄心不小:力争三年内引进各类股权投资基金150家,资金规模不少于250亿元;力争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30家,新三板累计挂牌企业达60家,广东金融高新区股权交易中心累计注册和挂牌企业达5000家。千灯湖创投小镇,是佛山打造珠西创投风投中心的重要载体。原本由市区共建的这个特色小镇,近日添了“新帮手”。鲁毅、朱伟带队回访梁振英时,带去了“佛山+香港”合作意向,具体包括7大领域11个重点项目,两地合作共建千灯湖创投小镇就是其中之一。从地图上看,千灯湖创投小镇与香港中环广场的直线距离约133公里。未来,这百余公里将成为佛山乃至珠三角产业金融发展的重要支撑。由佛山出台优惠政策,引导支持香港股权投资、融资租赁、票据交易、消费金融、互联网金融等金融业态。以佛山智能制造对接香港金融创投,强化两地产业金融合作,千灯湖创投小镇由此成为“佛山+香港”7大合作领域的具体落点。鲁毅在接受采访时提出,要将佛山制造业优势与香港国际化优势充分结合,推进各领域合作项目落地生根、发挥实效。以“佛山+香港”面向全球配置资源,面向全球协作发展、并船出海。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借船下海”,到后来的“造船下海”,再到未来的“并船出海”,“香港+佛山”见证了珠三角城市群的蝶变,为佛山未来的发展构筑无限可能。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7/6/27 区域 粤港澳大湾区新机遇:九市二区坐下来谈谈很重要 目前我国公布的三批智慧城市试点,共计290个城市。目前全部副省级城市及绝大多数地市级城市都提出了建设计划,包括兰州、宁夏、贵州等西部地区。 吴绵强 [] 粤港澳大湾区新机遇:九市二区坐下来谈谈很重要吴绵强2017-06-27 02:05:46来源: 时代周报目前我国公布的三批智慧城市试点,共计290个城市。目前全部副省级城市及绝大多数地市级城市都提出了建设计划,包括兰州、宁夏、贵州等西部地区。时代周报记者 吴绵强 发自香港6月20日,来自海内外政商学界的400多位来宾齐聚维多利亚港畔的香港君悦酒店,共同探讨如何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科技湾区等话题。据新华社报道,截至2016年底,广东累计设立香港直接投资项目约14万个,实际吸收外资金额2559.3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72%和63.9%。长期以来,广东通过与港澳合作,引进了大量资金、技术,并顺利接入国际市场,特别是近两年来,广东在吸引港资参与广东自贸试验区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服务业已经占据香港在粤投资总额的半壁江山。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论坛的主旨演讲中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我感觉粤港澳大湾区抓了‘几副好牌’,这几副好牌恰恰反映了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即软件、硬件、服务三位一体,缺一不可。这三者恰恰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如果能把这三方面的优势整合起来,未来大有可为。”囊括了广州、深圳、佛山、肇庆、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和香港、澳门等“九市二区”的粤港澳大湾区,对标的是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世界级湾区,让九市二区充满期待。“现在最主要的是大家能不能够坐下来,一起来谈,一起合作。”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席罗瑞康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已有世界级公司过去的20年中,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内培育了华为、中兴、格力、顺丰、大疆等一大批领军企业,为未来湾区内的产业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疆无人机董事长李泽湘表示,大疆也好、顺丰也好,都是粤港澳大湾区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在后面还有更多的例子,只是它们还没有浮出水面。”在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看来,汪滔做的项目成为了世界级有影响力的公司,(大湾)区内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成功案例,但粤港澳三地在金融、创新和制造之间的互动仍然不够。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进程中,拥有制造业及土地、人才等资源优势的内地城市深圳等珠三角地区,无疑成为对接港资企业的热门选项。据深圳前海官网资料显示,前海积极推进惠港利港的“万千百十工程”,全面落实1/3土地面向港企出让的政策,为香港发展拓展空间。数据显示,2016年,前海公开出让的8宗土地中,有一半对香港企业出让,面积5.86万平方米,占比65.6%。东亚、嘉里、周大福等大批知名港企纷纷落户前海。“为加快把前海打造成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和城市新中心,建设国际一流滨海城市中心,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提升设计质量、打造前海精品建筑的要求。”最近的消息指,深圳市土地交易中心于5月26日发布公告,以挂牌方式出让前海T201-0097等两宗地的使用权。数据显示,前海大幅扩大深港合作空间,2013年以来累计向港企出让土地33.47万平方米,占全部出让土地的48.5%;对港籍高端人才减按15%征收个人所得税,已认定127位港籍人士,补贴共计2824万元。截至今年5月,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注册的港资企业达4564家,注册资本达3898.82亿元,纳税85.35亿元,占比31.7%,已成为内地港资企业最密集、效益最好的地区。另外,“跨境金融”是前海深港合作的亮点之一,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前海在全国率先推动实现跨境人民币贷款、跨境双向发债、跨境双向资金池和跨境双向股权投资等“四个跨境”,进一步推动了深港两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香港汇丰、恒生银行分别在前海成立了港资控股的内地首家证券和基金公司,启动建设前海深港基金小镇。优势互补很重要被誉为“世界工厂”的东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已有所行动。东莞计划启动新一轮的填海工程,并希望通过土地整合,将滨海湾新区的成熟土地资源从现有的超过40平方公里,扩容到超过60平方公里。目前,滨海湾新区17个填海项目已获得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同意开展前期工作,其中两个项目将争取8月底启动填海,今年要完成8000亩滩涂填土任务,并且将推进填海工程的实施。通过填海,滨海湾新区将进一步向珠江口延伸,从而帮助东莞更好衔接广州和深圳两大一线城市。此外,东莞拥有密集和相对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条,与深圳的互联网及高新制造业企业、广州重点大学及研究机构、香港的高端服务业等资源可进行优势互补,是大湾区发展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目前,在对接港资企业的过程中,东莞成果“丰硕”。目前在莞投资的港资企业近6300家,累计吸收合同港资近550亿元,2016年,两地的贸易总额达1730多亿元,同比增长6%,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15%。广东工业重镇佛山亦不甘寂寞。日前,佛山市长朱伟在接受传媒采访时指出,佛山现在最需要的,是科技创新资源、高端服务业和资金。今年4月,香港特首梁振英到珠三角城市访问,首次提出“香港+佛山”面向全球携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今年6月初,朱伟到香港回访,就“香港+佛山”提出了一些合作意向,包括推进两地离岸贸易合作、金融创投小镇建设、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及广莱坞南方影视中心建设等多个领域的重点合作项目。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大湾区将会成为一个强大的经济引擎,引领区内城市并辐射周边地区快速发展。“在创科领域上,粤港澳大湾区资源和优势非常突出,在相互合作下,可以创造出全球领先、充满活力的创科生态系统和创科企业。”“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将自己城市的心态放下来,作为一个湾区,怎么优势互补,这很重要。”罗瑞康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7/6/27 区域 粤港澳大湾区:讲粤语的三兄弟 罗湖口岸早已撤去了铁丝网,并装上了先进的人面识别系统。甚至口岸本身的象征意义也在消退—粤港澳这片同根同源的土地,如今正以无可阻挡的趋势,加速融合。 杨凯奇 [] 粤港澳大湾区:讲粤语的三兄弟杨凯奇2017-06-27 03:14:26来源: 时代周报罗湖口岸早已撤去了铁丝网,并装上了先进的人面识别系统。甚至口岸本身的象征意义也在消退—粤港澳这片同根同源的土地,如今正以无可阻挡的趋势,加速融合。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将满20周年。从历史看,香港和中国内地在任何时期都密不可分,而回归20年来,无论经济还是文化,都更加水乳相融。“20年来的实践证明,粤港合作有利于香港长期繁荣与稳定,有利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也有利于‘一国两制’成功实践。”香港回归20周年前夕,广东省省长马兴瑞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全面介绍了粤港合作取得的丰硕成果。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广东累计设立香港直接投资项目约14万个,实际吸收外资金额2559.3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72%和63.9%;而截至2017年4月,广东自贸试验区累计新批设立港资直接投资项目5547个,累计吸收港资企业实际外资72.4亿美元。其中服务业已占据半壁江山,2004-2016年,广东共批准港资服务业项目34944个,实际吸收外资791.1亿美元,服务业合作亦从传统的房地产、商业、餐饮、交通运输业拓展到商务、信息、科技研发、工业设计、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领域。20年来更加密切的往来,让粤港澳已成为事实上的命运共同体,而这,亦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得以推进落地的背景之一。时代周报记者 杨凯奇照片里,从老深圳火车站大门口鱼贯而出的,有许多外国人的身影。也许很多人都已记不起,改革开放前,连接深港、其上架设广九铁路的罗湖桥,是外国人通过陆路进入中国的唯一“南大门”。照片出自近日为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而举办的“双城姿态—深港50至80年代纪实摄影展”。照片只有黑白两色,象征着久远的记忆。的确,罗湖口岸早已撤去了铁丝网,并装上了先进的人面识别系统。甚至口岸本身的象征意义也在消退—粤港澳这片同根同源的土地,如今正以无可阻挡的趋势,加速融合。今年的全国两会,“ 粤港澳大湾区”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各地政府摩拳擦掌,专家学者踊跃献策。一切都昭示着,粤港澳三地将从新的起点出发,联合起来。实际上,粤港澳在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密不可分。三地在地域和文化上的接近性已无需赘言。从经济上看,改革开放后的广东不仅是港澳本土文化的母体,更是港澳繁荣商业的腹地,成为港澳企业进入内地市场的桥头堡。对广东而言,“前店后厂”模式,让它攫取了第一桶金。也正是通过对接港澳的信息、技术优势,广东省才能够引领改革开放事业,并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试点蓝本和创新动力。目前,广东省经济规模位居中国第一,转型升级步伐亦走在全国前列。同样操着粤语,同样是中国开放型经济的代表,随着广东的迎头赶上,粤港澳步伐能否一致,关乎到“命运共同体”的未来。6月20日,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在香港举行,主题是“共建中国的世界级湾区”。而承办此次论坛的腾讯,其发展历程正是粤港彼此依存的一例明证,一道缩影。1984年,13岁的马化腾随父母移居深圳,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中学和大学阶段。高考成绩优异的他选择了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深大,也许少年的他已经看到了深圳的前景:有特区的政策优势,有全国两大证券交易所之一,更面朝香港。果不其然,在深圳一个叫华强北的角落里,一切看上去都百废待兴,但实则暗潮汹涌。电子产品市场正在从萌芽走向壮大,并将在日后成为全国的范本,发达的电子市场成为日后许多年轻人在深圳创业的原因,他们在此可方便地购买到各种各样的电子元器件。但在内地电子工业尚处“小荷初露尖尖角”时,是香港和以香港为枢纽的国际市场需求,支撑华强北走过起始阶段。马化腾就是在华强北的赛格科技园开始了他的创业之旅。1998年创立腾讯,以OICQ起家,马化腾逐渐甩掉了同行业的竞争者。随着腾讯规模的扩大,融资成为当务之急。2004年,腾讯选择在港股上市。这在当时并不是一个非常容易作出的决定。港股历来是地产和金融证券的天下,科技股往往在这里铩羽而归。就在腾讯登陆港股数年前,香港股市刚经历了2000年科网股泡沫爆破,李泽楷旗下的电讯盈科创下市值蒸发5500亿(占总市值96%)的记录。腾讯当时面对的质疑想必不少,因为在美股上市是更多互联网公司的选择。但他们用漂亮的投资回报曲线进行了回击:上市13年中,有12年都在上涨,累计涨幅高达389倍,成为港股市场唯一一只符合价值投资定律的科技股。到了2017年6月,腾讯市值已经上升到26425亿港元(约3389亿美元),超越了在美上市的阿里巴巴(市值约3365亿美元),再次成为了亚洲市值第一的上市公司。十年前,环球企业家的一篇《你所不知道的马化腾》,刊出了一则腾讯上市前的细节:在港股上市还是登陆纳斯达克,马化腾也作出了一番选择:“承销顾问里,六家建议在香港,四家建议在纳斯达克,三家建议两边同时上,搞得我头都大了。香港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比美国低,但如果我是香港的龙头股呢?”这份自信和眼光,是成功创业者所共同拥有的品质。也正凭借这种眼光,马化腾在两会前就召开新闻发布会,力推“粤港澳大湾区”概念。他说,粤港澳大湾区要对标世界三大湾区,他还说,湾区经济最重要的是人,要为三地的人才流通打通渠道。作为互联网巨头,腾讯关注湾区是情理之中的事:毕竟,硅谷就在旧金山湾区。硅谷的区位优势明显,周边高水平大学环伺,交通便利,对世界各国开放的文化环境以及享誉世界的环境,让全球顶尖的科技精英荟萃于此。论经济体量,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GDP总量已达1.24万亿美元以上,接近旧金山湾区的水平,但决定“湾区”成败的绝非经济体量,而是创新能力。否则,粤港澳仍将是实力强大、但各单元功能都较为独立的普通经济体。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具备了与其他湾区类似的条件。马化腾在论坛召开前的一封欢迎信中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已经集聚了相当完整的高科技产业链,各城市的互补优势明显。例如,香港、澳门的国际级商务和科研资源,广州、深圳的科技产业孵化能力以及东莞、佛山、珠海、惠州等地的制造与应用转化基础。如果能够很好地整合协同,就有机会形成新的全球竞争力,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关键在于能否营造好化学反应,使湾区已经存在的区位条件形成“1+1>2”的效应。无可否认,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广州、深圳和香港之间,是竞合关系。深圳与香港的金融产业,深圳与广州的港口物流、高科技产业,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竞争。例如,在广州南沙港配套设施全部落成后,湾区范围内将拥有南沙、盐田、香港三座吞吐量世界排名前十的超大港口。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者在设计方案时,不应无视这业已成型的竞争格局,而应承认竞争,同时准确定位,发挥合力。除了规划者,湾区范围内各城市的政府、企业乃至所有公民,都需要有“形成合力”的意识。在涉及全民的观念营造上,追溯文化的共源十分有必要。从前述图片展中能看到,文化的力量如此强大—即使在港澳回归前,即使有边境铁丝网相隔,粤港澳三地依然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突破重重阻碍的20年后,三地文化层面的融合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对大湾区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打造湾区合力,点燃第一把火的应当是政府。但政府的发力点需要谨慎选择,政府的导向信号一经发出,将会引起多米诺效应。基于此,论坛上有许多专家给出建议:从推动人才交流入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朗润资深讲席教授周其仁在论坛的主题演讲中提出,创新发生所需要的条件是“密度”和“浓度”。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要素已经高度富集,“浓度”则是大湾区当前的劣势,意即诸多要素间的互动频率仍有不足。周其仁指出,“浓度”的提升需要人才做基础,需要吸引人们为解决世界级重大问题而工作。一位在深圳前海的香港创业者曾向笔者坦言,当前香港和内地之间还存在一些人才壁垒,使得一些香港年轻人对来内地创业持观望态度。如何突破这些壁垒,推动人才流动加速运转,需要规划者与主政者的慎思笃行。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7/7/11 区域 粤港澳大湾区九市应推进综合性改革 城市化中,各城市单元的定位要体现出区情要求和比较优势。要统筹考虑产业布局、发展潜力、发展阶段、地方禀赋、历史基础、现实优势等因素来优化各城市单元的定位。 [] 粤港澳大湾区九市应推进综合性改革2017-07-11 03:56:01来源: 时代在线城市化中,各城市单元的定位要体现出区情要求和比较优势。要统筹考虑产业布局、发展潜力、发展阶段、地方禀赋、历史基础、现实优势等因素来优化各城市单元的定位。时代周报记者 王心昊 发自广州7月1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见证下,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共同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根据协议,粤港澳三地将在中央有关部门支持下,完善创新合作机制,促进互利共赢合作关系,共同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就在两个月前的5月3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研究课题汇报会上,王福强作为课题组副组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简称“国经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向广东省省长马兴瑞作课题汇报。作为课题组的核心成员,王福强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和发展都有着自己的深刻认识。近日,就湾区规划定位和发展建设等问题,时代周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粤港澳大湾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助推器时代周报:从2008年的《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到2015年《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再到今天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和港澳地区这几年陆续受到中央关注,在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承担了怎样的使命与担当?王福强: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过《关于珠三角改革开放规划纲要》,到现在提出要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可以看出,对于粤港澳的定位,是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与它们在整个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角色定位是相一致的。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改革开放发展到现阶段,我们有了底心,有了信心,有了基础,以前是跟跑,现在是并跑,以后可能是领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鲜明地提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这一愿景,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助推器。时代周报:大湾区虽然经济发展程度较高,但内部城市经济结构同质化倾向明显,内部竞争相对激烈。反观东京湾区和旧金山湾区,城市之间分工相对清晰。在你看来,粤港澳湾区城市应当如何找到城市间的差异化定位?王福强:总体来说,城市化中,各城市单元的定位要体现出区情要求和比较优势。要统筹考虑产业布局、发展潜力、发展阶段、地方禀赋、历史基础、现实优势等因素来优化各城市单元的定位。具体地,一是要有继承性。尊重历史传承。每一个地方经过长时期的发展,都有自己的特色,城市定位就不能割裂它而另起炉灶。二是要有现实性。要准确分析现实的条件基础,基于此进行深化、拓展,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独门暗器。三是要有前瞻性。要深入挖潜,综合分析城市发展方向,给出具体指引,预设各种情景模式,给出城市未来形象的描述。四是要强调包容性。城市群中的各个城市单元,其定位不是排它的,是一种竞合发展的关系。这是由时空发展、资源禀赋、历史传统等因素造成的,不宜轻易地限定某个城市是这个定位,某个城市是那个定位。要强调包容中发展,发展中渐显,渐显中提升。东京湾区和旧金山湾区的城市定位,也是一个历史形成的过程,过程中也曾存在同质竞争,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加强城市间的协调、沟通,在竞争中发展,在竞争中争取。相信每个城市的行政管理者,都会有这样的市场判断,就是如何寻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如何挖掘自己的增长潜力,如何形成自己的城市定位。时代周报:研究报告中提到,广西、福建、海南三省区均靠近大湾区,可以四地联动,推动融合发展。对于粤港澳湾区而言,如何能够依靠好周边区域,融合发展?王福强:报告中将三省区作为大湾区的拓展区,为将来的整合发展做预设。因为它们和粤港澳大湾区一道,集中了国内所有的“特”字元素,有特别行政区、经济特区、自贸试验区等,有许多高端开放平台,将它们的优势集合起来,可以打造一个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端平台。另外,它们面向港澳、台湾,关系到祖国统一问题,通过融合发展,可以对解决祖国统一形成示范。如何和这几个周边地区合作?一是将周边作为自己的腹地,将相应的产业、职能转移,解决大湾区大城市病的问题。二是将之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支撑,各种要素资源的支持,包括土地、人力、资本、空间等,可以提供。三是加强沟通,统筹协调,整体规划,形成融合型发展态势,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大湾区发展的关键时代周报:粤港澳大湾区内有广深港澳四座国际化城市,过去这些城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关系。在当下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下,它们应该如何承担“核心”职能?王福强:四个核心城市,是大湾区发展的发动机,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定位。通过这些功能定位,发挥着各自的辐射带动作用。这些功能定位的形成,是在长期竞争合作的过程中形成的,有其现实性、连续性,也有其包容性,更有其差异性。例如香港、广州、深圳的金融功能,就可以在竞争中实现差异化配置。如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功能、内地资产管理中心的功能,深圳的科技金融功能,广州的商贸金融功能,都是各具特色的功能。这些都是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经过长期的市场竞争形成的。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市场自发形成的,市场知道如何最佳配置资源,企业家知道如何寻求商机。政府所能做的,只能是因势利导,而不是代替包办。所以,妥善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是它们有效承担核心功能的首要任务。其次,为了避免恶性、同质竞争,也需要它们之间加强沟通协调,做到差异化发展。时代周报:研究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市场要素有序流动。应该通过怎样的措施有机结合香港的金融、深圳的创新以及东莞、佛山的制造业?王福强: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大湾区发展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自由流动了,各种要素自然会通过市场进行最佳配置,三地的优势就会互补。我们在规划研究中,对于如何推进要素自由流动提出了许多设想,特别是人流和资金流的相互流动。比如,对于人流,我们建议率先对大湾区居民采用去港澳的“落地签”,还要对专业资格进行互认,鼓励专业人才大湾区自由就业,就像欧盟一样,德国的律师可以到荷兰工作,法国的会计可以到意大利工作,不存在执业资格不承认的问题。对于资金流,我们提出是否可以在兼顾国家现行外汇管理制度的同时,适当给予大湾区一些特殊政策,使符合大湾区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在资金进出方面有一定的自由度,是否可以在用汇政策上鼓励大湾区企业到海外收购科创、生物医药、重要资源等标的。其他如通关便利化方面等也有一些具体的措施。时代周报:对比起旧金山湾区密集的产研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产研结合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如何能够充分利用核心城市中的高校来为湾区的产业创新服务?王福强:旧金山湾区的创新能力之所以高,就在于有良好的创新生态,各类创新主体活跃、金融支持发达、产业转化方式多样。其中高校是非常重要的创新主体。粤港澳大湾区有近200所高校,其中还有4所世界100强大学。这些都是大湾区宝贵的资源。要重视高校自身研发成果的转化,鼓励高校的科研成果到大湾区转化。要发挥高校研发资源的作用,支持企业利用高校的实验室等平台进行科技创新。要支持企业利用高校的研发人员,通过在高校设立研发中心或聘请高校的研发人才到企业兼职等方式,为高校科技人员提供科研机会。要将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创意人才的基地,针对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时代周报:研究报告中提出,要逐步给予保障大湾区改革创新的自主权。这对于大湾区的建设意味着什么?王福强:大湾区内地的九市,是中国改革开放比较早的地区。经过30多年的发展,经济实力、城市发展水平都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受益于改革开放。总体来说,易于改革的领域,特别是经济领域都已经取得了进展。现在面临的难题,是改革遇到了天花板,好多以前不敢触及的领域已经成为了改革的阻碍。没有综合性改革,经济改革就会很难推进,其取得的成果也很难保持。比如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滞后,已经严重损及了经济改革的成果,也不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基于此,就需要推进综合改革。而综合改革,会涉及敏感领域,在这种形势下,改革要向纵深发展,就需要给予大湾区改革创新的综合授权。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鼓励地方开展相关领域的改革,保护改革者。另外,不建立容错纠偏机制,就无法真正推动各项改革深入。各项改革就只会停留在口号上。有了这样的授权,相当于给大湾区松了绑,打开了改革的天花板,就会激发创新活力和改革热情,会真正推动大湾区的改革迈向深入,从而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真正启动中国第二轮改革开放。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7/7/19 区域 借粤港澳大湾区东风 佛山谋划“第二个百年” 最近,MRC技术首席执行官、LifeArc CEO Dave Tapolczay忙着把办公室搬到佛山。待一切安顿好,他就将全身心投入到广东省单克隆抗体资源库运作。 [] 借粤港澳大湾区东风 佛山谋划“第二个百年”2017-07-19 18:20:00来源: 时代周报最近,MRC技术首席执行官、LifeArc CEO Dave Tapolczay忙着把办公室搬到佛山。待一切安顿好,他就将全身心投入到广东省单克隆抗体资源库运作。时代周报特约记者 潘展虹 发自佛山最近,MRC技术首席执行官、LifeArc CEO Dave Tapolczay忙着把办公室搬到佛山。待一切安顿好,他就将全身心投入到广东省单克隆抗体资源库运作。稍早前的7月3日,广东省单克隆抗体资源库已在佛山揭牌。今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率广东省代表团,在英国伦敦出席中国(广东)—英国经贸合作交流会并签署26个合作项目,上述资源库就是合作项目之一。近年来,佛山频繁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其谋划建设的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第二个百年目标,以“世界科技+佛山制造+全球市场”的发展模式,也随之进入实施阶段。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制造2025”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佛山正加速对接国际创新资源,借力全球资源实现区域产业加速发展,变道超车。“英国科研+佛山制药”实际上,早在3月15日,英国国家医学研究院MRC宣布,上海新生源集团获得丙肝抗体疫苗许可用于开发治疗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针对丙型肝炎病毒的新型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将在广东佛山生产。而此次落地的广东省单克隆抗体资源库,其以亚洲最大规模的单克隆抗体资源库为建设目标,也将开发针对丙型肝炎病毒的新型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单克隆抗体的特点是可根据相关需求开展对应的研究,由此实现治疗多种不同类型疾病的目的。” Dave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近期由MRC许可的丙肝抗体疫苗,就是经研究发现专门针对治疗丙肝的单克隆抗体。据介绍,丙型肝炎病毒是慢性肝病的主因,而丙肝病毒是未来十年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据估计全球约有2亿人感染该病毒,中国感染人口占比也高达25%。有专家预测,广东省单克隆抗体资源库针对丙型肝炎病毒所研究的单克隆抗体药物一旦推出市场,将影响世界约1400万人口。除了开发针对丙型肝炎病毒的新型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之外,Dave告诉时代周报记者,MRC侧重于那些未满足的患者需求。能够入库的抗体是广东以及其他科研机构尚未深入研究的抗体,未来资源库将与本地医院、科研机构、企业等加强合作,一方面是要收集更多单克隆抗体入库;另一方面是提高本地对抗体的判断、分析能力,共同找出能够人源化的抗体,产生新药物治疗对应疾病。“以临床需求为核心,通过医研企协同创新模式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加快医疗产品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院长庄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联合MRCT共建资源库将为广东省医疗机构和医疗专家提供技术服务平台。向全球“借智”此次参与共建广东省单克隆抗体资源库的MRCT公司,隶属于英国国家医学研究院(MRC)科技部。MRC属于知识成果转化机构,致力于将前沿科学研究发现转化为商业产品。据统计,MRC共拥有400多个专利, 32个研究所,2000多名科学家,已通过合作和服务等方式设计或人源化超过56个单抗。“选择在广东佛山建设单克隆抗体资源库,主要是看中了广东临床医疗资源、医院基础设施等资源。”Dave表示将佛山作为起点,借助上海新生源集团在广东积累的资源,将单克隆抗体资源库的作用辐射至广东乃至整个华南地区,将科技创新转化为患者利益。佛山“牵手”英国MRC,无疑是为广东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增添了含金量。不仅如此。一个半月前,佛山高新区与南澳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签署三方合作协议,南澳大学定期推荐优质创新创业项目,再在本地择优孵化,对孵化达标项目推荐到本地产学研平台加速产业化,推动中澳两地生物医药技术国际化创新项目成果转化服务。此外,Jean Dausset International Network(南海)实验室、与英国国家工艺创新中心(CPI)及印度卡迪拉药业共建的一致性评价研究中心等高端国际化生物健康创新平台,都在筹备进驻佛山。频繁对接国际资源的背后,是佛山对创新的渴求。相较于庞大的传统制造体量,佛山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底子偏薄,产业链结构性短板明显,总体处于生产制造和流通销售等附加值偏低的环节,在产业链高端的、具有较高含金量的新药研发领域的基础依然较为薄弱。与此同时,生物医药产业因被认为发展空间潜力巨大,全国多个地方闻风而动,将目光投向了这一新兴产业。短短数年间,动辄数十亿元的医疗孵化器、产业园遍地开花。以广东为例,广州、深圳、佛山、中山等均有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医疗大数据为主题的产业园区。重金布局之下,这些园区都在思考如何突围。显然,佛山给出的答案是,加速对接国际创新资源,借力全球资源实现区域产业加速发展,向全球“借智”,实现变道超车。“世界科技+佛山制造+全球市场”要想抢占生物医药产业的制高点,佛山压力不小。一个月前,广州发布生物医药首个“五年行动计划”,提出将广州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生物医药创新强市。计划到2021年,广州生物产业规模实现5000亿元。与广州相距百余公里的深圳,作为首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正加速布局生物与生命健康产业,其生物和生命健康产业正以年均20%的增速快速发展,2016年产业规模达2000多亿元。面对广深“前辈”,佛山清晰地认知到,这座城市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渴望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激发制造业的强大创新力量。广东省单克隆抗体资源库揭牌当日,佛山市委常委、副市长蔡家华提出,“今后将进一步优化生物医药创新生态,加强国际化合作,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人才,推动项目产业化。“国际创新资源的集聚,将为佛山生物医药产业换上新马达。这是佛山制造的机遇。佛山背靠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全球先进技术也在寻求落地土壤。一拍即合让全球技术与佛山制造快速实现“联姻”,探索以“世界科技+佛山制造+全球市场”模式,发挥资本、人才、服务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催化作用,实现全球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与佛山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精准对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制造2025”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佛山立足建设“中国制造业一线城市”的城市定位,谋划第二个百年目标,打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这一战略的提出,是基于佛山以制造业为主的现实基础,基于佛山制造业创新发展所取得的成效,以及佛山在“十三五”规划中描绘的“中国制造业一线城市”蓝图。按照佛山的设想,到2020年全面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自主创新水平进入全国前列。突破和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制造业竞争力持续增强,产品质量大幅提高,中国制造业一线城市地位得以确立。到2025年,创新体系更加完备,创新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跨国大企业集团,制造业创新能力基本达到世界制造强国的中等水平。到2049年,率先建成国内一流制造业创新体系,主要领域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制造业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制造强国水平。这是佛山制造要走上国际舞台的战略目标,而要从过去的“引进、吸收、消化”的模仿型、追赶型,转为“创新”的超越型。国际前沿的科技发展将有效推动佛山制造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在开放中链接全球创新资源。以全球引才导入国际创新资源,佛山制造期待走出一条根植于全球创新链的转型新路。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7/8/1 区域 港澳青年汇聚大湾区 南沙成创业热土 从港澳青年学生实习“百企千人”计划,再到形式多样的青年创业大赛,广州南沙正努力打造一片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发展的热土。 [] 港澳青年汇聚大湾区 南沙成创业热土2017-08-01 02:47:26来源: 时代周报从港澳青年学生实习“百企千人”计划,再到形式多样的青年创业大赛,广州南沙正努力打造一片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发展的热土。时代周报记者 高扬 发自广州作为广东三大自贸区之一的南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前来创业。“挺香港的!”当问及这里的创业环境,27岁的香港青年列家诚回答说,在他看来,这里讲粤语,许多地方使用粤语标识,部分注册系统、行政系统使用繁体字,相关程序尊重香港的习惯,一切都让他觉得亲切,“总体上感觉很接近香港文化。”另一方面,7月25日上午,由广州市南沙区青年联合会主办的港澳青年学生实习“百企千人”工作项目启动礼暨“迎财富 庆回归”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对话活动在南沙举行。港澳青年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粤港澳三地高校、港澳青年社团、港澳学生社团、港澳实习生代表共200余人参加。从港澳青年学生实习“百企千人”计划,再到形式多样的青年创业大赛,广州南沙正努力打造一片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发展的热土。南沙来了港澳创业者来自香港的青年创业者列家诚原本是香港科技园的入驻者,在微信群中得知广州南沙要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的消息后,他带着自己的在线教育项目“思蓓飞跃”过来了。2017年举办的南沙新区“创汇谷杯”第二届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了230多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团队参加,其中80多个来自港澳,他们在比赛中取得不俗的成绩,有26个团队进入决赛。作为26个进入决赛的港澳团队之一,列家诚和他的团队最终获得成长组第二名的好成绩。列家诚的“思蓓飞跃”在线教育项目创立于2015年底,在实地调研了哈尔滨、辽宁、四川等地农村地区的教育情况后,他看到了在偏远地区发展在线教育的机遇,利用网络把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带给这些地区的学生。很快,列家诚收到了创汇谷的入驻邀请。在了解了南沙的创业政策和营商环境后,他决定将公司搬过去。创汇谷是南沙团区委为推进港澳青年创业所设立的一家代表性服务平台,最初由香港企业家、广东省政协委员吴杰庄提出,他在履职期间提出的相关提案被列为省重点提案,被市政府采纳后,创汇谷于2015年10月落户南沙。时代周报记者前往采访创汇谷时,这里正值各项硬件建设的收尾阶段,一栋青创公寓正在装修。虽然室外的环境略显嘈杂,但这里截至今年6月,已有50余个创业团队入驻,其中港澳团队11个,已成为南沙吸引港澳创业青年的代表性孵化平台。对于南沙,列家诚整体感到挺满意的:“整体配套、优惠政策都不错,”他坦言,这也是他第一次真正了解南沙的发展状况,“港资企业在南沙建了很多设施,但是香港人特别是年轻人,对南沙一直没有特别的印象。我们赢了比赛后,才知道现在南沙有自贸区,有香港科大的研究院,还有霍英东的基金,南沙区政府也在积极邀请香港人过去开发市场,搞科研。”在内地调研市场时,列家诚发现,相比内地的在线教育品牌,香港这个品牌本身就是优势。香港的国际化水平、教育文化、对教师的培训理念有独特的吸引力,而内地有丰富的技术人才,粤港澳大湾区的兴起无疑为香港创业者拓展内地市场带来东风。在列家诚看来,港澳团队一般更具有海外视野,例如列家诚在创业阶段就在英国、阿拉伯和爱沙尼亚设立了办事处,寻找海外市场机会。交通成本成为眼下列家诚最希望解决的问题。目前从香港来南沙,一是从尖沙咀乘船,二是坐火车到深圳,再转往广州,都比较耗时。每周来一次南沙的他很期待广深港高铁的开通。文化交流则是另外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很多人对内地还不了解,不喜欢这里,我们也需要协调沟通,请他们到内地来工作。” 列家诚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另一位在北京创业的香港80后、钱方好近CEO李英豪近日也决定在南沙设立公司。钱方好近目前为国内5000万消费者提供支付服务,李英豪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我们想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和海外,总体来讲,海外业务还是放在大湾区来处理比较好,南沙的发展规划背靠大湾区,而且政策条件对比来看是最好的。”近年来,南沙主要通过四步来吸引港澳青年:一是加强与港澳特区政府,如香港贸发局、澳门经济局等职能部门联动,由其直接推荐转介港澳创业团队进驻;二是与知名高校合作,由其宣传并鼓励支持港澳青年学生创业团体入驻;三是加强与港澳专业协会、青年协会的沟通衔接,并通过可预约个性化专属服务的“港澳青才卡”,广泛吸引港澳青年专才及项目团队;四是通过创业大赛、创新创业考察团、创业沙龙等载体,由港澳青年创业团体主动申请入驻。创汇谷联合创始人张燕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目前园区的入驻项目主要处于孵化初期,成熟的比较少,创汇谷会为入驻团队对接银行资源,对接暨南大学、中山大学的导师,邀请成功的企业家来园区分享,举办路演活动,帮助创业团队不断打磨商业模式。南沙创新创业创优服务中心负责人郑杨程是创汇谷的另一名运营者,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从距离上来说,南沙没有前海和横琴那么有吸引力,因此南沙在吸引港澳青年方面,需要有明确的定位。例如创汇谷目前的文创方向、工业设计类方向,重点很明确。另外,创汇谷还专门为澳门创业者设立澳门空间,澳门是一个旅游城市,其青年创业的方向跟旅游相关的比较多,特别是围绕本土的旅游资源,创汇谷就此进行针对性的课题辅导。港澳学生百企千人举办港澳青年学生实习“百企千人”计划,则是南沙营造青年创业热潮,吸引港澳青年来这里创业就业的又一大重要举措。“我们通过各种方式保持与实习学生的长期沟通,建立数据库,南沙的相关活动都会推送给他们,如果想来南沙创业就业,我们也会进行联系。”南沙青联会秘书长徐千秋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服务好港澳青年在南沙的创新创业、实习就业乃至人文交流、经贸往来,目前是青联会的核心工作。据徐千秋介绍,“百企千人”计划将在2-3年内完成“千人”的目标,刚刚入驻的第二批学生基本上覆盖了香港八大高校和澳门的高校,他们将在南沙的自贸区工作部门、金融机构、大型央企、外资企业等100家单位完成为期一个多月的实习,并以南沙为窗口全面了解珠三角的经济社会、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青联会为港澳实习生安排了多个专题考察,包括粤港澳大湾区专题、自贸区专题、工业路线、生产性服务业路线考察等。除了经济主题,港澳学生还前往莲花山瞻仰邓小平铜像,重温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参观惠州东江纵队历史馆,中山市孙中山故居等历史景点。徐千秋说,主题设置基本上围绕着粤港澳三地共同的历史文化。青联会希望将来把港澳青年的创业就业服务做得更为前端,进一步深入高校。例如使港澳青年在毕业前就可以到南沙创业,给予他们较低门槛的试错机会,并将服务平台的工位、配套人力资源、财税、法务等服务免费或以低廉的费用提供给港澳青年。对南沙来说,利用就业、创业、实习、人文交流等手段深化三地青年的沟通交往,让港澳青年了解真实的南沙,显得越来越重要。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7/8/15 区域 全球定位粤港澳大湾区 [] 全球定位粤港澳大湾区2017-08-15 02:42:37来源: 时代周报时代周报记者 潘展虹 发自广州粤港澳大湾区是今年当仁不让的时政热词。作为世界级湾区的后起之秀,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比肩世界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将为湾区内各城市创造什么机会?谁能坐享发展红利?本次南国书香节,深圳大学当代金融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世平携新作《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和全球定位》做出了自己的回答。香港应向内地输出软实力时代周报: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深圳、广州、香港如何跨越体制障碍,发挥各自的作用,服务大湾区?国世平:以金融为例,深圳、广州这两个区域性金融中心可成为香港金融的后援基地,但香港与内地金融体制不同,服务方式有别。其中,最关键的不同是,在“一国两制”制度下,香港拥有自主制定金融制度的权利,而国内必须采取全国统一的金融政策。全国统一的金融政策是必然的,因为金融流转没有成本。若是全国不采取统一的金融政策,容易引起不同地区之间的不均发展。例如,假若广州存款利率为6%,上海存款利率为8%,那么大量资金就会从广州转移至上海,但统一的金融政策又会限制不同地区的发展。例如,西部地区要扩大发展,应要减息才能资金流转过来,但上海经济过热就要加息。这就是“一国两制”下香港和内地金融相通最大的障碍。同时,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资金不能随意流出境外,也是障碍之一。但我认为,香港和内地在金融方面还是大有发展空间。全世界的金融可以进入香港,但要进入中国则可经由香港进入深圳、广州,再进入国内。在此,深圳、广州这两个区域性金融中心可作为金融中转站。此外,香港各方面成本较高,而深圳、广州可作为全球金融后援基地,相应地降低成本。时代周报: 对香港、澳门来说,应该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加强与珠三角城市合作?国世平:过去,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制造中心、国际物流中心以及国际旅游中心、国际航运中心。随着制造业逐渐转移至珠三角地区,同属“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都完成了高科技产业转型,但香港实行自由经济,没有所谓的政府扶持企业,所以“国际制造中心”已经是过去式了,而“国际航运中心”也逐渐被深圳、广州取代,航运中心的作用不再突出。幸而,人民币目前尚不能自由兑换,上海短期内不能取代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今天的香港面临巨大的挑战。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与国外联系逐渐增多,香港“抢生意”的能力在减弱。过去,深圳GDP比不上香港,但现在已经超过香港。香港要寻得机会发展,还是要从软实力出发,为内地提供金融、国际贸易服务等,把软实力嫁接到珠三角,例如向珠三角地区提供国际法则、国际规则等相关的国际贸易经验。澳门是葡语区,可发挥中欧桥梁的作用,连接中国大陆和南美。就目前而言,澳门所发挥的作用较小。日后,澳门可考虑发展重大的国际比赛、国际会议以及两岸交流中心。一方面,国内城市不用自己承办,把比赛、会议放在澳门,做成国际化。另一方面,台湾同胞到中国大陆需要办理台胞证,但是进入澳门使用他们自己的护照即可,有众多台湾同胞在澳门工作。如果把澳门作为两岸交流中心,则有利于两岸政治交流。以金融推动大湾区形成辐射力时代周报: 大湾区内各城市之间应如何协同互通,避免内部的同质化竞争?国世平:大湾区要形成一个协调机构,最好由香港、澳门和广东政府各派出人员,彼此之间互通信息,协调各地的产业规划和发展,否则各自内部竞争,互不服气,强行发展的效果不会好。以港口为例,深圳、广州、东莞都在发展港口,过去我曾提出东莞是否有必要做港口?有了协调机构,彼此知道对方的强项,比如东莞在人工智能方面做得比较好,佛山就可以错位发展。东莞要发展高科技产业,要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是一味地把深圳的高科技转移过去。华为把制造基地转移到东莞,但研究和人才总部还是留在深圳。那么,制造基地、生产基地、后台处理都转移到东莞,这就是实现双赢。又如,制造业在东莞受限于高涨的人工费、土地费等,可以考虑迁往高明、肇庆等地。根据广东各市公布的2017年上半年经济发展数据,肇庆排名靠后,属于“第三梯队”。对肇庆而言,要多跟深圳、广州、东莞保持联系,在其溢出的产业中寻找发展机会。这其中,协调机构就能发挥作用,根据各城市的发展做出指引。将来的大湾区是要辐射形成扇形结构的,更加需要“中间人”的协调作用。时代周报: 当前,珠三角都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这过程中有什么值得注意的问题?国世平:目前,大湾区转型升级面临的最大的问题还是效率问题。例如,在原材料使用方面,产出效果远低于西方国家,珠三角发展相对而言还是粗糙的。如何提高效率,对珠三角、大湾区来说是很严峻的挑战。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7/10/18 区域 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定位更开放 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 [] 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定位更开放2017-10-18 10:17:40来源: 时代周报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时代周报记者 王心昊 发自广州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这一规划的提出,不仅意味着粤港澳合作新篇章的开启,也代表着世界级大湾区即将强势崛起。上溯至明清乃至更早以前的宋元时期,珠三角湾区就是一个城市,广州、深圳、香港、东莞、佛山、中山、珠海、江门都是同一座城市,这个城市就叫广州府。经历了一番历史变迁之后,形成了现在“9+2”的格局。2016年,“9+2”格局的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已达到1.3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旧金山湾区,2016年经济增速分别是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的2 .26倍、2 .19倍和2 .93倍。按照这一增速继续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向全球经济总量第一的湾区迈进。交通上互联互通随着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虎门二桥等跨珠江通道的完成,以及“一小时城轨交通圈”的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版图与空间结构正在重构,“大湾区”在交通上实现互联互通,最大可能地促进彼此间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畅通流转。对此,一直关注大湾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山大学郑天祥教授告诉媒体,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的开通将彻底打通珠三角东部“深莞惠”与西部“珠江中”两大经济圈,并使以广州、香港、澳门为几何支撑的“大湾区”核心区融入“1小时生活圈”,大湾区将形成连接深港、广佛和珠澳三大经济圈的闭合快速路网,珠江口西岸城市群与港澳地区的融合将进一步深入,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将迎来全新发展阶段。与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相似,粤港澳大湾区拥有港阔水深的优良海港,分别是粤港澳大湾区拥有排名世界第三的深圳港、排名世界第五的香港港和排名世界第七的广州港等世界级港口,并据此形成发达的海港经济区,也具备现代化的交通体系、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为产业、资本、人才集聚提供了保障。在港口方面,预计2017年全年深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2550万标箱,广州2050万标箱,香港大约2000万标箱,三个地区的港口吞吐量也是不分伯仲。而当下三地,尤其是广深两地港口所覆盖的腹地均有重叠,如何合理区分腹地范围,协调三方之间的角力,将会对湾区内物流行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未来香港将逐渐成为一个纯中转的港口,但和新加坡所承担的职能类似,香港这个国际中转港口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香港的金融、法制环境的完善,使得国际物流货船更愿意选择在香港中转。广州与深圳的定位均是腹地货物进出口港口。在过去的数据当中,包括珠江西岸的制造业重镇和中山等地的企业经常选择深圳港出口货物。广州南沙港兴起后,佛山、中山等地的物流已经开始转向南沙港出口。今后,香港将向国际中转港转型,深圳则为珠江口东岸和江西南部的腹地货物进出口海港,广州为珠江口西岸、粤北、湖南、广西中北部、贵州的腹地货物进出口海港。三个港口各有分工,覆盖不同的地区。金融定位各具特色广东省社科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能成功的关键,在于广深港三城在分工和定位上。“粤港澳大湾区应当以更加开放的经济新体系进行定位,包括珠三角内部9市的对内开放与粤港澳之间的对外开放。最终通过深化改革与制度创新,形成各种资源在大湾区范围的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形成能够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区域。”丁力说道。从广州府到今日的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城市群从合到分,再走向合,需要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互通互认,更在于另一方面是促进合理分工协作,避免内耗和重复建设,让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中国的代表参与到世界级城市的竞争当中。2016年,香港的经济总量是2.25万亿元,广州1.961万亿元,深圳1.945万亿元。毫无疑问,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早已奠定,未来在湾区建设中也必然成为湾区的金融核心区。而作为南中国内地证券业、股份制银行和对接香港的金融中心,深圳在过去近40年的发展中已经确立自身的地位。在区域性金融中心已经确立的情况下,相比之下,广州更应该避免重复建设带来的无序竞争,差异化发展特色金融业,成为一个区域金融服务城市。目前,在首都疏导功能和“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国新央企基金投资运营中心和央企财务管理中心将落地广州南沙,包括“中国高铁走出去基地”和华电集团的金融板块都已经落地广州。不仅如此,中国银河南方总部和中证报价南方运营中心,将在广州建设全国私募股权交易中心和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在丁力看来,南沙在广州在金融突围中将扮演关键角色:“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的南沙,不仅要集散有形商品,还应主动参与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配置,成为世界性生产活动综合资源配置中心之一。”与此同时,丁力也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当前南沙面临的一个主要难题是社会交易成本较高,建议在公共服务对接的基础上,全方位引入香港自由竞争的经济体制,必要时可以在南沙实行与香港对接的法律制度、财务制度与商务制度,最大限度地改变与国际惯例存在明显落差的营商环境。此外,针对南沙融资成本较高,可以考虑与香港合作建立境外人民币回流地,类似沪港通与深港通制度。广州在金融上的突围路径已经逐渐清晰,广深之间金融业年均增值的差距将会逐渐缩小。粤港澳湾区实质是一个世界级特大城市雏形的构想,这种融合,绝不是三百年广州府的简单相加。通过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无序竞争,才能使各个城市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各司其职,共同建立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珠三角城市群。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7/12/21 区域 上海都市圈升级:第二个大湾区呼之欲出 浙江省一位曾调研过湾区经济的有关人士说,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如果浙江的龙头城市要参与国际竞争,抢占产业链的制高点,代表高端经济形态的湾区必须提上战略议程。 [] 上海都市圈升级:第二个大湾区呼之欲出2017-12-21 10:18:50来源: 时代周报浙江省一位曾调研过湾区经济的有关人士说,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如果浙江的龙头城市要参与国际竞争,抢占产业链的制高点,代表高端经济形态的湾区必须提上战略议程。时代周报记者 谢江珊 发自上海继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之后,以长三角为核心,打造第二个湾区的设想也在慢慢浮出水面。12月2日,在2017年上海都市区新型城镇化研讨会期间,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目前相关机构正在研究以上海都市圈为依托,打造中国第二个大湾区的规划课题。2016年《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以下简称《上海规划2040》)明确,将充分发挥上海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中的作用,积极推动上海大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如今,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之上,上海大都市圈有望进一步升级。据郑新立透露,相关机构正在酝酿研究上海都市圈规划,将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形湾区:一个是长江口,一个是钱塘江口,通过沪(上海)、杭(杭州)、甬(宁波),苏(苏州)、锡(无锡)、常(常州)、宁(南京),这两个方向形成两翼,中间的龙头是上海。以上海为中心形成大湾区指针拨回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3个月后,浙江省在6月召开的党代会明确部署,今后五年要重点建设杭州湾经济区。7月17日,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在省委常委会议上再次明确表示,要谋划实施“大湾区”建设行动纲要,大力发展湾区经济。随后,浙沪两地确定“环杭州湾大湾区”概念,并开始共同谋划推进建设。“没有人敢错过湾区。”浙江省一位曾调研过湾区经济的有关人士说,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如果浙江的龙头城市要参与国际竞争,抢占产业链的制高点,代表高端经济形态的湾区必须提上战略议程。“错过湾区的发展机会,机会窗口转瞬即逝。”环杭州湾大湾区,与以上海都市圈为基础的大湾区概念,到底有何不同?“是同一个湾区,即环杭州湾大湾区。”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陆铭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据浙江省的规划,环杭州湾大湾区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舟山六市。据悉,浙江省发改委正在编制《浙江省“大湾区”建设行动纲要》,且已组织人员分赴相关地区开展专题调研。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秘书长郁鸿胜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长三角大湾区的命名还有待讨论,大湾区不仅是一个有海洋、水域的物理概念,而更多的是一个打破区域行政划分,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导的经济区概念,具有开放与协同发展的特点。而在郑新立看来,上海都市圈在规划上要体现整体竞争力的需要,一要建立环杭州湾第二大通道,从上海经过洋山、岱山、舟山到宁波,形成公铁两路大桥,使得铁路直接上岛;二要从舟山港口到长江中上游建立河海联运,将上海港、宁波港、舟山港、南京港一直到武汉、重庆都连接起来。郑新立表示,上海都市圈的最大优势在于经济腹地非常广阔,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通过上海都市圈的建设,带动腹地经济的发展,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甚至能够以此为跳板面向环太平洋经济圈,形成辐射全球的一个经济增长极。尽快建“上海都市圈”2016年6月3日,国务院批复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到2030年,长三角要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发挥上海龙头带动的核心作用和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交通运输网络培育形成多级多类发展轴线,推动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强化沿海发展带、沿江发展带、 沪宁合杭甬发展带、沪杭金发展带的聚合发展,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同年8月22日,《上海规划2040》确立发展上海大都市圈,具体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在内的“1+6”城市群范围,作为上海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形成90 分钟交通出行圈。“无论是长三角规划还是《上海规划2040》中提出的一些与都市圈有关的概念都不够精确,缺乏国际可比性。”陆铭对时代周报记者解释,《长三角规划》中所提到的都市圈,在2040年都可能达不到都市圈的规模,而只能达到城市群;《上海规划2040》中的“上海大都市圈”包括浙江和江苏的一些城市,所划定的范围宜采取“城市群”的概念,类似于日本的东京-大阪城市群。根据全球都市圈发展趋势,都市圈是指包括中心特大城市和周边地区,在物理上基本连片的建成区,并且在基础设施上高度连通,在经济活动上密切往来的城市蔓延区。“中国未来的超大、特大城市都应着眼于都市圈建设。现在关键问题就是,上海都市圈的概念没有真正被提出来,国内目前严重混淆了城市群和都市圈的概念。”在陆铭看来,无论是提长三角一体化,还是环杭州湾大湾区,抑或是“以上海都市圈为依托,打造中国第二个大湾区”,最根本的是要尽快提出与东京都市圈相对应的“上海都市圈”概念—即以上海市为中心,半径在50公里的都市圈规划。“这是现在最紧迫的,也是我一直在呼吁的事。”陆铭指出,作为长三角的核心城市,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长三角,上海未来的发展应该不限于上海行政辖区,而是跨到江苏和浙江临近中小城市,“未来上海轨道交通如何建设,用地如何规划,要不要划定城市边界,要不要在自己城市管辖范围内限定人口数字,这些具体的事才是紧要的问题。”此前,郁鸿胜在上海交通大学演讲时也曾提到,长三角城市群的首位城市作用偏弱,城市的首位度偏低。行政区划的分割成为合理调整城市群域各城市的规模等级的重要制约瓶颈。行政区划导致在资源利用、生产要素配置、产业布局上,各城市容易各自为政。长三角地区城镇分布密度高,诸多地级市和所辖市、区、县中心城市空间毗邻甚至重合,形成连片的城市化地区。由于行政区划分割,相互之间在城市空间拓展、土地资源利用等方面存在矛盾。“目前所提的环杭州湾大湾区实际上是一个城市群概念,世界上其他的湾区,不管是已经有的纽约、东京、旧金山、伦敦,还是粤港澳,这些现在比较明确的湾区,都是以一个核心港口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但杭州湾这个地方,严格来说不是围绕着海港建立起来的。”陆铭分析指出,“要提杭州湾区,必须要讲清楚,这个城市群是沿轨道交通蔓延的。如果把环杭州湾大湾区概念提出来,大家就以为是沿着钱塘江的两边来建设的话,那就偏离了湾区本身的涵义。毕竟如果要沿着杭州湾的两边来建设的话,离杭州和上海都远。”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8/1/16 区域 粤港澳大湾区要做引擎,促进内陆城市共同发展 像广深港关联的贸易链已经在引领整个泛珠三角区域,包括江西、湖南等省份,在贸易链当中实际跟大湾区也是一体的,它们最终的产品出口要么就选择上海,要么选择深圳或者香港。 [] 粤港澳大湾区要做引擎,促进内陆城市共同发展2018-01-16 12:02:10来源: 时代周报像广深港关联的贸易链已经在引领整个泛珠三角区域,包括江西、湖南等省份,在贸易链当中实际跟大湾区也是一体的,它们最终的产品出口要么就选择上海,要么选择深圳或者香港。专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 申明浩:粤港澳大湾区要做引擎,促进内陆城市共同发展时代周报特约记者 谢洋 发自广州2018年1月8号,广州风雨萧瑟。早上九点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申明浩在办公室开始了一天的工作。2017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话题的升温,申明浩参加了50多场关于粤港澳大湾区政策解读的宣讲活动,讲座和奔波成为他去年工作的关键词。申明浩笑着解释:“除去日常的行政和科研工作,每周基本要做两三场讲座,回家后有时还要做政策咨询服务,最忙的时候几乎没有下班的概念。”不到半小时,申明浩接了两个工作电话。身处紧凑的工作节奏,申明浩坦言:“不觉得科研工作辛苦。我不喜欢过多的应酬,更愿意把重心放在家庭上。教育小孩、做家务、陪伴亲人,都是自我调节和休息的方式。”对申明浩而言,能够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并亲身体会其间的变化,是难以言喻的奇妙体验。申明浩说,每天傍晚接送小孩回家,从车窗里看到这个城市辽阔的暮色,时常让他觉得:路途的终点,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大湾区热背后时代周报:过去一年,南中国迎来“粤港澳大湾区”热:继全国两会期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广深港高铁西九龙站设立口岸实施“一地两检”合作安排获批,港珠澳大桥通车在即……这一热潮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申明浩:一方面,中国正在步入世界舞台的中心;另一方面,香港自身内部存在危机。这两年,香港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有所下降,被新加坡赶超,香港没有抓住互联网高科技兴起的机遇,仍然依靠过去国际资本的快速进出,金融、地产等行业占据大量资源,本地的风险投资交易额不足,高新技术创业的活力不够。香港也在反思:大湾区的建设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机遇?港澳方面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无论从一国两制的政治意义,还是从区域协同发展的角度,都有重要价值。我在深圳和香港机场的经历是最直接的例子,去年,深港机场的年旅客总量已超1亿人次,珠澳机场的客流量则是1200多万人次,这种差距反映了大湾区东西两岸的不平衡。时代周报:具体到广东、澳门、香港三地政府,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分别有哪些重要的政策落地实施?申明浩:三地都有相关的政策部署,有的已经实施,有的正在计划。广东省是最明显的,政策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是基础设施联通,如广州白云机场扩容、第二机场开辟、新高铁站的改造、新修十座车站等。第二是在贸易便利化和营销环境国际化方面做的努力,比如广州南沙的自贸区要打造南沙的国际金融岛,实现与香港金融规则的对接。第三是在创新科技产业方面的规划,如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在广州、东莞、深圳等地布局十个平台,吸引全球高端的科技要素。这条科技创意走廊与之前提出的珠江西岸的制造业产业带呼应,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支撑起到重要作用。香港方面,特区政府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办公室,积极跟进和落实中央的政策。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在首次施政纲领中专门提到了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关的举措。另外,香港在广深港高铁建设、探索一地两检的通关便利化模式方面的政策也基本落地。澳门方面,主要是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初步框架做努力,即“两大角色、三个定位、八项重点工作”。打破交通壁垒,中心城市房价将有所收敛时代周报: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中,珠港澳大桥的受关注度极高,以它为代表的交通项目工程将发挥什么作用?申明浩:粤港澳大湾区将在入海口地区搭建环湾的网状走廊,更好地促进生产要素便捷流动。目前,港珠澳大桥已经完工,几个基础交通工程也逐步完成。与东京湾、纽约湾、伦敦、巴黎等地区相比,中国的城市半径在30公里以内,偏小,城市发展呈扩散状态,交通建设将打破城市之间的行政壁垒,让粤港澳大湾区更好地连成一个整体。交通联通之后,中心城市高企的房价会有所收敛,目前深圳的房价是珠三角的顶点,远高于其他城市,包括广州。未来,深圳人口将最先扩散到临深的区域,包括惠州的大亚湾、东莞的长安、中山的翠亨新区等;同时商业、教育、医疗等要素也会随之分散,城市居民的居住品质空间会不断提高。届时,从广州南站到惠州南站只需要70分钟,从深圳北到惠州南站只需要25分钟,城际联动加快,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初步形成,这对整个湾区的居民生活、工作都是利好。时代周报: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有学者提出可以参考欧元区国家的经验。但2010年欧债危机爆发,暴露出了在统一体机制下,个别成员国消极怠工、自扫门前雪等问题。大湾区建设能从中得到什么可借鉴的经验?申明浩:谈区域一体化发展,欧盟是个典型的例子。受限于地理因素,欧洲各国需要通过统一市场来解除经济增长各方面的约束,所以经历了从共同体过渡到欧盟,从关税同盟发展到货币统一的形态。在货币改革方面,欧元是个重大的创举,在发展之初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是由于整个组织东扩,国家之间的发展程度和体制机制不同,经济落差逐渐增大。最后,经济发展动能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危机的诞生。反观粤港澳大湾区,并不存在后一阶段的问题。粤港澳大湾区的“9+2”城市群都是粤语区,文化上同宗同源,经济差距相对较小,经济发展动能基本一致。立足于国家大局,每个城市都在积极发展本地的经济。从这个角度来讲,大湾区内部一体化比欧盟更具条件,向心力更强。我们现在关注的还是要素的便捷流动,如何让通关更便利,实现一地两检或者两地一检,在贸易、供应链和产业方面做到更顺畅的连接。目前,大湾区一体化的程度远比不上欧盟,内地九市与港澳的制度差异导致资源流动出现障碍,单边开放的格局还将维持很长一段时间。外汇方面仍处于管制阶段,所以,如何处理好三种货币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有人提出先做联系汇率,再创造新的货币,但我认为不需要创造新的货币,人民币本身已经走强,问题在于如何跟港澳货币建立更紧密的联系。香港是人民币最大的境外资金池,承载着人民币国际化的任务。如何在这个方面做得更先进,是大湾区一体化中香港的重要使命,也是国家拭目以待的。时代周报:粤港澳大湾区立足全球视野,致力于配置世界高端人才资源。就你了解的情况,目前大湾区的国际人才引流情况如何?申明浩:布局高端产业,打造良好的环境和配套设施,是人才集聚的必要条件,在这方面,广深已经显露明显的趋势。我在广州、深圳居住的小区里,有一半是来自欧美、日韩的技术人才或企业高管。未来,大湾区要吸引更多海外人才,还需要在要素流通方面作出改革,也需要中央下放更多的管理权限。比如,去年,继开放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停留之后,公安部又在广州等地开放外国人144小时(六天)免签过境,不过还是采取同口岸进出的政策,如果未来能进一步作出改革,比如从上海入境的能从广州或深圳出,那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人才流动将再次加速。时代周报:由于各个城市发展程度不同,其单位劳动成本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但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化,势必让中小城市的人才、技术、资金往中心城市、发达城市转移,有人认为这将进一步扩大经济差距,造成大湾区内部的不平衡,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申明浩:人口和资金向大城市流动是全球性规律。具体到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都是人口流入区,广东省则一直是人口流动最大的省份。对以制造业为主的珠三角其他城市而言,深圳的高端产业、香港和广州的生产服务业都具有很强的辐射力,从而有望带来经济更深度的融合。珠三角产业结构的升级,也意味着城市环境会有所改善。在广深港龙头城市的带动下,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吸引力都会增强,珠三角其他城市能够承载广深产业的迁出,未来发展空间也会更大。实际上,像广深港关联的贸易链已经在引领整个泛珠三角区域,包括江西、湖南等省份,在贸易链当中实际跟大湾区也是一体的,它们最终的产品出口要么就选择上海,要么选择深圳或者香港。从这个角度来说,大湾区更像一个带动引擎,在产业升级方面提供增长极的作用,在贸易规则制定方面承担着相应的职能,将促进内陆城市共同发展。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8/2/6 区域 粤港澳大湾区同时经历着四个发展阶段 广东省还与国家发改委以及香港、澳门特区政府充分对接,梳理形成了推进大湾区建设的100项先导合作事项平台和项目,目前都在积极推进当中。 [] 粤港澳大湾区同时经历着四个发展阶段2018-02-06 02:56:46来源: 时代周报广东省还与国家发改委以及香港、澳门特区政府充分对接,梳理形成了推进大湾区建设的100项先导合作事项平台和项目,目前都在积极推进当中。时代周报记者 陈泽秀 发自广州在不久前结束的2018年广东省两会中,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代表委员讨论得最热烈的主题之一。自去年全国两会上,粤港澳大湾区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成为国家战略后,它就迅速进入“网红”队列。粤港澳大湾区涉及珠三角9座城市(深圳、东莞、惠州、广州、佛山、肇庆、珠海、中山、江门)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2017年全国两会结束后不久,国家发改委牵头研究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就公开向社会征求建言献策。1月26日,广东省发改委主任何宁卡透露,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已顺利完成,预计国务院近期批准实施。广东省还与国家发改委以及香港、澳门特区政府充分对接,梳理形成了推进大湾区建设的100项先导合作事项平台和项目,目前都在积极推进当中。过去一年,粤港澳大湾区也成为学术界的热门研究课题。近日,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张光南就粤港澳大湾区定位、发展方向等接受了时代周报记者专访,其目前正在主持或负责《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指数报告:经济、社会、环境指数》《粤港澳青年内地创业:企业案例、创业者故事、政府政策》《粤港澳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升级版》《港珠澳大桥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影响研究》《“佛山+香港”合作模式研究》等系列研究。多元是它的关键词时代周报:在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中,都有一个核心城市。在粤港澳大湾区中,这一问题是否有不同的情况?张光南: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它需要核心城市,但跟世界三大湾区的区别在于,不一定是只有一个城市作为核心,可能是多个核心。比方说,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可能齐头并进,优势互补。而核心城市的作用就是,与其他城市形成产业与产业、空间与空间上的互补。时代周报:纽约湾区是金融湾区,旧金山湾区是科技湾区,东京湾区是产业湾区。与它们相比,粤港澳大湾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湾区?张光南:与世界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规模处于中等水平,金融产业持续发展,其中香港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排名第四,深圳、广州在内地金融中心指数中排名第三、第四。在港口机场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也是世界一流,拥有深圳港、香港港、广州港三大世界前十的集装箱港口。不过在产业结构上有待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与三大国际湾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城市分工趋同,竞争激烈。交通设施的密度、科技和教育机构的密度与发达湾区相比也有一定差距。湾区经济一般包括四个发展历程: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而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四个阶段同时发生。另外,粤港澳大湾区将会有多个核心城市,这意味着它的特色也是多元,如果一定要给它一个关键词的话,就是多元湾区。时代周报:在粤港澳大湾区中,资金、人才、技术等优势资源大量集中在香港、广州、深圳这几个主要城市,这种整体上的不平衡,对于湾区内其他城市而言,有哪些机遇和挑战?张光南: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与城市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是有梯度的,它们之间可以互补。比如,产业布局方面,内地与港澳地区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内地弥补港澳地区的“工业空心化”,港澳地区反哺内地,实现珠三角制造业出口;另一方面,珠三角核心城市与两翼的城市可以实现协同发展,例如珠海的高端制造业可以跟中山的专业市场基地进行互补,广州的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可以跟佛山的产业基础互补等。法律地位待协调时代周报: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粤港澳大湾区列入2018年重点工作。今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地方?张光南:第一个是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会进一步升级。第二个是基础设计的互联互通,过去更多的是一个个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下一步是基础设施之间的联通。第三个是通关便利化,就是人和货的便利化,比如说,给香港和澳门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和自由化,给香港居民在内地生活的便利化等,这些方面都要有具体措施。第四是科技和创新方面政策,用于支持产业的发展、专业人才资格方面的互通等。时代周报: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国、两制、三个独立关税区”特点,协调工作不易。要实现一体化发展,突破口是什么?张光南:从管理和制度上看,粤港澳大湾区的第一个突破口是上升到了国家规划,这解决了政策协调的问题。过去,粤港澳的合作是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地方政府要跟中央部委进行协调存在一定的困难。现在作为国家性的规划,由国家发改委来牵头,比较方便在顶层设计上进行协调。第二个突破口是相关项目的建设。比方说,港珠澳大桥等基础设施的联通,以及广深港高铁在边检方面的制度创新,会为未来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联通提供一个先行先试的范例。自贸区建设也会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供一些好的经验。时代周报:有一些声音认为,目前粤港澳合作仍摆脱不了“规划多、落地少”的局面,你怎么看?张光南:目前的规划不会特别多。像粤港澳大湾区这种地区性的合作,上升为国家规划的,全国就只有三个,另外两个是京津冀和长三角。媒体或民间看到的消息可能比较多,但为什么有些项目很难落地?就跟“一国、两制、三个独立关税区”之间的对接有很大关系。比方说,地方政府某个城市出台一个政策,这个政策可能涉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协调,也涉及地方和香港、澳门的协调。这种情况下,出台文件的法律效力的地位很难突破。粤港澳大湾区上升到国家层面来规划,下一步可能要对它进行法律地位的一些协调。在给香港和澳门便利化、自由化等方面也将采取措施。所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既有顶层设计,又有很务实的具体措施的推进。我相信会有新的机遇。时代周报: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港澳地区接下来能如何切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去?张光南:第一,在服贸领域可以建设合作示范区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共享金融市场,共享金融创新,共促金融改革;通过香港的专业服务,如税务服务等,推动广东制造走出去,培育广东专业服务市场;以香港的教育培训人才,推动广东制造业转型和服务业升级,提供广东教育培训水平。第二,在新一轮的改革开放治理模式方面,港澳地区跟内地的合作,提供了先行先试的范例。第三,在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方面,香港可以提供很好的、可借鉴的经验。第四,香港跟澳门作为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和美日欧市场之间的超级联系人,也提供了很好的支持。事实上,中国整个改革开放,香港和澳门都提供了一些很好的案例,比如政府审批等环节,很多都是从香港或者从海外的招商引资过程中,来借鉴和优化的。最近几年,广东省自贸区尤其是横琴与前海片区跟香港、澳门对接,每一年都会提供一些案例,作为推广案例。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8/3/6 区域 刘毅:关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江门空间 刘毅表示,总理在报告中提到的9个方面的部署都和江门密切相关,其中有关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实施和推动科技创新的部分,成为他最关注的报告内容。 [] 刘毅:关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江门空间2018-03-06 05:17:29来源: 时代周报刘毅表示,总理在报告中提到的9个方面的部署都和江门密切相关,其中有关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实施和推动科技创新的部分,成为他最关注的报告内容。时代周报记者 陆璐 发自北京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在京开幕,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开幕式会议结束后,江门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毅在首都大酒店接受媒体采访。“催人振奋更有信心”—他用八个字概括自己作为基层政府工作人员读罢政府工作报告后的心情。同时他表示,总理在报告中提到的9个方面的部署都和江门密切相关,其中有关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实施和推动科技创新的部分,成为他最关注的报告内容:“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用9个方面来总结过去5年在十八大部署下取得的非常不容易的成绩,针对所有群众关心的问题都有了一个很大的推进。更用9个方面很详细地把十九大的部署作了安排,突出了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人民为中心,非常全面,非常具体。我作为来自基层的市政府工作人员,听完之后很振奋,也很有信心,接下来会按照部署回去安排落实。报告中很多处关注到发展问题,9个方面都和江门关系非常密切。粤港澳大湾区在总理工作报告中,专门讲到今年要编制规划,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将规划上报到国务院准备审议,其中已经把包括江门的大环海湾地区在内的平台都纳入规划内容,我们希望有更大的力度去推进。特别是总理报告里讲到的,广东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去确保、支持香港和澳门的繁荣稳定,我想在这样一个合作平台中,江门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广东为我们国家大湾区建设作出贡献。报告中和江门有密切关系的还有科技创新,这是最大的动力转化。总理在做过去五年总结的时候,花了很大的篇幅去讲“三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江门按照中央和省里的部署,在这一块的力度非常大。可以说,到目前为止1/3的发展动力已经转变为创新了。既然已经取得了进展,接下来江门会坚决按照中央和省里的部署,加大现在的力度。特别是江门现在已经有了一些条件,比如全国在广东唯一的小微双创基地就是在江门。接下来通过大量的“放管服”的一些政府服务的改革,使更多的企业主体在江门的发展机会里有比其他地方更活跃的环境,我们相信好的趋势会更加明显。从去年来看,市场主体都在成倍地增长。珠三角每个市场主体的增加幅度都很大,但幅度最大的是江门。所以这是一个指导方向,接下来我们会按照总理的部署做好落实。”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8/3/10 区域 佛山千灯湖创投小镇:粤港澳大湾区下的制造业金融样本 通过创投机构为佛山产业带来人才、资金、资源等,这样的做法是正面的。林江认为,当创投公司参与推动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发展,也能增强传统产业的创新动力。 [] 佛山千灯湖创投小镇:粤港澳大湾区下的制造业金融样本2018-03-10 12:24:15来源: 时代周报通过创投机构为佛山产业带来人才、资金、资源等,这样的做法是正面的。林江认为,当创投公司参与推动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发展,也能增强传统产业的创新动力。时代周报记者 潘展虹 发自佛山广东佛山正在搭建更多的制造业金融平台,以此来推动自身产业发展。位于佛山南海千灯湖的佛山广东金融高新区,是广东省政府批准的最大省级金融后台,也是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为完整的金融后台产业园区。十年时间,金融高新区吸引了汇丰、友邦保险、毕马威、德迅等300多家全球知名金融服务机构。近来,金融高新区里面的创业投资路演会越来越多,在台上,创业者为自己的项目寻求投资机会,在台下,投资机构也在寻找好的项目。去年7月5日,佛山在金融高新区核心地段,打造了佛山市千灯湖创投小镇,希望能够在此建设一个创投机构的聚集之地。“这是对全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启动建设之时,佛山市市长朱伟对小镇的建设寄予厚望。这对于佛山而言,本身是一项创新之举。作为传统制造业基础深厚的佛山,同样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创新创业项目如何与传统产业相协同?显然,对此佛山有着自己的考虑。中山大学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通过创投机构为佛山产业带来人才、资金、资源等,这样的做法是正面的。他认为,当创投公司参与推动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发展,也能增强传统产业的创新动力。事实上,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为此带来了更深一层的意义。此前,广东提出要推进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等重大金融平台建设,推动粤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金融高新区中的创投小镇,正是看准了这一契机,通过搭建更多的平台,加强与大湾区中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等合作。创新孵化器进驻广东原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原昇科技”)是位于佛山金融高新区里面的英诺创新空间的一家初创企业。这家成立仅两年的公司敏锐地发现了商机。近年来企业将大笔资金投放在线上宣传,推广过程中对点击率、有效转化率等几乎一无所知,最终仅凭线上宣传平台提供的报告来下结论。“钱花出去了,但效果不甚理想”是大多数企业在线上宣传后的直观感受。原昇科技研发了一款名为“易数宝”网络推广辅助软件,以数据挖掘的方法进行大数据分析,精准评估推广效果后输出有效广告策略,帮助企业降低推广成本,提升营销的效率和精准度,以此实现企业广告投放价值的最大化。截至2017年9月,易数宝已服务近500家中小企业客户,续费率达到80%。2017年2月,原昇科技获得英诺天使基金数百万元的天使投资。10月,其宣布完成近千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由蓝色光标领投、英诺天使基金跟投。这是英诺进驻千灯湖创投小镇后成功孵化并投资的案例。作为国内第一批创新型孵化器和创新型联合办公空间,英诺通过创新空间与创投基金在国内创投圈风生水起,而英诺基金和英诺创新空间成为了首批进入创投小镇的企业之一。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邓永强曾表示,他们将创投小镇作为战略意义的区域性总部,辐射整个珠三角和整个华南地区。通过在创投小镇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继续发展当地的优质产业和优质项目,形成英诺最重要的战略布局。“英诺在佛山布局正是看中产业升级的需求。” 佛山英诺创新空间运营总监罗宇对时代周报记者说,良好的投资环境、优质的投资标的和巨大的资产增值空间,是他们来到佛山的原因。罗宇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与进驻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创新空间不同,佛山英诺更关注于传统制造业结合的业态,包括智能制造,传统制造业+互联网等,以“资本+孵化器”瞄准产业升级下的产业互联网机会。自2015年11月运营以来,佛山英诺已累计孵化了80个创业团队。进入第三年运营的佛山英诺也在调整自身方向,除了继续关注本地优质的初创项目,挖掘、培育本地创业者之外,还将注重引进优质资源,包括引导北京、深圳等项目与佛山建立联系,引进港澳资源促进佛山区域合作、对外贸易等。发力制造业金融“佛山有着雄厚的传统制造业基础,大量中小型制造企业面临转型升级,对于创投机构而言就是市场机会。”罗宇说,国内不少城市和佛山一样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当佛山创投经验有效可行,就可复制至其他城市。经验是否可行,很大程度上要看金融、科技、产业的融合程度。而千灯湖创投小镇就是佛山推动三者融合的新催化剂。这个定位为珠江西岸创业投资中心重要的物理载体,目的是强化社会资本与本地制造产业的对接融合。根据佛山市南海区金融办向时代周报记者提供的书面回复,千灯湖创投小镇将围绕佛山制造业产业链部署创新创投链,以创新链完善资金链与服务链,以“互联网+”与金融、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为发展基础,以“制造业金融”为发展特色,以构建完善的创投生态圈为发展根本,重点发展各类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业态。在千灯湖创投小镇的品牌带动下,截至今年1月,本地注册成立的各类基金与基金管理机构累计达到209个,募集资金超345亿元。这个仅有1.8平方公里的小镇野心不小。按照规划,3年内本地创业注册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基金总规模力争达到500亿元,5年内达到700亿元。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佛山市南海区大手笔在落户奖励、物业补贴、经营扶持、投资奖励、人才补贴等多个领域予以扶持。今年2月出台《佛山市南海区促进千灯湖创投小镇产业集聚扶持措施》,其中进驻奖励根据实际募资规模(实缴注册资本)按一定比例给予最高2000万元的扶持。林江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佛山传统制造业迫切需要创新来实现转型升级,当创新能力、氛围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创投小镇聚集创投机构,使其介入为传统制造业转型提供、引进资金及技术等,也可成为向先进制造业升级的动力。大湾区中的新机遇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佛山将迎来发展机遇,传统制造业有望由此迎来增长拐点,金融的支撑力量显得尤为重要。佛山正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以优化金融结构。一方面,通过建设重点金融服务平台和载体集聚各类金融资源。另一方面,出台一系列金融扶持政策,包括完善中小微企业投融资机制、促进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等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政策性金融创新产品,引导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服务。2017年佛山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49.6亿元,增长8.5%,预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4万亿元,增长8.7%,这得益于金融、科技、产业的融合发展。但阶段性成果的背后仍潜藏着佛山的发展空间。粤港澳大湾区瞄准了世界级一流湾区城市群,比肩纽约、东京、旧金山世界三大湾区,而金融支撑尤为重要。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在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报告时便提到,广东今年要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问题,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其中,要推进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等重大金融平台建设,推动粤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佛山对自身在大湾区的定位为枢纽城市,同时也深知需要抓住机遇。在去年佛山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上,佛山市委书记鲁毅便在报告中提到,佛山城市功能进入由节点城市向枢纽城市转型的蝶变期,佛山需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全面对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大中心城市。面对新机遇新形势,佛山要创新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只有城市群能够通过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在共享的平台里共同拓展国际市场,盘活国内资源。”林江认为,佛山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仍需要大量的人才、资金、服务等,在大湾区的背景下可利用好发展势头和机遇,联城发展使城市之间共享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大湾区建设。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8/3/20 区域 大湾区城市如何自我定位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的完成,正式进入实施落地阶段。大湾区时代真正来临。 [] 大湾区城市如何自我定位2018-03-20 01:27:49来源: 时代周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的完成,正式进入实施落地阶段。大湾区时代真正来临。时代周报记者 谢洋 发自广州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的完成,正式进入实施落地阶段。大湾区时代真正来临。这个庞大的、成长中的湾区经济体涉及“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经济、法律和监管制度的不同使各城市之间的竞合与定位变得更加复杂。如何协调好城市定位,错位发展,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呢?城市定位更为清晰在年初大湾区各成员城市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分别明晰了自己的不同的区域定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申明浩表示:“11个城市定位较过往有更清晰的分工,更好地结合了自己城市的区位、功能和产业分工,按照这个规划去建设预期前景非常好。”港澳地区作为对外的重要窗口,将承担更多的国际职能。香港作为国际超级联系人和老牌金融产业的代表地区,将重点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创科中心、国际航运贸易中心。大湾区给香港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香港业界方面对于开放细则方面有更多的期待。澳门则发挥第三产业的优势,立足于创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自2016年以来,澳门持续深化泛珠三角地区区域合作,不断开拓葡语及欧洲国家市场。广深是广东地区的经济龙头,将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其中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和枢纽型网络城市,将全力打造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国际交往中心。报告中提出将依托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争取一批重大项目纳入国家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年度计划,加快推进一批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粤港产业深度合作园等重大产业合作平台等。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引擎,是科技创新最活跃的地区,深港之间酝酿多年的河套地区将进入大开发阶段。接下来深圳将打造全球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一带一路”交通枢纽、全球影响力的海洋中心城市。惠州和珠海分别是粤港澳大湾区东西两岸的重要城市,具有平衡两岸经济势能的特殊意义。珠海作为珠江西岸的核心城市,将重点创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港珠澳大桥的落地,给物流业带来发展契机。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争取珠海机场开通国际航班、设立保税物流中心、申报建设高栏港综合保税区、建立珠海港国际航运服务体系、打通“川贵广—南亚”国际物流大通道等。惠州是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高地,短期内的重点是全面对接深圳“东进”战略,推动深圳的研发和惠州的产业化,长期则是探索与香港、深圳等地共建产业园区,利用高校科研资源进行成果转化。同时也提出要积极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推动深圳的研发和惠州的产业化,打造深莞惠“3+2”经济圈,加强与东莞、汕尾、河源互补合作等。东莞、佛山和中山作为传统制造业的代表城市,会将重心放在产业转移和升级方面。东莞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积极构建智能制造全生态链,重点提出穗莞合作,不断推动与中心城市构建产额梯度互补发展格局,其中滨海湾新区建设是东莞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重要规划。佛山的定位是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全球制造创新中心、大湾区西部航空枢纽、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短期目标是尽快实现真正的广佛同城。中山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及区位优势,发展定位在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产业创新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并着力于完善立体交通,打造“30分钟通勤圈”,实现与广深核心城市30分钟快速到达。江门与肇庆作为粤西地区的两大交通门户,是粤港澳大湾区与内地联系的要塞。依靠自身区位优势,江门提出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西翼枢纽门户城市,承担粤港澳大湾区承东启西、辐射粤西的职能,建设“一枢纽、两中心和三通道”。肇庆将以成本优势来承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产业转移,并强化交通优势,成为连接大西南的枢纽门户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新型城市。打破行政边界,促进要素流通区域定位确定的同时,多种生产要素的流通仍然是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城市急需解决的问题。申明浩特别指出,任何世界级湾区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行政界线较模糊,市场和物流交易成本低。而粤港澳大湾区横跨三个不同关税区,在三地的要素自由流动依然有不少障碍。“未来需要顶层设计和广东省进一步加大放管服力度,使得珠三角营商环境向港澳看齐;同时进一步降低珠三角内部的物流等市场交易成本,在各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注意与周边城市的对接和联通,打破过去以邻为壑的思路,打开行政边界形成统一市场。”申明浩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交通完善,为城市之间的要素快捷流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交通网络的细化成为未来规划中的重要一环。申明浩指出,随着交通运营网络效率的进一步提升,深圳、广州等中心城市在城市规划中已经开始突破行政边界的局限,主动与周边城市的轨道交通相连接。深圳的城市开发程度达到5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无论是科技创新和资金沉淀,还是产业和人口扩散方面,申明浩都对深圳有很高的期待。“如深圳的‘十三五’规划中专门提了要把发展的空间资源向更大的区域进行资源协调,深圳已经在主动地跟周边地市进行协调,所以50公里的环深圳都市圈正在形成。深圳的交通规划图已经主动地延伸到了很多其他地市,如地铁14号线延长到惠州。”50公里深圳都市圈的形成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提供了极佳的模板。“包括产业也在扩散,像华为的终端迁移到东莞的松山湖。比亚迪也设厂到了惠州。虽然深圳的产业扩散到周边且不同的城市,但从地理半径来看仍然在50公里的环深圳都市圈范围内,通勤时间也在一小时生活圈。”申明浩说,未来的主要中心城市将越来越多地出现这种扩张效应,从而带动其他城市同步增长,渐渐形成更加一体化的经济和生活圈。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8/3/9 区域 何立峰: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编制基本完成 何立峰在谈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时表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已基本完成,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加快推进。 [] 何立峰: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编制基本完成2018-03-09 20:36:54来源: 时代周报何立峰在谈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时表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已基本完成,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加快推进。3月9日下午,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在部长通道接受媒体采访。他在谈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时表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已基本完成,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加快推进。何立峰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有利于粤港澳三地人员往来、货物往来、资金往来的机制政策举措,正在密集磋商,成熟一项,将推出一项。此外,粤港澳三地联手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协同推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在协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协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协同打造重大基础平台方面,都有新动作、新进展,有的已有早期收获。何立峰表示,下一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将有力有序有效地向前推进。要在产业发展、交通,生态环境等方面,专项规划,加快编制。对发展建设过程中,重要平台载体的规划设计要全覆盖。对已经符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的,各方面有共识的,条件也具备的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重大产业项目,要力推尽快落地动建,并且不断有阶段性成效。何立峰还表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战略,要着力推动建立一个及时解决建设发展过程中矛盾困难的决策机制和工作层面的协调落实机制。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群策群力,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世界级大湾区,打造成世界级的城市群。(时代周报讯 记者陆璐整理)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8/3/20 区域 破解机制体制壁垒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落地 在郭万达看来,关于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协调机构的问题,并没有看到中央的明确表态,只是提到由国家有关部委、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四方,一起做这个协调机构。 [] 破解机制体制壁垒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落地破解机制体制壁垒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落地2018-03-20 03:02:34来源: 时代周报在郭万达看来,关于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协调机构的问题,并没有看到中央的明确表态,只是提到由国家有关部委、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四方,一起做这个协调机构。时代周报记者 程洋 发自广州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粤港澳大湾区”再度成为热词。一份由113名政协委员联署的提案提出,从中央层面出发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统筹委员会”,并由国家领导人亲自出任该委员会第一负责人。在3月9日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主席王荣同样提出,建议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协调机构,由国家领导人牵头,国家有关部委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参加。多名代表委员呼吁,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协调机构,强调的是“中央层面”。“为什么要强调在中央层面上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协调机构?协调跨类别、跨部门的问题,如‘一地两检’,涉及立法、基础设施对接、管理、边检等一系列问题,只能通过顶层设计才能解决。”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马向明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长期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问题,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还没有出来,成立什么样的机构,目前还不太清楚。可能在原来粤港澳联席会议的基础上去改进,或在国家层面上,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还是像京津冀一体化,在中央层面有领导小组。”在郭万达看来,关于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协调机构的问题,并没有看到中央的明确表态,只是提到由国家有关部委、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四方,一起做这个协调机构。而代表委员们发言建议,意味着希望更多地在中央层面上来协调,这个更加强有力。落实湾区建设责任主体处于“一国、两制、三个独立关税区”体制机制框架之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尚需破解体制机制束缚。王荣直言,如今形成的局面是:会晤对话多多,礼节客套繁缛,务实推动乏力,整合机制缺失。水利部珠江河口海岸工程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吴小明,从事珠江河口的水环境、防洪等方面的研究。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大湾区水域水污染问题突出,尤其是三地城市间的交界河流,污染严重。交界河流职责不明确,大家都有些相互地推诿。近年来,国家推行河长制,交界河流有了责任明确的河长,各城市也加大了河流污染治理的投入,目前已经取得明显的改善效果。”吴小明指出,大湾区发展需要以保护大湾区水域自然生态、治理污染改善水环境为基础,这需要各城市各部门形成共识、合力治水;目前三地间的协作还存在一定的体制机制障碍,唯有希望构建中央层面的协调机构,即由国家领导人牵头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协调机构,如同中国的河长制,湾区需要有“湾长”,对整个大湾区负责任。基于这一现实困境,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协调机构的呼声渐高。早在2009年,国务院公布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首次将粤港澳紧密合作相关内容纳入其中,三地合作首次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然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进程并没有加快,据马向明介绍,过去建立起的机制是联席会议,有什么事情开个会,开完之后各自部门就分头落实,采取这样的方法,效果并不理想。“一个值得借鉴的例子是,为了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省里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纲要办,这个机构就是设在省办公厅。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机构,年年都会有评估考核,对珠三角一体化的推进,就有了相当大的进步。”马向明说。郭万达认为,体制机制,它更多的是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最终要落实到机构中来,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具体来说,机构是一个落实工作的责任主体。”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已不缺制度安排。在今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这是“粤港澳大湾区”第二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据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按程序报批,审批通过后将正式公布。而长期以来,粤港澳三地在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方面存在差异,在合作组织模式和合作运行机制上难免存在体制性和制度性障碍,也难免出现因利益分歧导致的目标分化,出现“本位主义”、 “部门主义”与“地方主义”,这些都给三地间进行合作交流带来不小的困难。“协调机构很重要的,首先规划就要协调,国家层面上,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做了规划。这个规划能不能落地?能不能取得进展?涉及很多的协调,像港珠澳大桥,协调的都是很复杂的事情,如大桥的投资主体、资金管理,甚至包括标准等。”郭万达说道。谋求三地发展共识呼吁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协调机构,是凝聚三地共识之举。由于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国、两制、三个独立的关税区”的框架下,三地的法律也不一样,三地政府的行政观念也存在差异,所以协调起来的难度,比内地任何一个城市群更难,它涉及问题的复杂性,决定其需要更高的决策层次。马向明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一国两制’下的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首例这样的湾区,一定会遇到史无前例的问题,简单的行政命令难以应对这些问题,因此,我认为设立了机构以后,机构可以通过经费申请来邀请吸纳全球的智库出谋划策,这将有利于三地共识的营造。”郭万达同样认为,从具体的协调机制来看,必须要有社会基础,强调三地政府、社会组织、民间智库等多方参与,要去谋求多方的共识,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利益要平衡。他说:“当我们讲到很多区域合作的时候,它一定是政府、社会和市民等多个层面的,机构本身只是一个执行主体,这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推进,要实现大湾区里面要素的流动,就人员流动而言,涉及通关,通关就涉及海关、边检、检验检疫,因为涉及跨境的问题、边境的管理,如何协调?协调机构的层次和决策流程,就决定了机构能否有效地运行。“怎么样做到‘点对点’交流的便利性,我想这是湾区里面最紧迫的事情。”据马向明介绍,涉及港澳的事物,需要通过国家层面的港澳办去处理,港澳办再转给相关部门,拉长了协调的路径。“任何东西这个路径越长,它的效率就越低,它不是直接地、点对点地进行工作。”而如何保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协调机构有效运行?马向明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协调机构应该具有代表性、常态化和阶段性重点三个特点。“机构是常态化的,它拥有资源配置能力,它是一个推动者、责任方,现在的情况就是没有一个责任主体。要把各种事物的衔接常态化,分阶段性组织国内外专家智库研究大湾区建设遇到的问题。”如今,“粤港澳大湾区”成为珠三角地区的热词。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粤港澳大湾区”首次放在区域战略部分表述,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并列,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3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携手港澳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在郭万达看来,粤港澳大湾区不同于世界上三大湾区,它有很多不同点,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他说:“往往差异是发展的动力,当然如果你不解决它的问题,它就是一个障碍。在建设世界一流湾区的过程中,这些差异体现了湾区的开放、包容、多元,不同的文化在这里碰撞,高度的国际化、全球化,不正是世界级湾区的特点吗?”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8/4/10 区域 抢占制高点 中山携手香港发力大湾区建设 陈鸿宇认为,香港看准中山作为珠江口两岸紧密合作和对接的桥头堡,区位优势明显,未来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和深茂高铁,将使中山变成粤港澳三地的交通枢纽。 [] 抢占制高点 中山携手香港发力大湾区建设2018-04-10 01:50:41来源: 时代周报陈鸿宇认为,香港看准中山作为珠江口两岸紧密合作和对接的桥头堡,区位优势明显,未来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和深茂高铁,将使中山变成粤港澳三地的交通枢纽。时代周报记者 程洋 发自广州3月29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访问中山,重点考察了深中通道西登陆点、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和翠亨新区规划馆。而在一个月前,2月26-28日,中山市委书记陈旭东已率先领团考察了香港。中山代表团考察了香港新华集团、香港大学等地,就加强中山与香港地区的经贸、科技、人才、文化、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合作进行探讨,提出下一步合作设想。“双方领导的互访,释放了两地加强合作的强烈愿望。香港和中山都在寻找能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参与大湾区建设的着力点和抓手,在大湾区建设中抢占先机,把握住制高点。”广东省政府参事、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称。陈鸿宇认为,香港看准中山作为珠江口两岸紧密合作和对接的桥头堡,区位优势明显,未来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和深茂高铁,将使中山变成粤港澳三地的交通枢纽。同时,中山是“广东四小虎”之一,拥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和颇具规模的服务体系。而中山看准香港的,正是其作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航空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落实多项合作项目2018年3月,中山市与香港科技大学共建“香港科技大学中山创新中心”,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团队引进、产业对接等工作。中山市商务局还与香港贸易发展局共同签署了《中山香港联合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合作协议》,促进两地产业融合合作、商贸平台推广合作、科技创新青年创业合作等。陈鸿宇分析认为:“中山和香港之间互有需求,互为供给。香港在科技上的成果要转化,它需要产业基地,需要平台。而中山有产业,而且急需转型升级。”他认为香港的空间有限,而又有大量的资源外溢,需要和内地广阔的市场空间对接。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中山已有港资企业2046家,涉及制造、建筑、金融、零售等行业,涵盖面广,为两地的进一步合作奠定了产业基础。林郑月娥访问中山时,在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所参观的无人零售商店,就是由香港方面设计、结合中山技术应用转化而成的。在大湾区建设中,中山的产业优势显著,拥有3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涌现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家用电器、健康医药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中山提出了打造集一流的产业、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企业、一流的产品和一流的工匠于一体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陈鸿宇认为,中山的优点就是综合优势明显,整个综合的基础比较好,容易做成“小而美”。他表示:“中山的产业发展比较稳固,而且形成一系列的产业集群,这在珠三角其他地方还不是特别显著。它同时是综合的交通枢纽,深中通道、深茂高铁,更加凸显了它的优势。”林至颖是香港一家上市公司董事局的独立董事,大部分时间,他都往返于香港与珠三角之间。在他看来,香港与中山等珠三角九个城市之间,有着“人缘相亲,地缘相近”的天然优势。早在2010年,林至颖就已经进军内地市场,在内地工作多年。如今,他又在中山成立了智库协同顾问(中山)有限公司,就是看准了大湾区带来的新机遇。中山正在吸引越来越多像林至颖这样的创业者。随着中山与香港的更多重大合作项目的落地,对林至颖这样的大湾区创业者无疑是利好。区位优势:打造一小时生活圈从交通区位上看,中山位于大湾区的几何中心,成为大湾区城市群的交通连接点。而随着深中通道、深茂高铁、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大湾区向着交通一体化迈进,中山将成为珠江两岸重要的中转站。林郑月娥表示,发挥交通基建作用,促进珠三角九市和港澳居民便利往来。相信深中通道的加快建设,能与港珠澳大桥起到互补作用,共同打造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对比十几年前,那时候往返粤港澳三地间还是比较远、比较难。”林至颖介绍说,从香港坐直通巴士到中山,需要往北去到深圳,再通过虎门大桥去到南沙,然后才可以南下去中山,再加上路上堵车的时间,往往需要两个半小时。他认为:“如果要回到大湾区里面生活工作的话,其实最理想的状态还是一小时生活圈。”林至颖相信,随着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越来越多的基础建设陆续落成,大湾区可以实现一小时生活圈。“这在概念上就可能改观,在香港这个小范围里面,我从香港岛去天水围这些地方,如果我自己坐公交的话,要花一个小时。”林至颖认为,“一小时生活圈”会让更多人考虑把就业、生活、学习等,从香港拓宽到整个大湾区城市群,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这个发展空间本身跟香港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的,所以我感觉这是最大的一个原因。”中山毗邻港澳广深,地理位置优越:周边有5个机场和4个深水港;广珠城际轨道中山站已接入国家高铁网,可达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中山港是国家一类口岸,外轮可直达中山码头。在高速、高铁、城际轨道、快线、港口等集结成网后,“一小时生活圈”辐射的是广阔的内地市场和国际空间,将推动中山在整个大湾区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动,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要素支撑。只有错位发展才能凸显各自优势除了是企业家,林至颖的另一个身份是广东省政协委员。他表示,粤港澳三地的合作交流需要一个协调机制。“大湾区是国家战略,那肯定是需要有一个中央参与的流程设计,协调整个区域的商业方面的流动和人员方面的流动等。”他认为,三地间是一种“竞合关系”,既存在竞争,又存在合作。每个城市会按照自己的轨道去发展、去增长、去提升,各自之间有优势,有可以互补的地方,需要“错位发展”。陈鸿宇也强调,三地的对接合作,融合发展才能共赢。而机制对接依旧存在障碍,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通不顺畅。在横琴和前海实施的港人港税、澳人澳税,正试图在税务上打破这些壁垒。林至颖希望,能废掉香港人在内地居住183天要交个税的规定,许多人为了避免两头交税,会不超过183天,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才自由流通的壁垒。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长期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问题,他曾向时代周报记者提及,从具体的协调机制来看,必须要有社会基础,强调三地政府、社会组织、民间智库等多方参与,要去谋求多方的共识,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利益要平衡。他说:“当我们讲到很多区域合作的时候,它一定是政府、社会和市民等多个层面的,机构本身只是一个执行主体,这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陈鸿宇表示,在开展三地对接合作的过程中,要明确权限,有些属于中央事权,有些属于地方事权。“比如,所得税的问题是中央确定的,是税法定的,广东不可能说减免各种所得税就减免。”他认为,在遇到一些难以避免的体制机制问题时,要立足民间,从民间交往开始,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一个重要经验。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8/5/2 区域 城际铁路规划启动 大湾区一小时城轨交通 圈建设提速 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城际交通发展缓慢的现状,多位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士认为其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它的显著改善还有赖于对制度障碍的进一步突破。 [] 城际铁路规划启动 大湾区一小时城轨交通 圈建设提速城际铁路规划启动 大湾区一小时城轨交通 圈建设提速2018-05-02 01:35:20来源: 时代周报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城际交通发展缓慢的现状,多位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士认为其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它的显著改善还有赖于对制度障碍的进一步突破。时代周报记者 陆璐 发自广州“表示‘大都市群’有一个英文词commuting,也是‘通勤’的意思。”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郭万达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就是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只花正常上下班的时间。”此前他和团队到纽约访问,发现到华盛顿等周边城市的交通非常便利,很多年轻人选择白天在繁华的纽约工作,晚上回到旁边的小镇生活。从纽约湾区回来后,郭万达觉得自己又加深了一层对湾区的理解,反观粤港澳大湾区的城际交通现状,他觉得与其他湾区相比还稍显不足。粤港澳大湾区从国家层面提出已一年有余,这期间成为了政府、专家和企业等反复讨论和研究的议题。对“城市群”的思考,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贾海薇认为,所谓“城市群”不是“一群城市”,而是在协同、互补与共赢下的一个系统。其中,作为先导的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十分重要。日前,广东省发改委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已启动《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2020-2030年)》编制工作。在通盘考虑大湾区交通互联基础上,城际交通建设有望提速,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有望建成“一小时城轨交通圈”。但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城际交通发展缓慢的现状,多位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士认为其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它的显著改善还有赖于对制度障碍的进一步突破。主要不足:密度不够和接驳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中心主任申明浩发现,珠三角城际铁路建设最大的不足是密度不够。城际铁路数量和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相比差距明显。“目前珠江东岸和珠江西岸各只有一条高铁干线发挥主要作用,这个密度和现在的实际交通需求不相匹配。对支线的建设也比较落后。”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 佛山市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分析师孔维宏也表达了类似看法。申明浩指出,大湾区内城际交通的另一个明显不足是,城际铁路和城内交通的接驳较差。“虽然高铁通了,但是高铁到市区还很远,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实际所花的时间很长。”在珠三角工作的年轻人对这点体会尤深。在东北读大学的杨永,在参加佛山市顺德区一家企业的校园招聘时,对方向他介绍,公司距离广州仅10分钟车程。直到杨永入职之后才发现,所谓的“10分钟”,其实是从顺德高铁站到广州高铁站的乘车时间。由于顺德高铁站离公司所在距离较远且没有公交接驳,从公司到广州市区实际所花的时间,至少需要1.5个小时。申明浩通过研究总结: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京津冀相比较,开放度稳居第一,明显高出另外两个城市群。但是,大湾区各城市交通融合度稍差,各个城市断头路众多。“甚至一些城市之间有产业竞争嫌疑,这导致彼此间的联通非常差。”孔维宏在去年到欧洲调研和学习交通一体化,其中两点给他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一是城内交通和城际交通的接驳非常顺畅,称得上无缝对接;二是白天运客、晚上运货的方式使城轨的运力得到了充分利用。”他认为这两点都值得粤港澳大湾区城际交通建设中学习。城际接驳,他认为深圳是湾区内城市中做得最好的一个。仍需制度性突破:征地难、企业参与动力不足广州芳村和佛山南海紧邻,南海是佛山经济繁荣的地区,而芳村是广州相对偏远荒凉的地区。孔维宏回忆起一次从南海到芳村的经历,两边分别是平整的和颠簸不平的。他认为这种状况是由两座城市的不同条件造成的。在湾区内的城市交界地带,这种现象其实并不少见。“城际交通建设需要两个城市共同努力,如果一方积极一方消极,就会很难推进。”他以近年广佛同城的交通融合状况举例,认为正是因为不能得到两地政府同样积极的态度,导致提出已快十年的广佛同城在交通融合上并不理想。这首先体现在基础交通设施的连接上。目前广佛通勤主要靠广佛地铁联通,这条地铁只通往佛山最中心的南海和禅城区。“但从去年开始,状况正在变好。广州7号线顺延至顺德、佛山2号线的修建,这些都将使得广佛交通一体化程度有质的提升。”孔维宏说道。此外,孔维宏认为,由于高铁修建技术本身的成熟,珠三角交通基建进度相对缓慢的主要原因并非来自工程自身,而是征地难的问题。基建的征地价格采用行政定价,这和珠三角紧缺的土地资源的市场价格不相匹配。加上城轨交通建设涉及的用地面积通常较大,导致每逢大型基建,征地必难。 孔维宏指出:“而且交通建设用地有连贯性,只要有一小块区域征地不顺利,就会导致整个工程进度的拖延。”以佛山西站的征地拆迁为例。按照《土地管理法》规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征地价格是该地块单位年产值的30倍。“但这个价格在内地可以,在珠三角完全不可能。”佛山南海区国土局是直接参与组织征地拆迁的职能部门,该局政策法规科科长杜小刚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在征地制度改革试点的背景下,广东省提出了留用地的做法,即在补偿价格之外另留出一部分土地给村集体。“但佛山西站最后给出的留用地比例是40%,远远超出省厅制定的不得超过15%的规定。”杜小刚称,佛山西站折算下来的征地成本至少200万元/亩。然而相比以上两点,孔维宏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目前包括广东在内的内地交通建设主要采取行政力量推动,基建投资难以产生直接的经济收益,这导致地方政府在推动交通基建方面往往缺乏动力。和香港基建投融资的BOT模式明显不同。港铁承建某项基建工程后,上面的建筑物和土地使用权可以供企业作为盈利项目自主开发。但在内地,国有土地的商业性用途过渡给企业,无法突破“招拍挂”的体制框架,从而导致企业在参与基建合作过程中的动力不足。交通甚至比产业规划更重要“交通时间的缩短显著降低社会经营成本,从而提高要素流动的效率。而相比公路交通,发展轨道交通的社会效益会更加明显。”在孔维宏看来,交通一体化对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形成市场一体化的作用,甚至比产业规划更加重要。数据显示,铁路客运量是公路客运量的3.03倍,而铁路货运量是公路货运量的3.28倍,说明铁路运输效率远远高于公路。但是根据2015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广东省铁路营业里程为4035公里,公路里程为216023公里,铁路营运里程不及公路的2%。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规划尚未出台。湾区内城际铁路的建设计划,仍然以《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实施方案》为依据执行。这份方案在2012年由广东省政府和原铁道部联合印发,规划了15条城际轨道交通线路,合计里程约1430公里。建成后将形成“三环八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构架,最终实现以广州为中心、珠三角主要城市间1小时互通。广东省铁路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官网信息显示,目前珠三角建成投用的城际铁路有3条,分别是莞惠城际、广佛肇城际和广珠城际广州至珠海段。此外有9个在建项目和10个拟建项目。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将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重中之重。随着湾区规划呼之欲出,城际铁路建设也有望显著提速。针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制度瓶颈,孔维宏建议,在大湾区国家战略的框架下,基于严格的条件限定放开一定政策的口子。“如果可以在大湾区先行先试,在交通基建过程中引入企业等市场力量,将意味着大湾区内交通一体化往前迈出一大步。”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8/5/22 区域 打通大湾区“任督二脉”广州1号 公路将开建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即将出台之际,广州适时推出1号公路的建设规划,其被寄予串联大湾区城市群的厚望。 [] 打通大湾区“任督二脉”广州1号 公路将开建2018-05-22 04:18:10来源: 时代周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即将出台之际,广州适时推出1号公路的建设规划,其被寄予串联大湾区城市群的厚望。串起广州第二CBD和南沙自贸区,勾连大湾区七条过江通道打通大湾区“任督二脉”广州1号 公路将开建时代周报记者 潘展虹 发自广州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即将出台之际,广州适时推出1号公路的建设规划,其被寄予串联大湾区城市群的厚望。5月14日,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在广州市政府部门定期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广州将规划建设1号公路,由现在的京珠高速及规划的南大干线、东部干线组成,总长约41.2公里,串联广州第二中央商务区、南沙自贸区等重点片区。更重要的是,1号公路将与中山东部外环高速、西部沿海高速、广珠西线高速等珠江西岸高速通道衔接,与珠江东岸的广深沿江高速及七条过江通道共同构成粤港澳大湾区环湾通道。1号公路成为了推动广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重要交通载体。“建设1号公路是很有必要的。”暨南大学教授、华南城市研究会(智库)会长胡刚对时代周报记者说,1号公路使珠江西岸有了高速通道,与东岸形成环湾通道后,将使大湾区内城市群的交通往来更便捷,也由此强化广州的枢纽城市地位。按照今年3月公示的《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下称《总体规划》),广州要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大湾区核心增长极作用。如今,广州以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为依托,加快推动大湾区内城市群的产业分工协作,建设成为引领华南开放发展、辐射带动西南和中南腹地的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内联:通勤时间少一半,打通南向交通要素按照导航地图显示,从黄埔临港经济区驾车到南沙自贸区,需从黄埔大桥开至广澳高速,再转至南沙港快速路,路程最短为73公里,用时至少1小时。这一小时车程的距离,是广州第二中央商务区和广州副中心的时空距离。这样的时空距离,有望随着广州1号公路建设而缩短。广州市国规委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1号公路将完全按照高速公路统一标准建设。目前,南大干线一段正在建设城市快速路,将串联广州南、汉溪万博、国际创新城以及汽车城四大板块,计划于2021年开通,通车后有望实现番禺东部和广州中心城区30分钟通勤时间。作为广州1号公路的组成部分,南大干线上将在此基础上新建架设高速公路,东部干线则是完全新建。“这是广州从去年就开始谋划的交通规划。”胡刚对时代周报记者说,从公布的1号公路规划来看,这对广州的发展是很有意义,也是很有必要的。1号公路串联的是广州第二中央商务区、南沙自贸区。第二中央商务区是以国际金融城—黄埔临港经济区为核心,重点发展IAB产业、汽车和零部件、新能源和环保等产业。南沙则被赋予“广州副中心”定位,重点发展国际航运、国际服务贸易、国际创新金融、科技创新等。《总体规划》也特别提到要“强南沙”,包括强化南沙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中心功能,实现30分钟直达大湾区主要城市中心区和重大交通枢纽。交通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在地理版图上,黄埔、南沙都在广州中心城区的外围,一个在东部板块,一个则处于南隅,去年才被赋予新使命的两个区域都仍处于城市建设的上升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对外交通瓶颈制约、区内联络不足、道路要素总体薄弱、南北纵向缺少主干道等问题。例如,南沙与中心城区有着1小时车程的距离,黄埔则是30-50分钟,而南沙与黄埔之间也有1小时车程。“与中心城区的交通制约,难以支撑创新枢纽、航运枢纽的发展。”胡刚对时代周报记者说,这些难题已经在轨道交通建设上有了阶段性成果,包括去年底开通的4号线南延长线连接天河和南沙客运港,已动工建设的13号线二期将白云、越秀、黄埔串联。接下来,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1号公路将进一步加强这两大枢纽的交通连接,形成南北向的交通动脉。外通:勾连大湾区七条过江通道,强化广州枢纽地位1号公路对广州的意义不仅如此。按照广州市国规委公布的示意图显示,1号公路规划新建的东部干线将与在建的虎门二桥交会,再向南衔接中山东部外环高速、西部沿海高速、广珠西线高速等珠江西岸高速通道,与珠江东岸的广深沿江高速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环湾通道,为大湾区城市群间的互联互通和深化合作提供有力支撑。“在大湾区的东岸已有广深沿江高速,但西岸还没有沿江的高速公路。1号公路正好弥补了缺陷,形成环湾通道后使整个大湾区的道路能畅顺衔接。”胡刚认为,当大湾区东、西两岸都有高速通道连接,才能有效促进大湾区的整体发展。以东岸的广深沿江高速为例,其衔接了广州经济开发区、东莞虎门港、深圳西部工业组团、深圳机场等,以此为依托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将集聚穗莞深的创新资源,形成产业联动、空间连结、功能贯穿的创新经济带,高速公路就成为促进创新要素流动的载体。西岸同样有此需要。从地理位置上,中山是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的节点城市,毗邻广州、佛山,与深圳隔海相望,成为连接南沙、前海自贸区的战略节点,也是接受广佛深产业辐射的承载区。就产业而言,中山制造业发达,进出口贸易频繁,广州发达的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物流服务方面,可实现两地产业互补。而珠海横琴与广州南沙、深圳前海同属广东自贸区,三者背后所代表的金融改革创新综合实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以及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早在2012年就签订了《南沙、前海、横琴三地友好合作协议》,在产业定位、产业布局、规划建设等方面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错位发展,实现互利共赢。上述城市的合作发展的基础就是交通。去年在广州中山互联互通发挥枢纽服务功能对接交流会上,中山提出加快推进南沙至中山高速公路、广中江高速公路、广中珠澳城际、广州地铁18号线延伸至中山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而珠海在继广珠西线高速、广珠城际轨道之后提出交通“二次创业”,相关部门提出对广州地铁18号线延伸至珠海的可行性。1号公路建成后,不仅将西岸的沿岸城市串联,还将大湾区内的七条过江通道串联。从广州1号公路示意图可见,这七条过江通道分别是黄埔大桥(已开通)、莲花山过江通道、虎门二桥、南沙至东莞过江通道、虎门大桥(已开通)、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其中,虎门二桥连接广州市南沙区和东莞沙田镇,预计2019年开通。莲花山过江通道则是加强广州番禺、佛山与东莞西北部、惠州北部地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在建的深中通道将深圳至中山的车程缩短至30分钟。港珠澳大桥则是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预计今年内通车。“大湾区内城市群之间的交通联通,将使广州进一步强化枢纽城市地位。”胡刚对时代周报记者说,就地理位置而言,广州位于大湾区的顶端,在东岸已有的广深沿江高速基础上,再规划建设西岸的1号公路,使佛山、中山、珠海、东莞、深圳等城市交通连接更快速便捷,成为带动湾区发展的交通大动脉。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8/3/20 区域 粤港澳大湾区进行时 经过2017年的酝酿,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将迎来实质性的发展,一批实质性的项目会陆续落地。2018年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来说将是真正的开局之年。 [] 粤港澳大湾区进行时2018-03-20 03:00:52来源: 时代周报经过2017年的酝酿,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将迎来实质性的发展,一批实质性的项目会陆续落地。2018年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来说将是真正的开局之年。时代周报记者 陈阳 发自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无疑是今年全国两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无论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是参与两会的粤港澳代表委员,都谈到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以及对接下来热火朝天建设的极大期盼。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内地与香港、澳门互利合作。稍微细心些就能发现,与2017年第一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时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此次再被提及已经全面升级,有了一些富有新意的变化。隐去了“城市群”三字,单提“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这意味着国家对大湾区建设的支持将更全面,相应力度也更大。原有的“研究编制”也被“出台实施”的最新说法取代,并且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并列,放在了区域经济战略部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3月12日举行的“部长通道”采访活动中,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表示,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大战略,意义重大而深远。目前,基本完成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加快推进,有利于粤港澳三地人员往来、货物往来、资金往来的一些机制政策和举措,正在密集磋商,成熟一项推出一项。可以想见,经过2017年的酝酿,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将迎来实质性的发展,一批实质性的项目会陆续落地。2018年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来说将是真正的开局之年。坐二望一,大湾区的前景与使命全球公认的三大世界级湾区分别是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从经济体量上来讲,根据2017年的经济数据,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已经突破10万亿元,远超旧金山湾区,与纽约湾区不相伯仲,按照现在的发展势头,6年内即可超越东京湾区,成为全球第一大湾区。而从占地面积、人口、港口和机场吞吐量方面来看,大湾区已经是在四大湾区中占据第一,且领先优势明显,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制造业发达,产业链完整,是四大湾区中最有发展潜力的湾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优势,能为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提供重要支撑。粤港澳大湾区不仅仅是行政力量在主导,也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逻辑,是市场主导。从“城市群”这三个字的去留就可以看出,粤港澳大湾区本身便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对标世界三大湾区是顺水推舟,自然而然的战略目标。更深层的是,大湾区能深化粤港澳合作,是保持香港和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央赋予广东的重要任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粤港澳合作正面临新的重要机遇。对标世界三大一流湾区,甚至“坐二望一”,大湾区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将能够打造成真正世界级的城市群以及成为经济引擎,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路径之考,建成什么样的大湾区大湾区的前景让人期待,但是“成长的烦恼”也有很多。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粤港澳大湾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并列,被放在“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进行强调。相较于后两者,粤港湾大湾区的协调发展无疑更为复杂。大湾区主要由“9+2”城市组成,即珠三角9个城市(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江门、惠州、中山、肇庆)加上香港、澳门。其可以说是阵容豪华,包括两个特别行政区,两个国内一线大城市以及前海、横琴、南沙三个自贸区。但换个角度,这也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如何推动粤港澳城市之间协同效率的提升,保障市场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通,也是此次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重点,很多代表都提到了在“一国两制”、三个独立关税区的背景下的要素流动的问题。前景和机遇都很清晰,但是路径还需要好好摸索。改革开放之初,基于“前厂后店”模式,粤港澳三地本就有较好的经济合作。发展到今日,香港是全球知名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澳门是国际化的城市,珠三角地区则是制造业重镇和新兴的科技创新阵地,三地已经有很强的产业互补、合作互利的基础。但囿于行政壁垒以及市场化程度差异,粤港澳三地市场要素的流动仍然存在不少阻力。此前,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粤港、粤澳已构筑了“行政协议+联席会议+专责小组”的协作治理机制,在区域协作治理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粤港澳三地协作仍存在不少的创新空间。大湾区进入项目实施阶段,这是机遇,也是在落地过程中迫切需要“破题”的地方。因为只有随着机制体制创新的深入,粤港澳的合作互利才能更为深化。另外,珠三角城市群如何融入大湾区的建设?由于历史地理的因素,珠三角城市群之间的产业耦合协同度本就较高,如何借建设大湾区的契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搞同质化竞争,实现差异化发展?截至目前,包括广州、深圳在内的9市均给出了“规划先行”的思路,全部提出了其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定位,以及与港澳合作的具体策略,这些定位各自都有什么样的考虑,如何竞合?从“研究编制”到“出台实施”,规划落地的过程中,又将给各个行业产业带来哪些实在的推动与变化?一年之计在于春,大湾区崛起你我都会是亲历与见证者。期待憧憬之余,一起砥砺前行。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8/5/24 区域 国务院印发深化广东自贸区改革开放方案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 国务院印发深化广东自贸区改革开放方案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务院印发深化广东自贸区改革开放方案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2018-05-24 15:22:44来源: 时代周报时代周报记者 陆璐 发自广州5月24日,国务院印发《进一步深化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以下简称《深改方案》)。《深改方案》提出,到2020年,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要率先对标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建立与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贸易中心和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相适应的制度体系,打造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先行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和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示范区。同时,《深改方案》也明确了要强化自贸试验区同广东省改革的联动,各项改革试点任务具备条件的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全面实施,或在广东省推广试验。此次《深改方案》提出正值广东自贸试验区成立三周年之际。“该方案是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提出的‘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新要求,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制定的推进广东自贸试验区更深层次的改革创新和更大范围的对外开放的纲领性文件,可以说是广东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的2.0版。”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办公室的有关负责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二区一枢纽”的战略定位《深改方案》明确了广东自贸试验区“两区一枢纽”的战略定位,即打造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先行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和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示范区。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深改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建设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贸易中心,这是国务院文件首次确立广东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贸易中心的特殊定位。在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先行区方面,广东自贸区将聚焦更加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深改方案》提出“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机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环境保护”,这些举措有利于缩小我国现行制度与国际通行规则的落差,为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和融入全球化奠定坚实基础。在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方面,围绕建设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贸易中心、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深改方案》以打造全球港口链、全球贸易航运物流供应链、建设华南国际船舶保税油供应基地、高端航运服务集聚区等为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从设立国际业务总部、跨境服务贸易管理和发展国际贸易新业态等方面强化国际贸易辐射功能。提出支持深圳证券交易所参与金砖七国交易所联盟,推进创新型期货交易所建设,建设再保险中心等,着力推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粤港澳合作实现新突破围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示范区,《深改方案》提出了对港澳在金融、商贸、法律、航运等领域进一步开放的具体措施,将注重发挥港澳科技优势和开放平台作用,创新科技合作机制,促进港澳优势资源与广东自贸试验区的有机融合。围绕粤港澳深度合作的突破,《深改方案》对相关制度安排作了进一步明确。例如对港澳专业人士执业做出了特殊制度安排,提出“研究推进在自贸试验区工作的港澳专业人士通过培训测试的方式申请获得内地从业资格,其在港澳的从业经历可视同内地从业经历”、“研究在建设领域(包括规划、工程咨询、设计、测量和建造等)取得香港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士在自贸试验区港商独资或控股的开发建设项目,可直接执业或开办工程技术服务有关企业的模式”。此外,《深改方案》进一步扩展了香港专业服务业的经营范围。如“允许自贸试验区内港澳与内地合伙联营律师事务所的内地律师受理、承办内地法律适用的行政诉讼法律事务”、“允许港商独资或控股的开发建设项目试点采用香港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对自贸试验区内港澳航线作为国内特殊航线管理”等,突破了粤港澳因三地专业服务因管理规则不同造成的体制机制障碍。《深改方案》还提出,在珠澳口岸实行“合作查验、一次放行”和“入境查验、出境监控”的查验通关模式。这是对现行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查验模式的进一步创新。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和金融开放在扩大市场准入方面,《深改方案》提出“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对符合条件的外资创业投资企业和股权投资企业开展境内投资项目,探索实施管理新模式”、“除特殊领域外,取消对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限的特别管理要求”。这意味着2018年将出台新一版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在先进制造业、金融等领域将对外资进一步开放,同时,鼓励外资以股权投资模式加大投资,实现内外资同等待遇。在支持国际贸易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方面,《深改方案》提出“探索推动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拓展至技术贸易、服务外包、维修服务等服务贸易领域,待条件成熟后逐步将服务贸易出口退(免)税申报纳入“单一窗口”管理”,这些措施将为自贸试验区技术贸易、跨境电商、国际维修、平行进口等国际贸易新业态发展带来实质性的政策利好。在金融开放创新方面,《深改方案》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外资金融机构深化股权和业务合作”、“积极引进各类国内外总部机构和大型企业集团设立结算中心”、“继续研究设立以碳排放为首个交易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加快区块链大数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等进一步提升跨境投资贸易金融服务水平,以及鼓励金融与科技融合创新发展的新举措。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8/5/29 区域 探索跨境金融资产交易平台 大湾区打通资金流动脉络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林江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通过制度创新,更有利于发挥金融资本的作用,大湾区建设才能上到更高的一个层面。 [] 探索跨境金融资产交易平台 大湾区打通资金流动脉络2018-05-29 02:48:04来源: 时代周报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林江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通过制度创新,更有利于发挥金融资本的作用,大湾区建设才能上到更高的一个层面。时代周报记者 王心昊 发自广州“综观全球各地的知名湾区,不难发现国际化的金融服务是大湾区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今年5月14日接受媒体采访时,汇丰中国区总裁廖宜建如此说道。这也是广州市金融工作局副巡视员陈平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看法。5月14–21日,作为2018广州金融世界湾区推介会的带队官员,陈平分别在东京、旧金山、纽约向世界三大湾区的政府部门、金融界专家学者和境外金融机构、企业代表发出邀请。陈平在对三大湾区的推介会上表示,广州将探索设立跨境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推动在广州设立以碳排放为首个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推进国际碳交易合作。同时,进一步推动跨境人民币双向融资、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跨境发行人民币债券、跨境人民币结算等跨境人民币业务合作,探索拓宽和完善NRA账户功能(境外机构境内银行结算账户),在南沙自贸区内以“NRA+”为特殊记号开展本外币跨境业务创新,打通离岸资金在岸通道等。而在之前的2017年9月,广东省率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广使用NRA账户的通知》,明确在广东进一步推广使用NRA账户。“金融创新导致的金融资本自由流动将成为大湾区发展的基础。”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林江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通过制度创新,更有利于发挥金融资本的作用,大湾区建设才能上到更高的一个层面。拓展跨境人民币业务连珠海大横琴投资有限公司自己都没有想到,他们在香港发行的“点心债”(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会这么受欢迎。2018年年初,作为横琴新区的投资建设管理机构,在香港发行15亿元票面利率为4.75%的三年期离岸人民币债券,但没有想到认购金额达到30亿元人民币,超额认购1倍。与此同时,深圳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10亿元,募集的资金50%调回区内、用于股权投资。一名深圳的资深金融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已有多家自贸区内企业表示,有境外发债的计划,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利用自贸区的政策采取境外发债的形式来融资。“目前,境内资金成本高企,银行的信贷规模紧张,企业融资成本不断提高。”该名金融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随着人民币的开放水平和信用不断提升,推动企业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不失为企业一条新的融资渠道。不仅仅是“点心债”,跨境人民币业务在广东自贸区的创新实践还包括通过尝试“跨境贷款”,为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开辟了新的道路。根据《广东南沙、横琴新区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试点管理暂行办法》,从2015年7月起,广东自贸区内企业以及参与广东自贸区重点项目投资建设的广东省内企业,可直接向港澳银行业金融机构借入人民币贷款。以中电投在珠海横琴热电有限公司的投资项目来看,作为澳门电网重要电源支撑点,该项目通过珠海建行从澳门建行获得了1亿元跨境人民币贷款,其贷款利率比当时境内同期基准利率低16%,不仅有效节约了融资成本,更加快了项目进程,有力地支持了澳门民生事业发展,推动了粤港澳优质生活圈建设。截至2017年9月末,广东自贸区南沙、横琴片区共有58家企业办理了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备案金额281.6亿元,汇入贷款金额52.3亿元,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约1.5亿元人民币。跨境人民币贷款引入的人民币资金较境内融资成本低,有助于为自贸区内企业节约财务成本,达到服务实体经济的目的。金融领域的前店后厂对比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不难发现湾区经济均是以强大的金融中心,支撑起周边先进制造业的全面开花。纽约和东京均是世界性的金融中心,而名古屋、横滨、芝加哥等城市,则在东京和纽约强大的金融产业辐射下拥有强大的制造业。金融业为高端制造业引来“活水”的作用不可忽视。反观粤港澳大湾区,在改革开放中,珠三角地区和港澳地区之间就已经逐步形成了“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林江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虽然这种源于制造业的分工模式比较粗糙,但是在金融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仍然具有借鉴意义。林江强调,过去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业发展中,“前店”往往指港澳地区,“后厂”指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设立工厂,将珠三角地区的产品通过港澳销往世界各地。而在金融领域,具有丰富经验和雄厚资金的外资、港资金融机构能够以香港强大的机构平台作为“后厂”,在珠三角地区设立“前店”,为本土企业提供国际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林江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就应当包含资本的自由流动,通过引入更多的境外资本,尤其是将港澳地区的金融服务引入内地,既能灌溉本土经济,又能为港澳的金融机构打开更广阔的市场。广东省金融办的一名相关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随着企业“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当前企业对跨境金融服务综合化、便捷化的需求更加迫切。过去,跨境金融服务需以结算汇兑为主,如今衍变成集跨境融资、增信担保、现金管理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需求,并对跨境金融服务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该名工作人员介绍,2017年9月,广东省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广使用NRA账户的通知》,明确在广东进一步推广使用NRA账户。目前广东也正在顺应市场需求,探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跨境转让、银行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境外主权机构办理“两优贷款”等业务突破,推进与自贸区相适应的账户体系由NRA向“NRA+”发展。“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发展而言,全面的资金自由流通才能够实现资本市场的最大作用,这意味着不仅是资金的流出,更在于引入境外的活水为我所用。“该名工作人员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打通资金流动脉搏,才能真正发挥大湾区的制造业区位优势。金融创新助推深度融合2017年12月31日18时38分,璀璨的灯光标志着筹建14年的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已具备通车条件。但这座桥所连接的,是三个使用不同货币、施行着不同保险制度的地区。路桥费的结算以及保险的出险及申报,都会涉及多种货币之间的清算和金融制度的冲突。这些事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却反映出三地之间在资本流动上仍然面临诸多阻碍,这些阻碍,却是关系到广东自贸区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的大事。2015年6月,全国首个跨境公交受理金融IC卡项目在珠海横琴推出。这个项目让跨境的小额支付成为可能:让莲花大桥穿梭巴士乘客可以“闪付”乘车。2016年底,人保财险横琴支公司签发了第一份澳门单牌车保险单,这是为入境澳门单牌车颁发的首张车险保单,这也为港珠澳大桥通车后出入境车辆保险安排提供了经验借鉴。与此同时,广东自贸区南沙片区率先启动粤港电子支票联合结算,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实现内地与香港支票电子结算;粤港跨境电子直接缴费业务正式启动,香港居民使用其在香港银行机构开立的账户缴纳广东境内水电煤气等日常生活费用;港澳投资者可以通过粤港澳商事登记“银政通”在港澳地区办理内地各项商事登记业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在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王景武看来,“坚持粤港澳一体化发展”是广东自贸区建设不同于其他自贸区的一项重要原则。“以粤港澳金融合作为重点,扩大金融服务业对港澳等地区开放,以开放创新带动粤港澳地区发展。”据王景武介绍,下一步广东自贸区将依托“NRA+”账户开展跨境金融创新,研究探索开展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进一步推动粤港澳三地金融业融合发展。“但依靠现有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无法实现资本在大湾区内自由流动。”林江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他的担忧。在现行的外汇监管体系下,资金在湾区内出入境都会受到严格的监管,如果不能在政策上“开绿灯”,资本自由流动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真正实现。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8/5/29 区域 广东自贸区改革开放2.0方案公布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示范 “和三年前的总体建设方案相比,《深改方案》更加强调自贸试验区作为制度创新的核心,而制度创新也将更聚集于构建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 广东自贸区改革开放2.0方案公布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示范2018-05-29 04:00:31来源: 时代周报“和三年前的总体建设方案相比,《深改方案》更加强调自贸试验区作为制度创新的核心,而制度创新也将更聚集于构建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时代周报记者 陆璐 发自广州《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出台前夕,国务院公布广东自贸区改革2.0方案,为湾区建设指路。5月24日,国务院印发《进一步深化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以下简称《深改方案》)。提出到2020年,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要率先对标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建立与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贸易中心和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相适应的制度体系,打造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先行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和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示范区。《深改方案》明确,要强化自贸试验区同广东省改革的联动,各项改革试点任务具备条件的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全面实施,或在广东省推广试验。此时正值广东自贸试验区成立三周年之际,“这是推进广东自贸区更深层次的改革创新和更大范围的对外开放的纲领性文件,可以说是广东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的2.0版。”广东省自由贸易试验区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两区一枢纽”的战略定位5月20–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广东自贸试验区调研。他重点了解自贸区规划发展情况,督促自贸区紧紧抓住“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并在扩大开放工作会议上表示:“一切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都要大胆改革,一切制约创新的管理方式都要促其改变。”几天后,国务院印发《深改方案》。“两区一枢纽”的战略定位在其中得到明确。值得注意的是,《深改方案》提出要建设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贸易中心,这是广东首次在国务院文件中确立了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贸易中心的特殊定位。“和三年前的总体建设方案相比,《深改方案》更加强调自贸试验区作为制度创新的核心,而制度创新也将更聚集于构建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毛艳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针对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先行区,《深改方案》就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出台了多项措施。一方面,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依法下放至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省级管理权限,将进一步下放至自贸试验区;另一方面,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国家在设立自贸区时,其初衷便是建立与国际营商环境相适应的市场环境。“这些举措有利于缩小我国现行制度与国际通行规则的落差,为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和融入全球化奠定坚实基础。”上述自贸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建设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贸易中心、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深改方案》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包括打造全球港口链、全球贸易航运物流供应链、建设华南国际船舶保税油供应基地、高端航运服务集聚区等。在毛艳华看来,建设国际航运枢纽定位的提出,符合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的双向改革要求,也贴合广东的实际情况。粤港合作有望实现新突破过去,广东自贸区一直作为探索粤港澳合作的重要抓手。随着《深改方案》中“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示范区”角色的明确,粤港合作迎来新契机。2003年,内地与香港签订《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框架”),此后两地在此框架下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尽管此后连续两次签订补充协议,但由于缺少具体实施细则,粤港经贸合作中一直存在“大门已开,小门不通”或“玻璃门槛”的问题。致公党深圳市委会在2017年底提交的一份政协提案中指出,香港服务业进入内地,目前仍面临诸多障碍。具体细则不明和政策的不确定性使他们望而却步。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香港和内地的会计师尚未达成专业资格互认,并且香港会计师欲在内地执业,需满足工作满两年的规定。这一政策在新的自贸区有望松绑。《深改方案》明确将进一步推动粤港澳职业资格互认试点工作。在专业服务业方面,自贸区将研究推进港澳金融专业人士通过培训测试的方式申请获得内地从业资格;允许区内港澳与内地合伙联营律师事务所的内地律师受理、承办内地法律适用的行政诉讼法律事务;允许区内港澳与内地合伙联营律师事务所以本所名义聘用港澳律师。建筑业方面,自贸区将研究取得香港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士在区内港商独资或控股的开发建设项目直接执业或开办工程技术服务有关企业;允许港商独资或控股的开发建设项目试点采用香港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为促进粤港澳人才等要素流通、深化三地经济合作,《深改方案》还提出,条件成熟时,将在珠澳口岸实行“合作查验、一次放行”和“入境查验、出境监控”的查验通关模式。通关便利化的举措将极大提高粤港澳生产要素的流通效率。港科大深圳研究院院长李世玮每周有一半时间待在广东。过去,囿于香港居民的身份限制,他感到衣食住行在内地有诸多不便。这种状况未来将有所改善,《深改方案》中明确,将拓展金融IC卡和移动金融在自贸试验区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为粤港澳居民跨境往来提供便捷的支付服务。围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示范区,《深改方案》从金融、商贸、法律、航运等领域制定了进一步开放的具体措施。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和金融开放在广东自贸区创立三周年之际,获准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和金融开放,这一政策广东盼了很久。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表示:“从《深改方案》的内容来看,广东自贸区将在深化金融改革、扩大金融开放方面扮演进一步的角色,这是方案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点。”他认为,过去三年广东三个自贸区的金融开放进展不明显。而在《深改方案》中,中央进一步肯定了广东自贸区在制度创新方面先行先试的定位。比如,针对外商在内地投资注册企业,我国有一套针对性的审批等政策规定。在经营期限方面,根据项目的行业类型、投资额和投资风险等,外资企业一般不超过30年。属于国家鼓励和允许投资的项目一般不超过50年。此次《深改方案》提出,除特殊领域外,将取消对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限的特别管理要求。此外,针对符合条件的外资创业投资企业和股权投资企业开展境内投资项目,将探索实施管理新模式。这意味着2018年将出台新一版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在先进制造业、金融等领域将对外资进一步开放,同时,鼓励外资以股权投资模式加大投资,实现内外资同等待遇。支持国际贸易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方面,根据《深改方案》,将探索推动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拓展至技术贸易、服务外包、维修服务等服务贸易领域,待条件成熟后逐步将服务贸易出口退(免)税申报纳入“单一窗口”管理。“这些措施都将为自贸试验区技术贸易、跨境电商、国际维修、平行进口等国际贸易新业态发展带来实质性的政策利好。”上述广东省自贸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广东自贸区的另一个目标,是建成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深改方案》明确了多项即将开展的改革政策:“积极吸引各类国内外总部机构和大型企业集团设立结算中心”“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外资金融机构深化股权和业务合作”“继续研究设立以碳排放为首个交易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加快区块链大数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广东自贸办有关负责人指出,这些措施如果落实,将显著提升跨境投资贸易金融服务水平,并推动金融与科技融合创新发展。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8/5/29 区域 粤港澳大湾区港口资源整合 争取世界航运话语权 香港是产业转移和贸易开放方面的龙头,要与南沙自由贸易港在航运服务业开展合作,共同促进大湾区港口群的产业升级。 [] 粤港澳大湾区港口资源整合 争取世界航运话语权2018-05-29 02:44:38来源: 时代周报香港是产业转移和贸易开放方面的龙头,要与南沙自由贸易港在航运服务业开展合作,共同促进大湾区港口群的产业升级。时代周报记者 谢洋 发自广州日前,广州发布的《建设广州国际航运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提出三年后广州港的综合实力、现代化建设水平走在全国港口前列,自由贸易港建设取得突破,在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航运枢纽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并将以南沙港区为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加快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世界级湾区规划,港口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环节,珠三角港口群面临着内部竞合与国际航运产业竞争的压力,打造相匹配的供应链与加快产业升级,是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与探索自由贸易港的关键。2017年广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9亿吨,居全球第五位;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箱,达到2037万标箱,居全球第七位,其中南沙作业区2017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395万标箱,位居世界单一港区前列。如何加快大湾区港口资源整合,打造世界级枢纽港区?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郑天祥认为,香港是产业转移和贸易开放方面的龙头,要与南沙自由贸易港在航运服务业开展合作,共同促进大湾区港口群的产业升级。香港应该与南沙开展合作时代周报:对广州自贸港的申报有什么看法?可以从香港港口的发展借鉴些什么?郑天祥:南沙自贸港的探索是以香港为模板。香港有几大特点:一是货物种类限制少,二是税收,三是人员进出,四是外汇的自由兑换。打造南沙自由贸易港的过程中,在制度和航运产业发展上面做出配套。尽可能做到人员通关便利,以登记为主,明确负面清单等。比如在南沙港的七大区域中指定几个部分,供船员自由活动,由试点到面。同时货币自由兑换现在也有额度,政策相应放宽,在外汇储备充裕的情况下让人民币国际化,争取用人民币做结算,特别针对“一带一路”战略中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逐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在船舶登记方面,现在交通部收回了所有境外船舶登记,将税收由17%下调到3%-5%的世界平均水平,也意味着原本占据世界第四位船舶登记量的香港会受到巨大的冲击。香港需要与南沙港开展合作,优势互补,如果能在船舶登记上超过巴拿马和开曼群岛等地区,那中国在世界船舶登记方面也会掌握话语权。香港的航运服务业投资主要在伦敦,航运则依靠马斯基等班轮公司,组成了香港的航运产业链。如果香港与南沙开展合作,让海外投资逐渐回流,并合办交易所,由熟悉国际规则的香港牵头,有利于在交易、金融、定价等方面发出大湾区自己的声音。如果香港航运界能重视并参与进来,两地合作可以更好地带动产业发展。船运仲裁方面,由于内地缺少法律人才,两地可以共同承办海事大学培养更多人才,举办国际航运论坛,学习香港的先进经验。港深港口之间不存在激烈竞争时代周报:在珠三角港口群激烈竞争的影响下,广深港如何在区域合作与竞争之间达到某种平衡?郑天祥:有人认为深圳是香港的竞争对手,这其实不对。深圳是香港的境外作业区,欧美进口的空箱进入深圳,在深圳或者东莞装箱,再把实体箱运输到香港,从香港出口(盐田66%为空箱,香港10%左右)。其中空箱与实体箱运输的利润差距在三倍左右。目前,香港和黄与香港现代货柜实际持有盐田港和大铲港65%–73%的股权,控制着深圳1300万TEU集装箱,同时招商局集团控股蛇口港并参股赤湾港,将两者纳入了香港的航运体系,港深共同主导了大珠三角进出口贸易和运输,因此两地并不存在激烈竞争。实际上真正的竞争在广州和香港两大港口之间。按货运吞吐量计算,广州港超过了香港和深圳的总和,其中包含大部分散装运输。不过,因为国民经济所需要的粮食、木材、油煤都在广州港进入,它要负责全省的散装内贸货物,所以产值很低,加上税收水平,从表面上看广州港效益较低。但是广州港腹地条件好,是“一带一路”的枢纽。目前广州正与佛山、中山等地合建南沙自贸区第四期工程,开挖双向深水航道,兴建疏港铁路,在大田、石龙等地开辟与中欧、中俄贸易的门户。目前贸易方面还是单向出口为主,如果能将单一出口变成双向贸易,经济效益会从1变成2。时代周报:广深港之外的其他城市港口作为大湾区港口群的辅助和补充,存在哪些不足?珠江口内及西岸港口在集装箱货源争夺方面竞争加剧,在彼此的资源整合与港口设施升级上你有什么看法?郑天祥:珠三角港口群是一个体系,我不赞成用航运中心来称呼某个城市。这个体系不足的地方在于内河西江战略迟迟没有搞起来,内河包括陆上都是联运,这个是内地的优势。而现在的短板是水运,西江战略进展不大,原因在于内地各省区如广西、贵州、云南等地的利益协调困难重重。解决的方式还是要通过控股,从行政协调逐步过渡到市场协调。我赞成和黄集团、广州港集团、招商港集团组成港口联盟,下面的中小集团来参股。有控股权才有话语权,才能真正打破地方保护主义。金融贸易与航运捆绑的产业链时代周报:珠三角港口群在全球集装箱吞吐量前十中已经占有三席,而集装箱经济价值高,对港口的要求也更高,你认为相匹配的港口供应链应该怎么建立?郑天祥:香港是供应链中重要的一环。依靠过去国际网络的优势,出口加工贸易的欧美订单都是交给香港,再由香港商人交到内地,但我不赞成这种“全天候场”的形式。香港现在做的就是离岸贸易,整合欧美的订单、大陆加工、东南亚的原材料,做全球资源配置。所以金融贸易和航运是捆绑在一起的产业链。同时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在逐步下降。现在的货源大部分在佛山、东莞这些广州周边城市,陆上运输、吊装费和人工费等成本高昂,加上环境污染等问题,香港已经从世界最大集装箱港口跌到了第六位,且还会继续下降。香港另一个功能是转运港,但是随着内地港口的规模建设,优势也在逐渐消失。加上本地产业空心化的问题,面对港口竞合,香港目前唯一的出路只能是航运服务业。现在,长三角港口群同珠三角的竞争非常激烈。中远和中海(现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从香港撤回,在上海注册,又收购了东方海外,会吸引泛珠三角北部的货物从长江出口。而珠三角几个港口之间互相分隔,一国两制,三个独立关税区在协调上比较困难。打造自由贸易港是希望把共同的利益捆绑在一起,香港在全球配置方面有所领先,可以让它牵头,达成互补。物流交通方面,要加强腹地陆港体系建设的合作,采用多式联运、提供一站式清关服务。加强疏港通道建设,改善港口与腹地之间的交通联系,建立一批珠江内河流域集装箱支线港口,提高区域主港口的运行效率,减少港口和站场拆装箱。同时将香港中流作业迁出至桂山岛,接驳港珠澳大桥,打通海陆联运。争取世界航运话语权时代周报:与国际和国内其他重要港口群相比,珠三角港口群具有什么特色?有什么可升级和借鉴的地方?郑天祥:珠三角港口群实际上是配合世界工厂的地位做起来的,是香港港口的延伸。最初其承接了香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将原材料加工成品后远销欧美市场,整个产业链,包括港口运输供应链就是这样起来的,所以最开始香港独大。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港资、台资和国际资本涌进内地,产业链也变得更加复杂,随着内地港口的建设发展,就由一家独大转变为广州、深圳、香港三足鼎立。国内的三大港口群各有特色,环渤海主打重化工业,以本身产业的进出为主。长三角方面主要依靠上海港和宁波港,是整个长江战略的出口,主要是面向日本、美国等市场。从航线上看,珠三角港口群则更偏南向的国际市场,不计算内地运输到香港的集装箱,在总量上不如长三角,但在国际化和市场化方面有自己的优势。目前全国的货运总量和船舶制造已经占到了世界四成,未来可能会占到六成,但问题是没有话语权。话语权一直被伦敦、纽约这些国际航运中心控制,包括定价权、交易权和指数发布权都在他们那里,也是最赚钱的部分。虽然伦敦的集装箱运输量已下降到300万标准箱,但是全世界航运服务增值部分(交易、仲裁、定价等)的50%都被它掌握。而珠三角还在做运输和仓储。这虽然是做大做强必经的阶段,但港口产业链涵盖了航运、金融和贸易,需要往高端走,这是世界发展趋势。打造大湾区的世界级港口群也要朝这个方向去努力。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8/6/5 区域 港科大南沙建分校 探路大湾区产学研一体化 创新的动力来自大学,并形成产业化的机制。港校北上,既为高校的生源、师资挖掘市场,也为科技成果转化找到更好的平台。 [] 港科大南沙建分校 探路大湾区产学研一体化2018-06-05 04:12:40来源: 时代周报创新的动力来自大学,并形成产业化的机制。港校北上,既为高校的生源、师资挖掘市场,也为科技成果转化找到更好的平台。时代周报记者 程洋 发自广州这或许是香港在内地首家以分校为名的大学。日前,香港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港科大”)提出将在广州南沙建设分校,初步选址在广深港高铁庆盛站旁的消息得到证实。港科大有关方面对时代周报记者回复称:“随着国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落实,应广州市委市政府的邀请,港科大正计划于广州筹办分校。其目的是要与清水湾本部发挥协同以及规模效应,让两校师生在研究及教学方面有充分的互动,相辅相成,以促成香港与大湾区内各个城市的双赢局面。”28年前,港科大创校校长吴家玮曾提出“香港湾区”的概念。28年后,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即将出台之际,落子南沙,这被外界普遍解读为该校在大湾区建设中的率先布局。“开办分校并非因内地资金充裕,而是想增强港科大本校欠缺的部分,期望分校与本校发挥协同效应,促成学生以至香港与大湾区内城市的良性互动,创造双赢。” 即将在今年9月接任港科大校长职位的史维透露。建设广州分校,或是史维任上的重要事项之一。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彭澎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认为:“大湾区最值得对标的是旧金山湾区,这是以创新为主题的湾区。而创新的动力来自大学,并形成产业化的机制。港校北上,既为高校的生源、师资挖掘市场,也为科技成果转化找到更好的平台。”港校纷纷北上除了港科大外,越来越多的港校正进入内地,探路粤港澳三地在教育、科研领域的深度合作。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港科大均在大湾区内设有研究院,或与大湾区内高校采用联合办学的模式开办大学或学院。此次,以分校为名进行办学还是第一次。在外界看来,2013年由深圳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办学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貌似港校在内地开办的分校,而事实上,它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依法进行管理。史维表示,港科大广州分校的办学模式将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分校有别,“这个学校先以高质教育为主,以后让它自然成长。但有一个前提是,我们如果要办分校的话,它一定是一个跟香港清水湾本校区是一体的学校。我们希望分校和本校可以发挥协同效应,可能做到我们在香港做不到的、或者比较难做的”。5月18日,香港特首林郑月娥曾公开表示,鼓励本地大学在大湾区开设分校。她表示:“4年前开设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吸引了众多国际人才,并已经建立多个创新研究机构。”“香港城市大学正计划在惠州设立校园,将把硕士、博士教育和顶尖科研、技术转移的经验都带到惠州来。”该校学务副校长任广禹5月25日下午在广东惠州市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高等学校技术转移国际高峰论坛”上表示。在今年2月初,惠州市政府就与香港城市大学在惠州签署了合作备忘录,香港城市大学惠州校园项目落户,瞄准的是打造“广东硅谷”—潼湖生态智慧区。任广禹表示,在目前香港地少人多的情况下,不管是从生源、发展空间,还是产业界支持的角度来看,香港高校要进一步发展,需要到内地来寻找合作机会。“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战略,拓展了香港高校与珠三角城市的合作空间。”史维认为,在香港办学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土地问题,“我们可以把交换生的比例从50%提高到70%、80%,但是我们没有宿舍让学生住。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之所以要去广州办分校,也和土地有关系,如果大湾区另一边的土地可以和本校区呼应,我们就更有弹性地处理宿舍问题”。“如果说陆生赴港台是港校北上的1.0版,那么港校设立分校或校区是北上的2.0。这能大大提高学校的实力和影响,这从大陆高校扩张模式可以看到,因此港校不愿放弃这个机会。”彭澎表示。侧重产学研一体化港科大早已在珠三角的产学研领域深耕多年,1999年,港科大与北京大学、深圳市政府合作成立深港产学研基地,后成立港科大深圳研究院,建有产学研大楼。2001年,成立了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又在佛山设有LED研发中心,而在南沙则拥有200多人团队的霍英东研究院。“霍英东研究院成立之初,目的就是要做好港科大技术转移的工作。作为一所研究性大学,港科大每年都会产出很多的科研成果,但是这些科研成果如果不转化的话,就难以体现它的价值。”南沙霍英东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广州、深圳、东莞、中山、惠州等地,当时都处在一个比较低级的生产加工阶段,急需科研技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据上述负责人介绍,香港的国际商贸、金融环境非常好,但是工业基础薄弱,并不利于科研技术的转化,而2007年前后,珠三角地区正迎来产业转型、技术升级的时刻。而成立于2007年的港科大南沙霍英东研究院,看准的正是珠三角地区深厚的产业基础。吕冬是港科大的一名博士,如今也是南沙霍英东研究院先进材料研发部的总监。他曾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提及,珠三角的制造业十分发达,有很多科研技术的需求,而从这个需求出发又倒逼了技术革新,引领了产业的创新发展,可以实现研究院与珠三角产业发展的共赢。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是港校北上大湾区的目标所在。任广禹将香港城市大学惠州校园项目,不仅看做是一个教学基地,也是一个科研和成果转化基地。他表示:“建设好一些基础设施后,将把学校的一些人员等资源介绍和转移到惠州来。同时把惠州作为一个战略性区域进行合作,进而辐射周边城市的企业、产业界,达成战略伙伴关系。”在南沙霍英东研究院相关负责人看来,分校跟研究院很不一样,研究院主要是做研究和技术转化的,对接产业来做技术转移。而分校是侧重教育,培育人才的,整合的是一所大学的资源,可以发挥港科大优质教育资源和国际化方面的优势。在2018年QS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中,港科大排名第30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一流大学。霍英东研究院方面也正期待未来与分校之间有更多的交流互动。而初步选址在南沙庆盛高铁站旁的港科大分校,在广深港高铁开通后,将实现35分钟直达香港西九龙。“教授可以过来上课,上完课又回去,路上耽误不了多少时间,就有更多的教育资源愿意投入到这边来了。”彭澎认为,大湾区教育合作有两种方式:一是办分校或开展项目,如港科大在南沙筹建分校;二是合作办校,如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中的港校。“两者各有优势,政府都应该支持。广东的高校也要主动出击,与世界名校合作是提高办学水平的捷径。”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8/6/19 区域 互联互通加速 大湾区进入地铁建设大年 在这种不均衡情况下,各地地铁网络和城际网络是否可以适当加强互联互通,并且更好地做好综合交通接驳疏散体系,在有限的资源下进一步提高运能效率和效益。 [] 互联互通加速 大湾区进入地铁建设大年2018-06-19 02:23:14来源: 时代周报在这种不均衡情况下,各地地铁网络和城际网络是否可以适当加强互联互通,并且更好地做好综合交通接驳疏散体系,在有限的资源下进一步提高运能效率和效益。时代周报记者 谢洋 发自广州粤港澳大湾区实现一小时生活圈的目标正在渐行渐近。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穗莞深城际轨道这些连接大湾区的重要交通设施预计都会在2018年开通,将大大缩短通勤时间。除此之外,多条城市地铁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据时代周报记者粗略统计,珠三角各城今年动工的地铁就达13条,还有多条线路在规划建设中。“粤港澳大湾区对标国际先进湾区,以建世界一流湾区为目标。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关键,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网络是其中重要的角色。”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地铁集团总工程师陈湘生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即将出台之际,大湾区的地铁网络建设也步入一个大年。陈湘生认为:“地铁网络目前在各个城市发展还不均衡,跟各地经济发展和人口出行需求的不平衡相关。在这种不均衡情况下,各地地铁网络和城际网络是否可以适当加强互联互通,并且更好地做好综合交通接驳疏散体系,在有限的资源下进一步提高运能效率和效益。”地铁网络与城际轨道无缝衔接在广东“十三五”规划中,至2020年需建设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共计21个。广州列入2017年建设计划的城际轨道项目主要由穗莞深城际轨道、广佛环线与广清城际轨道组成。进入2018年,围绕三条城际轨道铺展开的地铁网络也在逐步完善。2018年广州地铁开工获批的线路包括:7号线二期、14号线二期、10号线、3号线东延段、5号线东延段、12号线等。广州地铁负责人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今年年底广州地铁将开通14号线、21号线和广佛线燕岗至沥滘段三条新线,同时推进上述六条新线的建设。截至目前,14号线一期土建工程累计完成91%,全线13座车站主体结构已全部封顶,12个区间已全部贯通。21号线土建工程累计完成84%,水西和象岭停车场已基本完工,全线21座车站中,镇龙站与知识城支线同步开通,17座已封顶,其余进行土建施工。广佛线燕岗–沥滘段的土建工程已完成超过80%。暨南大学教授、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胡刚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目前大湾区的城市轨道格局是以广佛环线为核心,放射八条轨道线。”根据最新消息,广佛环线佛山西站至广州南站段已开始施工,预计明年建成通车。同时,广佛之间的地铁线路正在加速对接。早在2016年,广州和佛山共同发布的《广佛两市轨道交通衔接规划》便预计未来佛山共计10条地铁线与广州地铁线网中的13条地铁线实现无缝对接。《佛山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7–2022年)》显示,佛山市远景共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线路14条,总里程562公里,包括市域骨干线6条、市区加密线4条,外围补充线4条。目前佛山在建地铁有2号线一期、3号线工程,而广州7号线正西延至顺德。据媒体报道,穗莞深城轨中深圳段的土建工程将于今年年底完工,2019年6月份可正式通车,届时穗莞深城轨的北延线新白广城际也将开始联调联试。为了更好地对接城际轨道,深圳地铁集团相关负责人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穗莞深城际是珠江西岸科技走廊重要的连接通道,穗莞深城际开通后,近期可以在T4换乘已经应用的深圳地铁11号线。同时我们还预留了在建12号线和远期的18号线与穗莞深城轨换乘的条件,以确保穗莞深城轨开通后来深乘客能够得到及时高效的市内轨道服务,方便周边区域市民在深圳乘坐飞机。远期穗莞深城际可进一步延伸到前海枢纽,与多条城市轨道线无缝换乘,而且规划中还与港深西部快轨换乘,可以方便通达香港,使前海蛇口自贸区与大湾区的联系更加紧密。以确保未来城轨线的延伸方案能与深圳市轨网紧密衔接和有效换乘。”新广深高速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广州五号线东延段与东莞1号线的交会,加上东莞1号线与深圳6号线的对接,将出现一条连接穗莞深的重要地铁线路。广州5号线东延段起于文冲站,南至黄埔客运站,线路全长约9.76km,共设车站6座,5号线东延工程建成后将与5号线一期工程贯通运营,最高运行速度90km/h。线路将串联黄埔夏园与开发区西区两大组团,承担5号线“东进”战略功能,与东莞轨道衔接。今年年初,东莞发改局对媒体回应称,地铁1号线二期已确定率先接入广州地铁网,初步规划在麻涌镇设站2座,分别为麻涌西站和麻涌东站,与广州地铁5号线东延段在黄埔客运港采用地下敷设方式衔接。去年年底,《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轮建设规划调整(2017–2024年)及线网规划调整》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示中提到,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调整方案由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以及1号线支线、3号线支线和深圳10号线东延线(东莞段)共计8条线路构成,途经26个镇区。全线网总里程286.3km,共设置车站95座。深圳地铁集团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在已经获批的深圳城市轨网规划方案中,深圳与东莞市轨道5条线路有衔接地换乘。地铁四期线路6号线支线将对接东莞1号线,已经在动工建设,预计2022年纳入东莞1号线运营,将成为大湾区首条两个中心城市间贯通运营的地铁项目。在今年的深莞两市协调会上,深圳地铁集团提出将20号线跨境段与东莞2号线三期跨境段同步建设,同时提出10号线凤岗段纳入东莞第二期建设规划调整的提请事项。在深圳市新一轮的线网规划中,11号线、13号线、22号线远期都预留了和东莞线路衔接的条件。最长城际地铁在大湾区地铁网络中引发广泛关注的还有广州地铁18号线。5月15日,珠海市交通运输局首次提出将“深化研究广州地铁18号线延伸至珠海的可行性”。广州地铁官网显示, 18号线已于2017年年底动工,预计2020年建成,并在5月11日晚间起开始围蔽施工冼村站。“这条线路不同于其他地铁线,”胡刚向时代周报记者解释,“18号线为160km/h的八节编组(市域快线)列车,而普通地铁的最高速度一般为80km/h。这是一条从广州市区到南沙区只需30分钟的快线,并在番禺广场预留支线接入中山,未来我觉得有延展至珠海的可行性。”此前珠海交通部门向媒体表示,若研究可行,18号线将成为首条连接广州、中山、清远、珠海四座城市的城际地铁,里程将超过120公里,成为珠三角区域最长地铁线路。“但该地铁是否能顺利延伸到珠海,还有待广州、中山多地的协调。”“在实施方面应该规划先行,以广州地铁18号线为例,首先需要研究清楚广州18号线(160km/h)延伸到珠海段的功能定位,确定合适的站间距和速度目标值、覆盖的区域和服务的人群,其次需处理好和广珠城际(2012年12月31日通车,速度目标值200km/h)的关系,另外还有和道路相比是否有竞争力。”陈湘生认为,要从全寿命周期去通盘考虑线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综合效能最大化的轨道交通。在陈湘生看来,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网络规划也不只是简单的轨道互联互通。“在多个行政城市多种决策制度的现实情况下,各地政府要以大湾区的整体发展为着眼点,各项规划包括轨道交通网络规划要有统一考虑,还要对互联互通后空间的变化、产业的布局进行通盘考虑,同时对如何跨市跨区域运营、安全保障、设备维护维修等都要在网络层面进行细致的研究。”面对大湾区建设带来的新课题,陈湘生建议:“湾区内部不同功能层次轨道系统要明确区分,不能混淆,不同的轨道系统覆盖对应不同的城市中心体系,最后是做好不同轨道系统之间的接驳换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有一种新的突破现行行政体制和审批制度的管理模式,否则,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一体化就是一句空话。”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8/6/19 区域 开拓粤港澳“一程多站”旅游市场 大湾区旅游走向一体化 在2017年国庆期间,澳门共接待近69.7万人次的内地旅客,占赴澳总旅客的75.7%。今年前四个月,入境澳门的旅客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8.4%。 [] 开拓粤港澳“一程多站”旅游市场 大湾区旅游走向一体化开拓粤港澳“一程多站”旅游市场 大湾区旅游走向一体化2018-06-19 05:08:28来源: 时代周报在2017年国庆期间,澳门共接待近69.7万人次的内地旅客,占赴澳总旅客的75.7%。今年前四个月,入境澳门的旅客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8.4%。时代周报记者 程洋 谢洋 发自广州“在澳门,无论是一掷千金的土豪,还是我们这种学生党,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快乐。”刚从澳门旅游归来的华南理工大学学生李满似乎还沉浸在澳门之旅中。“澳门的历史街区保护得非常好,中西方文化在此交汇,既有西式风格的巴洛克式建筑,如玫瑰堂,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哪吒庙。”许多中国内地的游客和李满一样,对澳门充满好奇。澳门特区政府旅游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入境澳门的旅客达3260多万人次,较2016年增长了5.4%。在2017年国庆期间,澳门共接待近69.7万人次的内地旅客,占赴澳总旅客的75.7%。今年前四个月,入境澳门的旅客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8.4%。其中2018年春节黄金周,赴澳内地旅客达71万人次,占访澳旅客总人数的74.3%,足见澳门对中国内地游客的吸引力。澳门旅游局回应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称,立足于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及“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澳门正研究发展更多适合国际市场的“一程多站”旅游路线,吸引国际旅客前往大湾区旅游。澳门旅游业的繁荣仅仅是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发展的缩影。数据显示,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11城接待了总量超过4亿人次的游客,旅游收入超过1万亿元。广东省2016年旅游各项指标持续保持中国内地第一,在该年1.22亿人次内地出境游客中,多达58%选择了香港和澳门为目的地。“在粤港澳三地互联互通方面,旅游业主要面临交通、政策、管理上的一些障碍。随着大湾区的建设,会加快大湾区城市群一体化的进程,减少城市之间交流的障碍,加快人员的流动。”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张朝枝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人员流动是旅游的基本特点,会促进三地社会文化的交往,从这个角度来说,会促进大湾区旅游的发展。”“一程多站”整合湾区旅游资源“原以为去澳门是个很麻烦的事情,既要办理港澳通行证签注,还要过关,但是出行的时候简直出人意料的方便,签注去派出所的自助签注机就搞定了。”李满回想起澳门之旅,竟出奇的顺利,早上8点从广州南站出发,1个小时即到珠海,过拱北口岸,自助通过不到20分钟就已经抵达澳门境内。未来,随着大湾区内基建通达,湾区旅游将更加便利。港珠澳大桥开通在即,深中通道、广深港高铁等多项大型交通基建项目也陆续开工建设,这给大湾区的旅游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其中,港珠澳大桥通车后,将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时空距离由3个多小时缩短到30分钟。香港旅游发展局主席林建岳曾表示,粤港澳三地各具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对国际旅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香港旅游发展局一直致力于与广东、澳门合作,期待三地加强协作,开发更多富有特色的“一程多站”旅游产品,为旅客提供更丰富的选择。“香港的旅游体现在其作为购物中心,或者现代化都市的形象,而澳门的定位是国际旅游休闲中心,而广州要利用好南沙邮轮的开发和生态环境方面的优势,做好大湾区后花园的工作。”张朝枝说。而粤港澳三地旅游资源的差异性,给三地的旅游发展提供了合作的空间。早在1993年,粤港澳三地旅游部门便组建了粤港澳旅游推广机构,开始建立起长期的合作机制,不断尝试在旅游领域展开更深入的协作。“一程多站”的旅游路线就是近年来三地旅游合作的产物,以整合三地旅游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为目的,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内旅游合作的重要方式和主要内容。大湾区的旅游合作正在不断深化。2017年12月,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旅游联合会在珠海横琴举行成立大会,通过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旅游联合会章程》,秉承“合作发展、品牌共创、市场共享”的理念,旨在通过密切联系、整合资源、联合营销、形成品牌等方式,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旅游业的互动与合作,携手打造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今年4月,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旅游联合会第一次成员大会在广州召开。会上推出了粤港澳大湾区10条各具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涵盖人文历史游、世界遗产游、游学交流游、海丝探秘游等多方面。这是在2015年推出粤港澳5条“一程多站”旅游线路的基础上,再次深化三地间的旅游合作,共同开发旅游线路。“以前粤港澳三个行政区划之间的沟通协调比较少,大湾区的建设将会影响到城市之间的职能分工。”在张朝枝看来,湾区的建设会统一调配区内的资源,从而进一步明确城市间的职能分工。而旅游业的发展也是同理,养老旅游、度假旅游、特种旅游等细分领域,也会划分到大湾区间的各个城市,实现各自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和职能分工,这将有利于大湾区旅游业的发展。而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则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大湾区的旅游发展重点不在于协调,而在于通过三地的联合发展扩大影响力,取决于吸引外来游客的整体能力。“就旅游市场而言,如果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竞争就会很惨烈,供不应求时,同质化也不会有竞争。”大湾区旅游一体化澳门旅游局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为三地合作带来重大机遇,澳门将在与珠三角地区各城市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加速旅游产业融合,进行资源互补。2017年,澳门旅游局制定了《澳门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其中提及要加强与内地政府合作,加快游艇旅游的发展,扩大“游艇自由行”覆盖城市范围;透过创设区域旅游品牌,推动大湾区联线旅游产品,联合开拓内地及海外客源市场,吸引更多旅客到访澳门及邻近城市。今年1月8日,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作了《2018年全国旅游工作报告》,提及要深化旅游交流合作,大力促进大陆与港澳台旅游业繁荣发展。他表示,重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便利化建设和一体化发展,不断拓宽港澳台旅游产业合作空间,实现港澳入境市场从“求规模”向“增效益”的转变。根据《2018年全国旅游工作报告》的内容,下一步,树立“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一体化”品牌,建立旅游一体化发展协调机制,编制大湾区城市群旅游发展规划,开展“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季”系列活动,将是大湾区旅游发展的重点工作。粤港澳三地都在抢抓大湾区建设给旅游业带来的新机遇。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旅游事务署发言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大湾区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区内各城市能够做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就香港而言,特区政府会善用香港作为国际都会、交通方便安全的优势,进一步完善航运和通关方面的规划,吸引更多海外旅客经香港到区内作‘一程多站’旅游。”“今年计划于海外举行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推介会、进行策略性宣传、拍摄粤港澳旅游特辑。”澳门旅游局表示,将继续通过“粤港澳旅游推广机构”合作,加强在海内外宣传“一程多站”旅游。广东省也要求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区,制定《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专项行动计划》,同时积极推进旅游共建共治共享,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助推滨海旅游公路和环南岭旅游公路建设。时代周报记者就大湾区旅游发展的相关规划向广州市旅游局询问,对方表示仍在进一步的规划之中,暂不接受该方面的采访。但在今年4月,广州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曾透露,现行的广州白云机场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有望在今年拓展到144小时。在刘思敏看来,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确实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的发展,但是对于国内游客来说,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一体化依旧困难重重。“特别对国内游客来说,港澳通行证还是个难题。” 刘思敏认为,大湾区旅游一体化的天然障碍仍然存在,大湾区之间签注、通关等软连接还不够便捷。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8/7/3 区域 专访香港贸易发展局研究总监关家明:大湾区建设助推进一 关家明一直保持对大湾区的发展的思考,针对“一国两制”下的三地合作,如何深化改革开放,他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 专访香港贸易发展局研究总监关家明:大湾区建设助推进一2018-07-03 02:30:37来源: 时代周报关家明一直保持对大湾区的发展的思考,针对“一国两制”下的三地合作,如何深化改革开放,他给出了自己的意见。时代周报记者 程洋 发自广州《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呼之欲出,三地交流合作,动作频频。近日,在“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论坛”上,时代周报记者专访了香港贸易发展局研究总监关家明。关家明在经济和商业研究领域拥有超过30年经验,其间曾任渣打银行亚洲区总经济师逾6年,在香港金融管理局从事宏观经济及政策研究7年,在美林证券研究部任职11年至亚太区首席经济师。2013年5月,关家明加入香港贸发局,出任研究总监。他领导的部门就经济和贸易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范围涉及香港、中国内地以及大部分主要市场及新兴市场的重点行业和服务。关家明一直保持对大湾区的发展的思考,针对“一国两制”下的三地合作,如何深化改革开放,他给出了自己的意见。“一国两制”下的分工协作时代周报:粤港澳大湾区要建成世界级的湾区,国际上有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做法?关家明:东京、纽约、旧金山三大湾区都有可以借鉴的地方。比如旧金山侧重发展高科技,纽约湾区侧重金融,东京湾区侧重于高端制造业。在行业发展与定位方面,湾区城市群的整合上都有可借鉴的经验。但是粤港澳大湾区里有两套不同的制度、三套海关体系,这是独有的,是“一国两制”下特有的情况,怎么去处理?在海外的区域整合里,这是比较少遇到的问题,有一些相近经验的是欧盟。欧盟的整合过程中,由不同制度的国家成立了共同市场,对于我们有一些参考价值。时代周报:以前三地合作多以“前店后厂”“前店后仓”的形式为主,未来三地合作模式有哪些改变?关家明:大湾区里的经济发展越来越蓬勃,各个行业发展的深度比以前都提高了不少。在全球经济整合中,行业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就不能还以过去简单的“前店后厂”的概念来说。在供应链体系里,不同地区扮演不同的角色。“前店后厂”的分工,其中的金融方面需要跟国际对接的部分,可能香港会比较方便。而一些制造类的,成本收益相对比较低的工序,考虑到土地和劳工成本,就应该放到珠三角。另一个可能比较长远的分工模式,也不是“前”与“后”的问题,而是“内”与“外”,是整体功能的分工协作。港澳两地在国际联系方面相对比较擅长,因为是比较开放的经济体系,而且也是市场主导为主,适合连接国际。而珠三角地区,在总体规划上是政府主导的,与国内市场相连接方面,相对比较强,这方面的功能相对会比较占优势。时代周报:未来,在大湾区的建设中,各城市该如何找准自身的战略定位,发挥优势?关家明:港澳两地相对开放、自由,国际联系比较强,这个在一段时间里面可能还会这样,这是港澳的长处。在几大世界级湾区中,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体量最大、人口最多、面积最广,而且背靠国内的市场,发展空间非常大。关键是怎么利用好两头,怎么更好地发挥整合协调作用。大湾区建设助推改革深化时代周报:现在国内在提进一步开放、深化改革,香港国际化的水平高,对于大湾区建设,有没有助推的作用?关家明:以开放倒逼改革,这方面的工作一直都有。改革开放以来,很多改革都是倒逼出来的。关键是改革和开放之间的关系,跟以前相比有什么样的差别。改革肯定是要加深市场化。早期是在基础的市场领域,如消费市场、房屋市场、工业品和消费品的市场,国内形成了一套规则,但在比较高端的服务市场,如金融市场、土地市场、高科技人才市场,还需要进一步市场化,形成更加行之有效的体制。而在市场化领域,香港和澳门都是有经验可以借鉴的。开放领域,也是同样的情况。过去通过香港、澳门引进来和走出去。港澳在对外开放领域比较有优势,要利用好港澳对外的优势,因为港澳比较懂中国国情,了解中国体制,怎么和内地打交道。很多外企通过港澳做中介,会把公司设在港澳。如今,我们的开放范围,不单单是对欧美发达国家,也是针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有些发展中国家,港澳也不是特别懂,但是因为它一直比较开放的体制,相对来说,可以起到辅助的作用。如果能用好港澳,基于它比较开放、比较市场化的特性,对国家在改革和开放领域,都会有不小的帮助。时代周报:粤港澳三地要深化合作、协调发展,是否有必要设立三地联合的协调机构?关家明:协调是多方面的,有不同的形式。成立一个最高端的政府机构,所有的事物都管起来,这是不可行的。政府职能、行业方面的协调,需要通过不同的手段去做。比如说,基本界限、规划,这个肯定是要在政府的层面去做,但是规划好以后,具体怎么执行和建设的问题,可以交给市场去做。市场规律怎么发挥作用?国内有国内的机制,香港也有香港的一套。两套机制肯定是要互相协调、交接的。如果标准都不一样,是行不通的。即使是同一个公司去建,也要搞清楚两地各方面的标准,怎么去协调。协调是需要的,怎么去协调才是问题。在哪一个层次,通过比较硬性的、政府的手段,或者软性的、市场的手段,通过不同的手段去做协调,才是当前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时代周报:中央政府提到,要将港澳的发展纳入国家发展的大局,而大湾区规划也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您认为大湾区的建设将如何服务于国家战略?关家明:从国家层面来说,大湾区在区域经济上的发展意义,跟京津冀、长三角等其他区域的区别不大。但是,“一国两制”是大湾区一个最大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该区域的发展能不能带动全国,在深化改革和提高全面开放领域,再往前进一步。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8/7/31 区域 大湾区产学研一体化入佳境:港澳开花 内地结果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粤港澳高校本科合作项目已接近190项、广东高校及国际港澳台科技合作平台已立项建设达78个、粤港澳联合实验室首批立项建设5家。 [] 大湾区产学研一体化入佳境:港澳开花 内地结果2018-07-31 02:57:47来源: 时代周报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粤港澳高校本科合作项目已接近190项、广东高校及国际港澳台科技合作平台已立项建设达78个、粤港澳联合实验室首批立项建设5家。时代周报记者 谢洋 发自广州粤港澳三地的产学研合作迎来了新的机遇。7月9日,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景李虎透露,粤港澳三地教育行政部门已对大湾区高校建设形成了共识和建设思路,2035年大湾区将基本构建起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共同体。为了与世界级湾区形成匹配,资源共享、联合办学、人才流动、科研成果转化将成为大湾区高校合作的四大重点趋势。“广东省从2005年开始,就在全国率先推进省部产学研合作的工作,大力引进外省高校院所科技创新资源。而大湾区一体化发展,为产学研合作向更深、更广、更开放推进提供了新的机遇。”广东省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黄炳贺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作为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珠三角地区具有广阔的消费市场。但总体而言,广东省发展新兴产业背后的科研水平仍显薄弱,高端创新人才集聚度低,前沿性研究平台缺乏,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这也与港澳的科研资源形成了产业升级上的互补。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粤港澳高校本科合作项目已接近190项、广东高校及国际港澳台科技合作平台已立项建设达78个、粤港澳联合实验室首批立项建设5家。除此之外,还建有广州南沙资讯科技园、深港产学研基地、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深圳虚拟大学园区等一批合作基地。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粤港澳三地的产学研合作由来已久。自2004年“粤港高新技术合作专责小组”成立以来,通过实施“粤港澳科技创新联合资助计划”,积极支持香港成为创新及科技交流合作的前沿基地,深化了广东与港澳的区域合作,有效地促进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东莞铭基电子科技集团与香港理工大学达成的校企合作项目,于2016年底正式投入生产运营。公司根据自己在自动化方面的实际需求状况,借助香港理工大学的科研优势开展合作,就线缆加工行业,设计并制作了一款具有通用性的机械手,解决了车间生产人力紧张问题,降低了企业的生产加工成本。“产学研是一个很好的平台,高校有技术有资源,企业有市场有需求。高校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平台,为学生以后走上社会、步入企业提前打下良好的基础。企业则根据自身需求,解决了产品或设备研发的技术瓶颈问题,双方的合作是一个双赢的过程。”该项目总监张宏卓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前期港澳与广东省的科技合作大多是基于委托方式,较少开展直接的多层面、多主体、多要素之间的协同创新。但随着一批粤港澳合作平台在港深、澳珠以及广州南沙等地的落户,政府与业界也在探索设立粤港澳产学研创新联盟,推动三地开展核心技术研发、政府与业界也在探索设立粤港澳产学研创新联盟,推动三地开展核心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国际技术转让等领域深度合作。7月20日,香港特首林郑月娥探访深圳时透露,目前落马洲河套地区港深科技创新园已完成规划程序,将拿到7亿港元帮助开展前期工作,并强调争取在2021年初将园区首块土地用来建设研发中心等。广深港核心城市形成的产学研合作区域,也将对大湾区内其他城市形成辐射效应。“在大湾区以深港科技走廊为核心,连接粤港澳三地,建立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此为纽带,有助于支撑起产业升级背后的科研需求。”黄炳贺表示。三地形成产业和科研的互补香港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4所在QS大学排名中进入前50名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的城市,具有科研资源的优势。目前香港共有6所高校在粤设立了8所独立研究机构,这些机构充分利用香港高校的科研、技术和人才等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融合“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企业孵化”一体的科技创新链条,保证科技成果产业化整个链条的通畅以及产业发展对科研的反哺。今年7月,香港大学与广东药科大学在中山市成立广药大—港大创新平台,以及设立香港大学生物医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分支,共同在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生物医药研发,以及加速研发成果的技术转化和产业化。香港大学表示,创新平台将成为港大在大湾区内的一个重点项目,有利于为港大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领域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大学实施转化型研究战略拓展内地发展空间。近年来,依托大学在中医药研究方面的优势,澳门与珠海在横琴搭建了粤澳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澳门高校也与内地高校开展联合实验室的合作。日前广东省发布的《粤澳合作框架协议》中提出,要促进粤澳之间金融、旅游、文创、中医药等产业更好地对接。澳门科技大学在回复时代周报记者的函件中提到,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合作成立的 “中医药防治肿瘤转化医学研究联合实验室”于今年4月16日正式揭牌。澳科大表示,该实验室现处于起步阶段,研究需要时间,期待在取得研究成果后可将之产业化并用于防治肿瘤等疾病。黄炳贺指出,从科研成果到产业落地还是存在一些障碍,比如校企信息不对称、缺乏权威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沟通谈判不顺畅、专业人才欠缺等。“受限于港澳科研与产业结合的相对不足,在大湾区背景下,三地可以形成互补。”促进科研和资金要素自由流动作为世界级湾区,粤港澳的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的高效开展除了高校、企业及相关科技服务机构多方共同努力,还需要政府更多的引导和支持。4月26日,广东省科技厅发布了《关于发布2018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粤港联合资助计划(项目)指南的通知》,文件中提到,将对粤港共建的研发机构进行资金支持,并规定从2014年6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内在港共建的研发机构,可以享受补助,在粤的研究机构不超过10项,在港不超过5项,每项补助为150万元。同日,香港特区政府科技创新署发布公告表示,2018年粤港科技合作资助计划接受申请,今年计划分为三类,分别由香港特区政府科技及创新基金资助、内地相关单位资助的25个科技范畴和粤港或深港两地政府联合资助。这也是目前粤港合作项目的模式,由广东和香港政府共同支出专项资金对科研机构进行补助,更好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但其中可能也会存在一些问题”,黄炳贺向时代周报记者解释:“比如粤港澳合作项目经费,在资金跨境流通上还不够顺畅,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三地的产学研合作。”粤港澳三地日益密切的交流为大湾区的产学研合作奠定了基础,更深入的社会融合与制度创新则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以专项科研资金为例,广东与国内其他省份的合作则不存在上述问题,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对政府提出的新要求。“目前粤港澳合作还面临体制等深层次的问题,”黄炳贺说,“我们也呼吁三地政府加强合作,围绕大湾区建设发展尽快出台推动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政策措施,促进科研经费的跨境使用,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简化科研人员出入境手续,加快仪器设备通关便利,加大对校企合作和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等。”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8/8/7 区域 香港青年在广东:他们眼中的大湾区与未来 小市场,高房价,正成为香港年轻人创业创新的“拦路虎”,一些年轻人更试图成为会计师、医生等高薪 “专业人士”,还有更多年轻人像陈华这样,选择到深圳乃至整个广东创业。 [] 香港青年在广东:他们眼中的大湾区与未来2018-08-07 02:50:02来源: 时代周报小市场,高房价,正成为香港年轻人创业创新的“拦路虎”,一些年轻人更试图成为会计师、医生等高薪 “专业人士”,还有更多年轻人像陈华这样,选择到深圳乃至整个广东创业。时代周报特约记者 刘晋源 记者 谢洋 发自香港、广州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的陈华,作出了一个改变整个家庭的决定。原本准备经手自己家开在香港旺角的茶餐厅,将生意红红火火地做下去。但是一切都被香港飙升的房租给改变了。他带着家人到深圳南山,重起炉灶。香港差饷物业估价署发布的数据显示,香港私人零售业楼宇租金几乎连续上涨了12年,并在2015年达到顶峰。许多个体经营户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关门大吉或者另辟新处。小市场,高房价,正成为香港年轻人创业创新的“拦路虎”,一些年轻人更试图成为会计师、医生等高薪 “专业人士”,还有更多年轻人像陈华这样,选择到深圳乃至整个广东创业。一直以来,香港和广东都有着非常紧密的经济联系,“前店后厂”的模式运行了几十年。如今,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土地租金的提高,以及内地经济的转型升级,该经营模式遭遇重大挑战。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粤港澳合作进入新模式。广东依靠成本、产业基础和市场等优势,为港澳青年提供就业机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人才补贴、通关便利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优惠政策的陆续出台,也吸引了一部分港澳青年加入大湾区中。“大湾区把香港放在更大的范围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香港的作用。如果就香港论香港,香港没太多机会,尤其是年轻人。你在香港大学读建筑,在港科大读电子工程,最后留在香港从事金融吗?将香港放入大湾区中,香港青年才能得到更多附加价值的提升。”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那么,香港青年是怎样看大湾区的呢?对大湾区了解不够去年11月23日,香港广东青年总会联合明汇智库、香港树仁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等机构发布《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发展民调研究报告》,对近千名香港青年做了调研。调研数据显示,超半数香港青年未听说过粤港澳大湾区。林安目前在香港从事金融业,他本想等从美国毕业后,尝试一下广州的工作,对于尝试来广东发展,他仅仅是觉得广东的未来前景会很不错,但是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其实并不特别清楚。在清华大学进修博士课程的香港青年苏桐也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事实上,的确有一大部分香港人不了解大湾区,可能是他们所接受的媒体中并没有特意去报道关于大湾区发展的计划。”他认为香港政府应该将推广聚焦于青年人身上,发布更多关于大湾区政策的资讯。时代周报记者观察到,香港针对青年群体的新闻APP,如“香港01”“端媒体”,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新闻寥寥无几,并且大多是“陈年旧事”。香港毕业生很少有渠道了解如何进入内地工作,网络上的信息也大多是关于如何由内地进入香港工作。香港青年经常使用的社交媒体是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微博与微信的使用率都比较低,而且青年群体很少观看电视媒体,所以导致粤港澳大湾区的宣传并不那么有效。苏桐的想法也代表了一部分香港青年的想法。在香港如不刻意去寻找大湾区的资料,很难接收到相关的信息。所以,他认为香港政府调整宣传策略是当务之急。事实上,粤港两地也正不断合作举办青年交流会、实习计划来加深了解。2015年以来,广东省与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联合举办的“粤港暑期实习计划”已组织超过2000名香港青年来珠三角地市开展为期4–6周的暑期实习。通过参加该项目,香港青年增进了对内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了解,感受了广东就业创业环境,进一步增强了就业竞争力。今年广州南沙青年联合会主办的港澳青年学习“百企千人”项目预计报名的港澳学生将超过600人。在深圳前海青年创业孵化基地中,香港的创业团队达到158家,融资超过14亿元。越来越多的在港青年选择主动去了解内地,两个月的内地生活就能够让他们改善对内地的印象。就像已经在深圳创业5年的陈华所说:“内地和香港确实不大一样,生活和工作环境、朋友圈都会改变,但是这边可以探索更多的新鲜东西,压力也更小。”融入有一定困难虽然对发展前景看好,也期待在内地工作,但是香港青年们发现所面临的困难并不少。在林安找到心仪的公司,并投完履历之后,久久没有得到回应。他觉得也许是香港人到内地需要提供的证明文件太多,公司觉得很麻烦就没有考虑了。香港青年入职审批时间长,需要的证明文件多,使得公司要消耗更多的人力资源来处理。对此,陈华也有同样的烦恼,他觉得内地需要的证明文件太多了,流程繁琐,办一个餐饮店要五六张证,还要时常担心政策的变动。他说:“政策一改,直接下个通告,没有一个缓冲期,刚开始很头疼啊。”专家认为就业约束、手续繁琐是制约粤港澳地区人口流动和港澳青年在大湾区就业机会不足的原因之一。香港的产业主要集中于金融、贸易及物流、专业服务、旅游四大块,无法提供更加多元的就业机会给年轻人。然而大湾区的发展能够为年轻人带来发展的机会,同样因为本地产业的单一,年轻人向外寻求机会也成为自然的选择。当苏桐从记者处得知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引进计划时,表示这对他太有吸引力了,他说:“香港地少,人多,房价高得夸张,真的是寸土寸金,来广东这边就不用太担心房价,政府还提供了这种福利政策,对我很有吸引力。”不过,相较于人才引进计划,如何在内地享受和内地居民同等的待遇更是香港青年考虑的重点。“要是可以一样就好了,我们身份不同,买车买房都很麻烦,买房要社保证明,我们没有社保证明不能买,贷款也更要社保才能贷给我们。”陈华这样对记者说。同样苏桐也对记者无奈道:“十一假期我本想出去玩,网上订一个酒店发现很多都不接受香港身份证,让我假期差点泡汤,还有就是买高铁票要去港澳人士窗口买太麻烦了。”期待更多政策红利落地对于这些问题,政府早有回应。全国政协常委马有利在政协会议上表示,应尽快确立港澳居民在内地的法定身份证件,并纳入公民身份信息核查服务平台。同时,对港澳居民在内地就学就业、社保、医疗等问题进行综合安排。优先解决民众呼声较高的港澳居民乘坐高铁购票、进站问题等,给予港澳同胞更多的“国民待遇”。各地方也纷纷为港澳青年抛出了橄榄枝。2017年,广州市出台《广州市天河区推动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发展实施办法》,对港澳青年创新创业项目给予落户和租金补贴,并成立首期5000万元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金,优先支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项目。珠海市建设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已设立5000万元创业谷天使投资基金,共引进澳门青年创业企业134家,累计孵化221个项目。深圳前海实施“双15”税收优惠政策,对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缴纳个税超过15%的部分给予补贴,并对符合优惠目录的企业按15%缴纳企业所得税。政策红利不断着陆使得粤港澳的经济合作逐年升温,广东省人社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累计来粤工作外国人才75万人次,港澳台人才115万人次,两项合计居全国首位。最新的消息是,7月28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取消一批行政许可等事项的决定》,取消台港澳人员在大陆就业许可事项,可以说是解决就业麻烦的重磅消息。林江认为,这是将港澳台同胞按照国民待遇进行调整,港澳台居民和大陆居民享受同样待遇的第一步,相信接下来会有更多的港澳台人士来湾区进行投资合作,这也是大湾区融合的第一步。“取消后限制少了,降低手续的繁复性,我们很欢迎。”陈华表示。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8/8/21 区域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速 国民待遇成突破口 从社保、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规定了港澳台居民在内地享有的3项权利、6项基本公共服务和9项便利的政策措施。港澳办副主任黄柳权同时指出,部分措施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先试。 []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速 国民待遇成突破口2018-08-21 02:55:19来源: 时代周报从社保、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规定了港澳台居民在内地享有的3项权利、6项基本公共服务和9项便利的政策措施。港澳办副主任黄柳权同时指出,部分措施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先试。时代周报记者 谢洋 特约记者 刘晋源 发自广州仅18个月时间,粤港澳大湾区从概念提出到高规格的规划实施,其雏形已经在顶层设计和细则研究的推进中逐渐明晰。8月15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下称“领导小组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担任组长,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等人担任小组成员。“这标志着大湾区规划的某些部分正式步入到实施阶段,领导小组的成立甚至比规划正式出台更重要,”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胡刚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作为大湾区的重要一极,广东省也在加速中央政策和规划的落地。8月19日,“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在广州召开,省委书记李希表示,将严格遵循中央顶层设计,以全省之力推进大湾区建设,着力在提升市场水平、科技创新合作、扩大对外开放、增进民生福祉、推动重大合作平台建设等重点领域实现新突破。去年两会至今,粤港澳三地之间的区域合作日渐升温,但放在大湾区的框架里,从宏观视角到细则实施上,仍存在着协调统筹和制度壁垒的问题。在诸多专家学者看来,这也是大湾区规划一再延期发布的原因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在协调层面上,需要一个中央领导小组来统筹,这也是大众期待已久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申明浩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从决策机制的落实来看,领导小组的成立对区域未来的发展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湾区”加速落地在今年两会上,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向媒体透露,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并提出在产业发展、交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专项规划要加快编制。7月12日,广东印发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实施粤澳合作框架协议2018年重点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共同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一个月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并由国务院副总理韩正担任组长。“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战略地位再度拔高,一体化建设也将加快。”胡刚说。在媒体和专家的解读中,这为大湾区规划在今年内正式出台增添了砝码。在领导小组首次全体会议上,韩正表示,要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可以看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基本不变。一个湾区、两种制度、三种关税区,让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有别于国内外同等级别的合作区域。不过“此次会议实际上代表着大湾区规划在决策机制的突破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申明浩说道。申明浩认为,在国际经济形势和第四次技术革命的背景下,粤港澳三地紧密的一体化合作,既是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要求,也是内地九个城市通过港澳的国际营商规则去接轨国际,在新一轮全球化中迎来机遇的需要。“在壁垒障碍和事权分配的面前,会议上发出的信号,便是针对大湾区的远景发展和区域的统筹协调。”国民待遇:“成熟一项推一项”“要以让老百姓得实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好港澳居民证件便利化、进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到内地创业就业、大幅降低粤港澳通信漫游费用等政策措施。”韩正在领导小组会议上表示。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此次领导小组会议上细化了多项港澳居民的便利政策,但对大湾区规划中关于关税等壁垒以及产业深度融合一体化等涉及较少。“其实也是符合大湾区的设计情况,不可能通过一个规划解决宏观到细节的所有问题。”胡刚说,“推动港澳稳定发展,提供港澳居民便利,解决年轻创业者的诉求,这些事情其实是大湾区建设的初衷。”隔天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公安部副部长侍俊表示,国务院办公厅即将印发《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并于9月1日正式实施。从社保、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规定了港澳台居民在内地享有的3项权利、6项基本公共服务和9项便利的政策措施。港澳办副主任黄柳权同时指出,部分措施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先试。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在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更多港人便利优惠政策,将通过成熟一项推一项的方式来逐步实现。“大幅减低港人在粤港澳内的通信漫游费用、简化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内开立银行户口、容许如果香港电子货币包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使用等措施正在研究结果,特区政府会积极跟进,具体落实。”香港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聂德权也表示,港澳台居民内地居住证与内地身份证使用同一编码系统,不少内地身份证持有者可享有的福利。“前往前海、横琴的香港人,在税务上有特殊安排,通常通过地方政府财政补贴实现,得以让港人实际按香港税率缴税。”在申明浩和胡刚等专家看来,从人才就业和科研创新到破除行政制度的壁垒,实现各种要素自由流动,是个先后次序的问题。要解决行政壁垒、产业准入等难题,就要从国民待遇入手。“国民待遇应当是最先开放的,这也是目前大湾区正在推动的。”申明浩说,“港澳作为中国的一个核心区域,率先支持和认可国民待遇这块项目,我想这也是未来趋势,是融入全球国际贸易规则非常好的做法。”科研人才自由流动背后的一体化逻辑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以及香港特区政府的相关表态来看,目前首要推动的是两地人员、科研等的自由流动。港澳的人才、科研优势与内地的市场、产业基础的互补,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人才和科研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大湾区发展的重点。“我认为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定位。”申明浩通过研究发现,智能化产业是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而大湾区在这个方面具有一定的产业和科研基础,“一直以来,广东就有将广深及周边城市打造成类似美国128号公路高科技产业带的想法。如今在大湾区规划下,提出建设广深港澳的科技创新走廊,实际上就是将港交所的金融资源、香港高校的科技资源与珠三角城市制造业基础融合起来,从而发挥更大的价值。”目前香港传统四大支柱产业对创业生态造成了挤压,高科技产业乏善可陈,仍然存在优化产业结构的问题。但凭借其资本地位和地理区位优势,香港仍在大湾区中举足轻重。申明浩介绍,近年来,广东的FDI(外商直接投资)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从香港引进,“以大疆为例,香港在广东落户的科研企业则提供了许多成功的范本”。长期以来,内地科研资金难以落户香港的难题也得到了解决。今年5月份,全国政协副主席、前科技部部长万钢向媒体透露,从去年9月底至今年4月间,中央财政经费已分四批实现“过河”拨付到位。国家科技部副部长黄卫也曾在5月向媒体表示,长期困扰两地科技创新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已经突破。可以预见,随着未来香港与内地科研一体化的加深,形成互补,也可以方便两地学者进行联合科技攻关,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打造也是利好。“随着更多细则的出台,大湾区也将迎来发展新契机。”申明浩总结道。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8/8/21 区域 重仓布局珠三角 房企暗战大湾区 目前,大湾区11城市人口之和逼近7千万大关,其中深圳、广州和佛山增长势头迅猛。广东省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末广东常住人口11169万人,比上年增加170万人,增长1.55%。 [] 重仓布局珠三角 房企暗战大湾区2018-08-21 04:47:27来源: 时代周报目前,大湾区11城市人口之和逼近7千万大关,其中深圳、广州和佛山增长势头迅猛。广东省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末广东常住人口11169万人,比上年增加170万人,增长1.55%。时代周报记者 潘展虹 发自广州下月起,粤港澳大湾区或将迎来更多港澳台购房客。8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就港澳台居民在内地(大陆)参加社会保险、劳动就业、上学、就医等方面,规定了享受3项权利、6项基本公共服务和9项便利的政策措施,于9月1日实施。当中3项权利包括在内地依法享受劳动就业、参加社会保险、依法缴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积金。这意味着,港澳台居民凭居住证可在内地购房,并享受同等待遇。一张小小的卡片,是港澳台居民居住证制度的落地见证,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政策红利的进一步释放。而敏锐的地产开发商早已乘势而上,近两年间频频在大湾区内落子布局。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广东房地产开发企业共完成投资12075.69亿元,同比增长17.2%,开发投资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为11.0%,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大湾区东岸中轴核心地带包括深圳、东莞、广州,为城市升级及房地产开发的主战场。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过江通道连接,为大湾区西岸带来发展,使房地产进入补充增长期。”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对时代周报记者说。他认为,大湾区规划出台后,深圳、广州、东莞等城市的房地产或将按照“高位群落”的定位,在原有发展格局基础上探索符合大湾区实际的新的稳健发展模式。房企买买买粤港澳大湾区的热度,从地产开发商的抢地布局可窥一斑。他们的首选是佛山、东莞、惠州、珠海、中山。“广州、深圳仍是房企主要竞争区域,但由于土地资源稀缺性,土地成本攀升,严重影响房企在大湾区的战略布局。”中国指数研究院认为,随着广佛同城、深莞惠一体化等战略实施,核心城市市场外溢下的佛山、东莞等周边潜力城市价值开始显现,成为大湾区布局的新据点。以东莞为例。万科、碧桂园为当地的房产龙头,以土地多、项目多占据本地市场份额接近4成。克而瑞监测数据显示,从2017年至2018年4月,万科在东莞新增341万平方米。随着广深港高铁、莞惠城际等轨道交通陆续开通或是被提上日程,加上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滨海湾新区建设等政策红利推动,在莞深融城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外来品牌开发商进入东莞房地产市场。仅两年时间,融创、招商、华润、旭辉等10家外来房企进入分食“蛋糕”,万科、碧桂园在东莞所占份额有所减少。去年东莞成交的16宗商品房含住用地,仅有1宗被本地房企斩获,其余均被外来房企夺得。例如融创,2016年以322%的高溢价率高调进入,掀起东莞“抢位战”。打响头炮后迅速以高溢价率再落两子,次年又在虎门、南城等五个镇街布局项目。类似的情况还在佛山上演。与广州同城化发展的佛山成为房企眼中的“香饽饽”。在限地价、竞配建、自持、自销等高门槛之下仍挡不住房企拿地热情,仅在去年公开拿地的“新面孔”就有13家,包括金辉、华发、世茂等。如“过江龙”金辉地产,首次进入华南地区就选择佛山为起点,60天内开启“买买买”模式,战胜美的、华润等一众本土房企,一连拿下3宗顺德地块近27万平方米。全国各地房企汹涌而至,使佛山土地拍卖热度急速升温,地块争夺呈现白热化,甚至出现了佛山首例地块拍卖熔断的事件。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佛山卖地多达100宗,卖地面积约469.43万平方米,揽金925亿元,同比上涨54.6%,刷新近9年来的最高纪录。重点布局大湾区起源于中山的雅居乐抓住本地发展优势,去年密集出手拿下了中山9块土地,仅是在中山就拥有土地面积超过500万平方米,占大湾区土地储备量的16.5%。除了深耕自身的区域,雅居乐还在大湾区内扩张版图,包括与美的地产联手开发江门,与旭辉共同开发佛山顺德、高明。截至去年底,雅居乐分布在广州、中山、佛山、珠海、惠州、江门和其他大湾区相关土地储备超过1200万平方米,占其整体储备的32.5%。去年雅居乐用于新增土地储备的耗资是300多亿元,今年大湾区仍是其重点布局领域。在2017年度业绩会上,雅居乐集团主席兼总裁陈卓林宣布,今年集团投资额计划为600亿元,其中500亿元将用来继续购置土地以增加储备,冲刺更高规模。公开资料显示,本土房企如碧桂园、恒大、保利、万科等已经在大湾区做好布局并占据了核心区位,在品牌效应叠加下提前享受利好政策所带来的红利。以保利地产为例,依托先发优势早已实现湾区全覆盖,去年在土地资源稀缺的珠海以高溢价拿下斗门3宗地块,扩张其在珠海的版图。年报显示,去年保利地产在三大核心城市群销售占比近70%,其中粤港澳大湾区销售近千亿元。在今年5月保利地产的股东大会上,董事长宋广菊表示在粤西北的土地储备,在近两三年会大量地释放,期待大湾区规划的出台能带动公司在珠三角的发展。克而瑞地产研究统计,本土房企在大湾区内的土地储备基本保持在整体储备的15%-25%之间,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克而瑞监测数据显示,从2017–2018年4月,万科在大湾区新增土地储备达1316万平方米,其中广州、佛山分别新增371万平方米和261万平方米;恒大新增土地储备846万平方米,其中佛山、惠州两城以294万平方米和231万平方米占据大份额。暗战背后:红利逐步释放房企重仓布局大湾区的背后,是对大湾区的前景看好。日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首次召开全体会议。会议提到,要推动大湾区内各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与大湾区相关的利好正不断释放:国务院宣布取消台港澳居民在内地就业许可;深圳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允许资助资金跨境使用,促进科研资金便利流动;重大基建稳步推进,9月底广深港高铁通车,年内港珠澳大桥开通,年底深圳罗湖莲塘口岸开通等。戴德梁行研究数据显示,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深中通道等重大基建工程推进将加快湾区一体化进程。预计到2020年,湾区城际铁路运营里程将达到4400公里,在2016年的基础上增长37%;而高速公路运营里程将从2016年的5600公里增加到2020年的8800公里,增幅高达57%。便利的交通推动了经济活跃度。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已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湾区。政策红利、基建、经济活跃,人口大量涌入大湾区。目前,大湾区11城市人口之和逼近7000万大关,其中深圳、广州和佛山增长势头迅猛。广东省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末广东常住人口11169万人,比上年增加170万人,增长1.55%。以上因素,都对房地产有着长期并稳定增加的需求。大湾区为房企提供了多元化业务拓展机遇和空间。时代中国董事会主席、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岑钊雄在2018年半年业绩会上,表示对大湾区的布局十分看好,“大湾区是人口正流入、产业政策非常好、经济非常活跃的区域,应该没有什么政策会打乱大湾区的发展”。聚焦珠三角,深耕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其策略,截至今年6月30日,其在大湾区城市布局占91.4%,在9个城市拥有土地储备总建筑面积约1820万平方米。“大湾区经济总量非常大,整体经济具有引领全国的龙头属性,任何一种超常规的整体性管控政策都可能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引起全国经济形势的动荡。”宋丁认为,大湾区规划会对房地产在该地区的未来走向提出整合方向的政策表述,如各城市的政策协调,土地供应平衡,产业类别区域平衡,楼市稳定运行策略等。在房地产领域,即便出台一定的新政,也是从综合平衡入手,在保持整体稳健发展的基础上推出和实施新政。在短期内可能针对性的政策引导力度会加大,以矫正失误和失衡。中长期看,市场和政策会形成合力,以保持房地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8/9/4 区域 “超级显微镜”助推大湾区科创 广东大科学装置数量仅次北 8月23日,被誉为“超级显微镜”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在东莞通过验收,正式投入运行。这意味着从此发出的中子束,有了东莞印记。 [] “超级显微镜”助推大湾区科创 广东大科学装置数量仅次北2018-09-04 03:14:16来源: 时代周报8月23日,被誉为“超级显微镜”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在东莞通过验收,正式投入运行。这意味着从此发出的中子束,有了东莞印记。时代周报记者 潘展虹 发自广州8月23日,被誉为“超级显微镜”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在东莞通过验收,正式投入运行。这意味着从此发出的中子束,有了东莞印记。不仅是中国散裂中子源,近年来还有深圳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站、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强流重离子加速器等一批国家重大科学装置落户广东,广东成为仅次于北京的全国大科学装置布局最多的省份,由此带来了巨大的人才集聚、技术溢出等效应。去年,广东科技综合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区域创新能力首次超过江苏跃居全国首位。8月24日,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巡视员伍浩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着力打造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围绕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核心科技园,形成世界级科学研究中心,推动广东及全国前沿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研究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回复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中科院已和广东联合成立领导小组,共同推动国家大科学中心建设。“能对接科技创新资源,吸聚高端人才,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散裂中子源是东莞承接的极具分量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可在短时间内带来大批顶尖科研人员,嫁接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资源,为本地关联技术和产业布局和合作,为东莞及广东科技创新产生连带效应。根据《广东省推进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到2020年广东将投资约640亿元,建设中微子二期实验室(江门)、中国科学院(惠州)加速器驱动嬗变系统装置和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等项目18项。国之重器填补空白谁也不曾想过,以“世界工厂”闻名的制造中心东莞能建成一座“国之重器”。散裂中子源是物质材料微观结构的理想探针。核心技术在于中子探测器。通过散裂中子源生产的中子束打到DNA、结晶材料、聚合物等物质上,测量其散射轨迹、能量、动量变化,从而反推其结构。中子不易得到,自然界中子仅能维持15分钟。散裂中子源就如“中子工厂”,可源源不断生产中子。但装置庞大、部件繁多且复杂、造价高等原因,此前只有英国、美国、日本拥有散裂中子源,核心技术自然也被其掌握。中国散裂中子源就是为了改变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局面。项目自2011年9月动工,总投资约23亿元,建设内容包括一台直线加速器、一台快循环同步加速器、一个靶站,以及一期三台供中子散射实验用的中子谱仪。整个工期耗时六年半,直到今年3月才进入试运行阶段。而衡量其成功与否的标准就在于用户的科技成果和对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贡献。试运行期间,散裂中子源首期三台谱仪已完成10个用户单位16个研究组的21个样品实验,取得首批重要科学成果。这些实验均针对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如锂离子电池材料、稀土磁性、新型高温超导等。8月23日,国家验收委员会专家认为,散裂中子源各项指标均达到或优于批复的验收指标,显著提升中国在磁铁、电源、探测器及电子学等领域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在强流质子加速器和中子散射领域实现重大跨越。接下来,其将正式投入运行,成为全球第四个散裂中子源。“对探索前沿科学、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工程经理陈和生接受采访时介绍,其填补了国内脉冲中子源及应用领域的空白,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资源环境、新能源等诸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研究平台。大科学装置数量仅次北京散裂中子源通过验收,为广东大科学装置的成绩单添上了靓丽一笔。近年,广东大科学装置下了不少“苦功”,努力填补国内科技领域的空白。例如,2012年3月深圳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站宣布发现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模式,并精确测量到其振荡概率。韩国科学家的发现比其迟了25天。在坚持自主创新、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上,广东尝到了甜头,连同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已布局多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例如,经科技部批准建立的六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就有两个在广东,分别位于广州、深圳。广州中心围绕“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承担高性能计算、海量数据处理、信息管理服务;深圳中心配置国内首台过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系统“曙光6000”,承担大规模科学计算和工程计算任务,并提供云计算服务。还有不少在建项目,如江门中微子实验计划在2019年底建成。2016年批准立项的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和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落户惠州,即将进入设计建造阶段。中山大学牵头的“天琴计划”、深圳参与的“未来网络实验设施”等都被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如今,广东成为全国布局大科学装置最多的省份之一,数量仅次于北京。助推大湾区科创建设大科学装置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在国外已有成功例子。英国牛津郡本是生产小麦、燕麦为主的传统农业郡。在1985年散裂中子源落户之后,顶尖科研人才和国际投资随散裂中子源而来,带动计算机、生物科技等成为当地主导产业和发展驱动力,成为欧洲重要科技创新中心。日本散裂中子源则推动筑波科学城崛起,聚集40%国家级研究所和2万多名顶尖科研人才,成为日本科学中心、知识中心和人才聚集地。这也是广东布局大科学装置的用心,围绕这些装置建成科学与技术中心,发挥辐射、示范、引领及推动作用,成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去年国家科学奖励大会上,广东获得38项奖项,其中28项是科技进步奖,10项是技术发明奖。“大科学装置获得重大国际影响的科学成果,在科学与技术上缩小与国外的差距。”中国科学院院士、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表示,从学习到自主研制,可实现并驾齐驱甚至是一定程度的领先,这是大科学装置建设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技术原创不多,规模只有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重大科学成果不太多,整体而言,我国大科学装置还处于追赶阶段。”去年7月签署的《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首次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是继北京、上海后的第三个科技创新中心。一年后,国家发改委再次提到要着力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广东各地也正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东莞将以散裂中子源项目为核心规划建设约20平方公里的中子科学城,引进国家级乃至世界级重大科学装置和实验室,以及一批项目研究所及研究型大学分部,搭建和运营国家实验室群。“重点开展人工智能材料、先进制造材料、生命材料和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等相关研究,拟设立5–7个研究部和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等10个左右交叉平台。”东莞科技局向时代周报记者回复,将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相关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打造以科技产业为主的创新生态。“大科学工程的设备和材料近80%均立足国内自主研发、生产,需要攻克许多关键技术难题,将带动广东多个领域的高技术发展。”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介绍,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将以实验落地为契机,与中山大学、深圳大学等多所本地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和联合学院,引领相关学科发展。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时代周报 2018/9/11 区域 浙江大湾区落地 打造长三角一体化新增长极 每个省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战略,浙江大湾区属于长三角的一部分,在谈长三角整体一体化的过程中,局部一体化同步发展并不矛盾。” 时代周报记者 谢江珊 发自上海 [] 浙江大湾区落地 打造长三角一体化新增长极时代周报记者 谢江珊 发自上海2018-09-11 03:46:16来源: 时代周报每个省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战略,浙江大湾区属于长三角的一部分,在谈长三角整体一体化的过程中,局部一体化同步发展并不矛盾。”9月5-7日,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第二小组围绕浙江大湾区建设在宁波开展专题调研,代表们希望宁波进一步发挥区位、港口、产业等优势,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强调加强规划引领,进一步谋划杭州湾和宁波港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定位,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宁波被委以重任,源自国内第二个湾区规划的出台。时针拨回8月4日,浙江省发改委对外公开了“浙江省大湾区”的详细规划,涉及目标定位、建设原则、空间布局、主要任务和推进机制等细节内容。浙江大湾区总体规划涵盖了除浙江金华、衢州和丽水三地之外的各地市。根据规划,浙江大湾区建设的总目标是打造成为“绿色智慧和谐美丽的世界级现代化大湾区”,具体目标是建设“全国现代化建设先行区、全球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引擎”。8月5日,浙江省发改委新闻发言人称,浙江省大湾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完全有条件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打造对外开放的高地。“现在湾区经济实际上是区域发展的潮流,浙江具有发展湾区经济的区位和条件。湾区经济是浙江区域发展转型当中一个重中之重的高地,是必须抓住的全球产业科技革命的发展机会,浙江大湾区未来有希望成为浙江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新的动力和重要增长引擎。”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总经济师朱李鸣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分析道。非“环杭州湾大湾区”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浙江大湾区只是一个省级战略,也并非此前传言的“环杭州湾大湾区”。早在2017年3月5日,粤港澳大湾区明确成为国家战略之后,关于在长三角地区成立“环杭州湾大湾区”的消息便不绝于耳。2017年7月12日,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韩正等与来访的浙江省党政代表团举行两地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浙沪两地确定“环杭州湾大湾区”概念,并开始共同谋划推进建设。同年12月2日,在2017年上海都市区新型城镇化研讨会期间,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相关机构正在研究以上海都市圈为依托,打造中国第二个大湾区的规划课题。据郑新立透露,规划将以上海都市圈为基础,形成一个“Σ”形湾区,以位于长江口与钱塘江口之间的上海为龙头,通过沪(上海)、杭(杭州)、甬(宁波),苏(苏州)、锡(无锡)、常(常州)、宁(南京)两个方向的经济带形成两翼,吸引全世界的资本、人才、商业与货物在此集聚。“去年呼吁的‘环杭州湾大湾区’,是以上海为龙头,跟江苏甚至整个长江口联合起来,但一直没有正式的官方规划出台。而浙江大湾区是浙江省从自身角度出发,提出的区域性发展战略。”朱李鸣强调,假如大湾区战略,能够一体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发挥现代化新型产业和技术革命的创新作用,促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在整个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真正的引擎作用,将会非常有意义。“每个省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战略,浙江省是按照其自然地理条件,在自己的行政区划内确定了这么一个省级战略。浙江大湾区属于长三角的一部分,在谈长三角整体一体化的过程中,局部一体化同步发展并不矛盾。”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咨询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宁越敏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如《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构建上海大都市圈的发展设想,江苏在2017年提出以沿江8城市为主体构建扬子江城市群,整合江苏域内次级都市圈,整体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思路,都属于局部一体化范畴。不应与粤港澳大湾区相比较事实上,浙江省在15年前就开始谋划大湾区。早在2003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提出环杭州湾大湾区概念,囊括了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潮州和舟山六市。时隔14年,2017年6月12日,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在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的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大湾区”建设构想:指出谋划实施“大湾区”建设行动纲要,重点建设杭州湾经济区,加强全省重点湾区互联互通,推进沿海大平台深度开发,大力发展湾区经济。同年11月30日,在第四届世界浙商大会上,浙江省发改委首次亮出浙江大湾区建设路线图,指出大湾区建设由十大任务、十大平台、百个项目和万亿投资构成。今年5月28日,浙江省政府对外宣布浙江省大湾区建设战略,希望到2022年,湾区经济总量达到6万亿元以上,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47%以上;到2035年,高水平完成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目前,《浙江省大湾区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正在有序进行,预计年底前形成成熟的空间规划报浙江省政府批复。而作为国内的第二个湾区,浙江大湾区不可避免地被拿来跟粤港澳大湾区做对比。对此,朱李鸣指出,湾区的发展不一定在于其空间范围,主要在经济体量,但关键还是在现行大趋势下,通过开放,促进自主创新,使得湾区经济在全国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湾区经济本身最核心的是开放功能,不能简单地去比规模,关键要看发展质量、发挥的特殊作用。”而宁越敏则认为,不应该拿浙江大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相比较:粤港澳大湾区涉及“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四核心城市的多元格局问题,“而浙江大湾区只是长三角的一部分,长三角城市群才是国家发展战略,只有在长三角的概念里才可以谈跨省的一体化发展”。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根据规划,浙江大湾区的总体布局是“一环、一带、一通道”,即环杭州湾经济区、甬台温临港产业带和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其中,环杭州湾经济区将是大湾区建设的重点,经济区内将构筑“一港、两极、三廊、四新区”的空间格局。其中,在产业层面,针对当前浙江大湾区建设中存在的科技创新短板,重申了此前提出的将在浙江全省范围内实施“互联网+”科创高地建设行动,规划指出,要高水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强化人才集聚、建设一批创新应用示范基地、前瞻布局一批国际水准的创新载体,以及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与新模式。其重点是以数字经济引领浙江科技创新,聚焦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在人工智能、物联网、柔性电子、量子通信等领域前瞻布局,建设国家数字经济示范区,在集成电路材料、高端磁性材料、合成新材料等领域推进产学研合作,打造全球具有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制造中心。在朱李鸣看来,浙江大湾区的重点是环杭州湾经济区,实际上就是浙江沿海一带,该区域产业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科教资源等各方面发展较好,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此外,在以数字经济为重点的新兴技术产业革命当中,浙江有基础优势,有能力成为创新高地。“浙江大湾区一个重要的发展路径就是产业创新,区域性的现代化先行,成为浙江省乃至整个长三角区域的增长引擎。”此外,宁越敏提醒道,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浙江大湾区不再只是其区域内六个城市的协同发展问题,还需要上海、江苏南部多地的共同支持与融合,同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的作用。“关键问题是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杭州和宁波都是副省级单位,其中宁波还是计划单列市,整个财政和很多政策都是独立的,协调非常重要。”而据浙江省发改委透露,浙江为统筹建设大湾区将从全省层面探索建立一个统筹与管理的机制,以打破不同地域之间的行政区域划分。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Data update frequency

Annual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