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基金项目数据简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是我国规格最高的两项科学基金,面向全国,重点资助具有良好研究条件、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的研究人员。两大基金各有侧重,相互补充,构成我国在科学研究领域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于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坚持以支持基础研究为主线,聚焦基础、前沿、人才,注重创新团队和学科交叉,逐渐形成和发展了包括探索、人才、工具、融合四大系列组成的资助格局。探索系列主要包括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应急管理项目等,人才系列主要包括青年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海外及港澳优秀学者项目、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等;工具系列主要包括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相关基础数据与共享资源平台建设等;融合系列主要包括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联合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科学中心项目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设立于1991年,选题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作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规律,注重基础研究、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综合研究,积极推进理论创新,支持具有重大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和整理工作。现已形成了包括重大项目、年度项目、特别委托项目、后期资助项目、西部项目、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六个类别的立项资助体系。
两大项目自设立以来在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基金总量不断增加,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学科设置和项目设置不断拓展,项目管理制度日益完善,推出了一大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一大批功底扎实、锐意进取的学科带头人,相关项目和成果的导向性、权威性和示范性作用越来越明显。
国家基金项目中存在着大量待挖掘的信息资源,例如从立项项目主题中,可以掌握当下学术研究中的研究热点、重大问题、甚至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方向;从成果数量、获奖情况中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研究的评价体系、研究进展;还可以从作者特征出发,探讨我国研究人才、团队的建设与分布。
CnOpenData数据团队推出的国家基金项目数据包含2019年度及以前的所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除立项项目的相关信息外,还涵盖详细项目负责人的信息、单位情况、成果情况等多方面的内容,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全面的数据资源。
数据库应用指南
转载: 公共资助与科学的崛起:来自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证据
时间区间
本数据包含2019.07.15前所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1987.01-2021.12期间所有自科基金数据
字段展示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据字段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据 |
---|
序号 |
项目批准号 |
项目类别 |
学科分类 |
项目名称 |
立项时间 |
项目负责人 |
专业职务 |
工作单位 |
单位类别 |
所在省区市 |
所属系统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成果等级 |
结项时间 |
结项证书号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作者 |
获奖情况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据字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结题项目详细信息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结题项目成果产出信息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结题项目参与人信息表 |
---|---|---|---|
批准年份 | 项目ID | 项目ID | 项目ID |
省份 | 项目名称 | 名称 | 姓名 |
依托单位 | 批准号 | 类型 | 职称 |
项目批准号 | 项目类别 | 作者 | 单位 |
学科分类 | 依托单位 | ||
学科名称 | 项目负责人 | ||
项目负责人 | 资助金额(万元) | ||
资助类别 | 批准年度 | ||
资助金额(万元) | 关键字 | ||
起止时间 | 研究成果 | ||
项目名称 | 申请代码 | ||
负责人职称 | 研究期限 | ||
关键词 | 中文摘要 | ||
申请代码 | 英文摘要 | ||
对应学部 | 结题摘要 | ||
两位申请代码 | 期刊论文数量 | ||
2位对应学科 | 合作人员数量 | ||
三位申请代码 | 专著数量 | ||
三位对应学科 | 专利数量 | ||
科研奖励数量 | |||
会议论文数量 | |||
一位申请代码 | |||
对应学部 | |||
二位申请代码 | |||
二位对应学科 | |||
三位申请代码 | |||
三位对应学科 |
样本数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据
序号 | 项目批准号 | 项目类别 | 学科分类 | 项目名称 | 立项时间 | 项目负责人 | 专业职务 | 工作单位 | 单位类别 | 所在省区市 | 所属系统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成果等级 | 结项时间 | 结项证书号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作者 | 获奖情况 |
---|---|---|---|---|---|---|---|---|---|---|---|---|---|---|---|---|---|---|---|---|
42582 | 11FKG002 | 后期资助项目 | 考古学 | 新疆史前晚期社会的考古学研究——从畜牧-农耕社会到草原行国和绿洲城郭国家 | 2011/7/1 | 郭物 | 副高级 |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 中国社科院 | 中国社科院 | 新疆史前晚期社会的考古学研究 | 专著 | 2012/6/1 | 20120847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12/3/1 | 郭物 | 入选2011年《成果文库》 | ||
47886 | 10BKS020 | 一般项目 | 马列·科社 |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演进逻辑研究 | 2010/6/17 | 刘同舫 | 正高级 | 华南师范大学 理论部 | 211大学 | 广东 | 高等院校、其他学校 |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演进逻辑 | 专著 | 合格 | 2011/7/18 | 20110752 | 人民出版社 | 2011/3/1 | 刘同舫 | 省优秀成果二等奖。 |
50600 | 09BFX075 | 一般项目 | 法学 | 心证形成过程实证研究--以刑事诉讼程序为主线 | 2009/6/4 | 黄维智 | 正高级 |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检察院 | 四川 | 其他 | 心证形成过程实证研究--以刑事诉讼程序为主线 | 专著 | 优秀 | 2011/9/2 | 20110992 | 中国检察出版社 | 2011/12/1 | 黄维智 | 全国中青年刑事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四川省社科联优秀成果奖,全国检察理论研究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 |
51116 | 09BWW015 | 一般项目 | 外国文学 | 美国后现代小说与历史话语 | 2009/6/4 | 王建平 | 正高级 |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 | 985大学、211大学 | 教育部 | 高等院校、其他学校 | 美国后现代小说与历史话语 | 专著 | 合格 | 2011/2/18 | 20110108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2/1/1 | 王建平 | 辽宁省哲社科二等奖。 |
52377 | 09FZS010 | 后期资助项目 | 中国历史 | 明代佛教方志研究 | 2009/1/1 | 曹刚华 | 中级 | 中国人民大学 | 985大学、211大学 | 在京高校 | 高等院校、其他学校 | 明代佛教方志研究 | 专著 | 2010/1/1 | 20101036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1/3/1 | 曹刚华 | 入选2010年成果文库 | |
52539 | 08XJL006 | 西部项目 | 理论经济 | 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研究--以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例 | 2008/7/4 | 杨顺湘 | 副高级 |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 重庆 | 各级党校 | 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研究--以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例 | 专著 | 合格 | 2010/12/9 | 20101170 | 河南人民出版社 | 2011/4/1 | 杨顺湘 | 重庆市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重庆市理论研讨会三等奖,重庆市行管学会一等奖,重庆市政协办公厅三等奖。 | |
52782 | 08XZX012 | 西部项目 | 哲学 | 大学生人格优化系统研究 | 2008/7/4 | 庞跃辉 | 正高级 | 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 重庆 | 高等院校、其他学校 | 大学生人格优化系统研究 | 专著 | 良好 | 2010/3/9 | 20100356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0/4/1 | 庞跃辉 | 重庆市人民政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高校社科发展研究中心优秀奖,重庆市高教学会优秀论文二等然 | |
52838 | 08AJY007 | 重点项目 | 应用经济 | 基于交易成本视角的农村金融资源开发机理与风险控制研究 | 2008/6/4 | 冉光和 | 正高级 |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 | 985大学、211大学 | 重庆 | 高等院校、其他学校 | 农村金融资源开发机理与风险控制 | 研究报告 | 合格 | 2010/9/30 | 20100940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11/10/1 | 冉光和 | 省部级二等奖2项,省部级三等奖1项。 |
53061 | 08BGJ013 | 一般项目 | 国际问题研究 | 非传统安全威胁下贸易洗钱与反洗钱研究 | 2008/6/4 | 高增安 | 副高级 | 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211大学 | 四川 | 高等院校、其他学校 | 贸易洗钱与反洗钱研究 | 研究报告、论文(集) | 良好 | 2010/12/20 | 20101161 | 科学出版社 | 2011/6/1 | 高增安 | 四川省优秀博士论文奖。 |
53106 | 08BJL031 | 一般项目 | 理论经济 | 学费定价理论、方法与机制研究 | 2008/6/4 | 伍海泉 | 正高级 | 长沙理工大学 | 湖南 | 高等院校、其他学校 | 学费定价研究:理论、方法与改革 | 研究报告、论文(集) | 良好 | 2011/2/21 | 20110198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2011/5/1 | 伍海泉 | 湖南省价格学会、湖南省物价局优秀成果1等奖。 | |
53123 | 08BJL048 | 一般项目 | 理论经济 | 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生产控制模式研究 | 2008/6/4 | 沈玉良 | 正高级 |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经贸研究所 | 上海 | 高等院校、其他学校 | 中国加工贸易企业生产控制模式研究 | 研究报告 | 良好 | 2010/8/20 | 20100793 | 人民出版社 | 2011/12/1 | 沈玉良、孙楚仁、徐美娜 | 上海市哲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 |
53127 | 08BJL052 | 一般项目 | 理论经济 | 煤炭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兼论煤炭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 2008/6/4 | 景普秋 | 正高级 | 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 山西 | 高等院校、其他学校 | 基于可耗竭资源开发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 研究报告 | 2011/5/5 | 20110474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2011/9/1 | 景普秋 | 山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 ||
53152 | 08BJY019 | 一般项目 | 应用经济 | 循环经济下的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问题研究 | 2008/6/4 | 张蕊 | 正高级 | 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 | 江西 | 高等院校、其他学校 | 循环经济下的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问题研究 | 研究报告 | 良好 | 2010/10/29 | 20100996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2011/7/1 | 张蕊、黎毅、荣莉 | 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 |
53153 | 08BJY020 | 一般项目 | 应用经济 | 反倾销应诉的会计学研究 | 2008/6/4 | 孙凤英 | 正高级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 | 湖南 | 高等院校、其他学校 | 会计应诉问题研究 --基于反倾销的视角 | 专著、论文(集) | 良好 | 2011/1/25 | 20110064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2011/12/1 | 孙凤英 | 湖南省哲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 |
53602 | 08BWW011 | 一般项目 | 外国文学 | 肯尼斯·雷克思罗斯与中国文化 | 2008/6/4 | 郑燕虹 | 副高级 |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 211大学 | 湖南 | 高等院校、其他学校 | 肯尼斯·雷克思罗斯与中国文化 | 专著 | 合格 | 2011/5/3 | 20110523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2010/7/1 | 郑燕虹 | 湖南省外国语言与翻译优秀成果一等奖 |
53676 | 08BYY035 | 一般项目 | 语言学 | 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问答句衔接语模式研究 | 2008/6/4 | 孙雁雁 | 副高级 | 北京邮电大学语言学院 | 211大学 | 教育部 | 高等院校、其他学校 | 汉语口语问答句衔接语模式研究 | 专著 | 良好 | 2010/12/20 | 20101041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2011/6/1 | 孙雁雁 | 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创新论文优秀奖。 |
53692 | 08BYY051 | 一般项目 | 语言学 | 明清汉语疑问句研究 | 2008/6/4 | 傅惠钧 | 正高级 |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 浙江 | 高等院校、其他学校 | 明清汉语疑问句研究 | 专著 | 良好 | 2011/5/5 | 20110497 | 商务印书馆 | 2011/8/1 | 傅惠钧 | 浙江省哲社科优秀成果奖。 | |
53703 | 08BYY062 | 一般项目 | 语言学 | 现代北方话新的虚词系统研究 | 2008/6/4 | 李宗江 | 正高级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 军队 | 军队系统(包括地方军队院校) | 汉语新虚词 | 专著 | 良好 | 2010/6/30 | 20100608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2011/9/1 | 李宗江 | 河南省优秀硕士论文。 | |
53725 | 08BZJ005 | 一般项目 | 宗教学 | 传教士中文报刊研究 | 2008/6/4 | 赵晓兰 | 正高级 | 浙江传媒学院 | 浙江 | 高等院校、其他学校 | 传教士中文报刊史 | 专著 | 良好 | 2010/8/19 | 20100811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11/7/1 | 赵晓兰、吴潮 | 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三等奖。 | |
53802 | 08BZW010 | 一般项目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经典的生命智慧研究 | 2008/6/4 | 郭昭第 | 正高级 | 天水师范学院 | 甘肃 | 高等院校、其他学校 | 中国生命智慧三经:《易经》、《道德经》、《坛经》心证 | 专著 | 2011/4/6 | 20110448 | 人民出版社 | 2011/1/1 | 郭照第 | 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一等奖。 | ||
53850 | 08BZW058 | 一般项目 | 中国文学 | 戏剧文学与剧场的关系研究--以“郭、老、曹”与北京人艺为例 | 2008/6/4 | 陈军 | 副高级 | 扬州大学文学院 | 江苏 | 高等院校、其他学校 | 戏剧文学与剧院剧场 | 专著 | 良好 | 2010/1/21 | 20100044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11/5/1 | 陈军 | 江苏省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 |
54814 | 07XMZ030 | 西部项目 | 民族问题研究 | 教育公平与乌江流域民族教育发展研究 | 2007/7/10 | 彭寿清 | 正高级 | 长江师范学院 | 重庆 | 高等院校、其他学校 | 教育公平与乌江流域民族教育发展研究 | 专著 | 良好 | 2011/1/25 | 20110089 | 人民出版社 | 2011/9/1 | 彭寿清、于海洪 |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 |
54870 | 07XWW002 | 西部项目 | 外国文学 | 德勒兹诗学与跨语境理论意义 | 2007/7/10 | 麦永雄 | 正高级 |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 广西 | 高等院校、其他学校 | 德勒兹诗学与跨语境理论意义 | 专著 | 优秀 | 2011/7/26 | 20110758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7/1/1 | 广西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 ||
54950 | 07XZZ001 | 西部项目 | 政治学 | 中国协商民主理论和实践探析 | 2007/7/10 | 李仁彬 | 正高级 |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 | 四川 | 各级党校 | 中国协商民主理论和实践探析 | 专著 | 合格 | 2010/12/15 | 20101164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2010/6/1 | 李仁彬 | 四川省党史学界研讨会论文三等奖。 | |
55130 | 07BFX031 | 一般项目 | 法学 | 虚拟财产权研究 | 2007/6/4 | 林旭霞 | 正高级 | 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 | 福建 | 高等院校、其他学校 | 虚拟财产权研究 | 专著 | 良好 | 2010/2/11 | 20100172 | 法律出版社 | 2010/4/1 | 林旭霞 | 福建省哲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 |
55160 | 07BFX061 | 一般项目 | 法学 | 构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控辩平等 | 2007/6/4 | 冀祥德 | 正高级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 社科院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控辩平等论 | 专著 | 优秀 | 2008/6/30 | 20080344 | 法律出版社 | 2008/7/1 | 冀祥德 | 司法部优秀论文三等奖。 | |
55191 | 07BGJ009 | 一般项目 | 国际问题研究 | 国际贸易摩擦新问题及我国对策研究 | 2007/6/4 | 蔡春林 | 副高级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 | 211大学 | 教育部 | 高等院校、其他学校 | 国际贸易摩擦新问题及中国对策 | 专著 | 良好 | 2011/4/18 | 20110373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2011/7/1 | 蔡春林 | 省部级一等奖1项,优秀奖1项 |
55263 | 07BJL054 | 一般项目 | 理论经济 |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研究 | 2007/6/4 | 李闽榕 | 正高级 | 福建师范大学 | 福建 | 高等院校、其他学校 |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研究 | 研究报告 | 2010/2/10 | 20100173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07/11/1 | 李闽榕 、李建平 、黄茂兴 | 福建省哲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 ||
55270 | 07BJY004 | 一般项目 | 应用经济 |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以民营企业为例 | 2007/6/4 | 易开刚 | 副高级 | 浙江工商大学 | 浙江 | 高等院校、其他学校 | 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浙江民营企业为例 | 专著 | 合格 | 2011/3/3 | 20110245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11/4/1 | 易开刚 | 浙江省科研成果二等奖。 | |
55355 | 07BJY089 | 一般项目 | 应用经济 | 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 | 2007/6/4 | 杜伟 | 正高级 | 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 四川 | 高等院校、其他学校 | 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经济学研究 | 研究报告 | 良好 | 2009/6/10 | 20090560 | 科学出版社 | 2009/3/1 | 杜伟 | 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表
批准年份 | 省份 | 依托单位 | 项目批准号 | 学科分类 | 学科名称 | 项目负责人 | 资助类别 | 资助金额(万元) | 起止时间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职称 | 关键词 | 申请代码 | 对应学部 | 两位申请代码 | 2位对应学科 | 三位申请代码 | 三位对应学科 |
---|---|---|---|---|---|---|---|---|---|---|---|---|---|---|---|---|---|---|
2015 | 上海 | 东华大学 | 51572046 | E0207 | 无机非金属半导体与信息功能材料 | 张青红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网状集成式光电化学分解水光阳极材料的可控制备与性能研究 | 研究员 | 光电化学;析氧;水分解;光阳极;人工树叶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2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E0207 | 无机非金属半导体与信息功能材料 |
2015 | 辽宁 | 沈阳工业大学 | 51575361 | E0503 | 机械动力学 | 周勃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含原生缺陷的风力机叶片宏细观裂纹转捩机理及早期损伤定量识别研究 | 教授 | 风力机叶片;状态监测;裂纹;定量识别;疲劳损伤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5 | 机械设计与制造 | E0503 | 机械动力学 |
2015 | 江苏 | 南京师范大学 | 51572120 | E02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徐翔星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硫卤化锑材料体系的光伏特性与器件研究 | 教授 | 硫卤化锑;太阳能电池;能级调控;薄膜;铁电光伏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2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
2015 | 浙江 | 中国计量大学 | 51575503 | E0507 | 机械仿生学与生物制造 | 王斌锐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有脊椎气动肌肉四足机器人机构与滑坡面步态CPG调节机理 | 教授 | 中枢神经模式发生器;脊椎-躯干;四足机器人;爬行步态;气动肌肉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5 | 机械设计与制造 | E0507 | 机械仿生学与生物制造 |
2015 | 浙江 | 中国计量大学 | 51572250 | E0207 | 无机非金属半导体与信息功能材料 | 黄岳祥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面向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Cu基无机空穴传输材料制备及载流子传输机制研究 |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太阳能电池;转换材料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2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E0207 | 无机非金属半导体与信息功能材料 |
2015 | 陕西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51574190 | E0411 | 钢铁冶金 | 巨建涛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分布均匀化的基础研究 |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非金属夹杂物;均匀化;分布;聚合力;润湿性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4 | 矿业与冶金工程 | E0411 | 钢铁冶金 |
2015 | 陕西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51572213 | E0202 | 无机非金属基础材料 | 尹洪峰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具有密度梯度刚玉-尖晶石轻量耐火材料的制备与微结构调控 | 教授 | 耐火材料;隔热;抗侵蚀;轻量;密度梯度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2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E0202 | 无机非金属基础材料 |
2015 | 陕西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51572212 | E0202 | 无机非金属基础材料 | 肖国庆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催化燃烧合成CNTs/铝酸钙复合粉及对含碳浇注料性能的影响 | 教授 | 含碳浇注料;CNTS/铝酸钙复合粉;催化燃烧合成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2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E0202 | 无机非金属基础材料 |
2015 | 北京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51578537 | E1007 | 环境污染治理与修复 | 柏耀辉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着生生物群落对污水厂排水的水质响应与工艺反馈研究 | 研究员 | 工艺优化;生态响应;群落结构与功能;着生生物;微量污染物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10 | 环境工程 | E1007 | 环境污染治理与修复 |
2015 | 江苏 | 南京理工大学 | 51576100 | E0604 | 燃烧学 | 刘冬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宽压力范围掺混丁醇的汽油替代燃料燃烧机理及组分间相互作用机制 | 教授 | 宽压力;混合燃料;燃烧反应机理;正丁醇;汽油替代燃料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6 | 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 | E0604 | 燃烧学 |
2015 | 江苏 | 南京理工大学 | 51575282 | E0512 | 微纳机械系统 | 夏焕明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基于水弹性和气动弹性效应的微流体操控机理和方法研究 | 教授 | 气动弹性;水弹性;微流控;微流体;微流体振荡器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5 | 机械设计与制造 | E0512 | 微纳机械系统 |
2015 | 江苏 | 南京理工大学 | 51575281 | E0511 | 机械测试理论与技术 | 何博侠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基于逆问题的机器视觉跨尺度测量理论建模及其应用技术研究 | 副教授 | 视觉检测;光电检测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5 | 机械设计与制造 | E0511 | 机械测试理论与技术 |
2015 | 江苏 | 南京理工大学 | 51573079 | E0306 | 高分子材料与环境 | 钱杰书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新分离膜亲水改性材料含氟嵌段共聚物及自组装结构设计 | 教授 | 共混;分离膜;嵌段共聚物;改性;亲水性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3 | 有机高分子材料 | E0306 | 高分子材料与环境 |
2015 | 江苏 | 南京理工大学 | 51572130 | E02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王风云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配离子改性蒙脱石的性能与重金属捕集模式的研究 | 教授 | 模式;重金属离子捕集;配阳离子;改性蒙脱石;性能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2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
2015 | 江苏 | 南京理工大学 | 51572129 | E0208 | 无机非金属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 | 夏晖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薄膜锂电池正极三维纳米阵列的可控制备及储能性能研究 | 教授 | 微电池;正极;全固态锂电池;三维结构;薄膜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2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E0208 | 无机非金属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 |
2015 | 江苏 | 南京理工大学 | 51572128 | E0207 | 无机非金属半导体与信息功能材料 | 曾海波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高量子效率荧光碳点发光波长的拓展及其白光LED探索 | 教授 | 掺杂;LED;发光;碳点;表面态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2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E0207 | 无机非金属半导体与信息功能材料 |
2015 | 江苏 | 南京理工大学 | 51572127 | E0207 | 无机非金属半导体与信息功能材料 | 雷武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功能化g-C3N4基导电复合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电催化性能 | 研究员 | 合成;石墨相碳化氮;复合材料;新型碳基材料;电化学性能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2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E0207 | 无机非金属半导体与信息功能材料 |
2015 | 江苏 | 南京理工大学 | 51572126 | E0207 | 无机非金属半导体与信息功能材料 | 刘孝恒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具有可见光催化活性的硅酸盐天然纳米晶体研究 | 教授 | 硅酸盐;光催化;过渡金属元素;天然纳米晶;天然掺杂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2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E0207 | 无机非金属半导体与信息功能材料 |
2015 | 江苏 | 南京理工大学 | 51572125 | E0203 | 碳素材料与超硬材料 | 汪信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基于三维氮化碳-石墨烯载体的直接甲醇/甲酸燃料电池负极催化剂的控制合成及性能研究 | 教授 | 电化学性能;石墨烯;可控制备;功能材料;氮化碳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2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E0203 | 碳素材料与超硬材料 |
2015 | 江苏 | 南京理工大学 | 51572124 | E0203 | 碳素材料与超硬材料 | 孙东平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基于碳化细菌纤维素及其前驱体的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多功能夹层及电池隔膜的研究 | 教授 | 锂硫电池;生物质碳;碳化细菌纤维素;多硫化物扩散;多级抑制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2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E0203 | 碳素材料与超硬材料 |
2015 | 黑龙江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51575147 | E0509 | 加工制造 | 岳彩旭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基于刀具磨损与振动特性的拼接模具铣削型面精度控制研究 | 教授 | 型面精度;刀具磨损;拼接模具;硬态铣削;振动特性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5 | 机械设计与制造 | E0509 | 加工制造 |
2015 | 黑龙江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51575146 | E0509 | 加工制造 | 郑敏利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重型切削中硬质合金刀具前刀面粘焊变质层损伤机理研究 | 教授 | 重型切削;粘焊变质层;损伤机理;硬质合金刀具;前刀面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5 | 机械设计与制造 | E0509 | 加工制造 |
2015 | 黑龙江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51575145 | E0509 | 加工制造 | 张慧萍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低温微量润滑(CMQL)高速铣削300M超高强钢切削机理及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 教授 | 300M超高强度钢;低温微量润滑;刀具磨损;参数优化;表面形成特征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5 | 机械设计与制造 | E0509 | 加工制造 |
2015 | 黑龙江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51575143 | E0507 | 机械仿生学与生物制造 | 葛江华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基于泛函逼近的旋转机械性能衰退预测方法研究 | 教授 | 泛函逼近;过程神经网络;维修保障;时间序列预测;性能衰退预测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5 | 机械设计与制造 | E0507 | 机械仿生学与生物制造 |
2015 | 黑龙江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51572063 | E0205 | 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 | 庞海军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双配体调控的多酸基微孔晶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教授 | 多酸;晶体结构;配位聚合物;金属有机框架;纳米材料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2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E0205 | 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 |
2015 | 吉林 | 长春理工大学 | 51572034 | E0207 | 无机非金属半导体与信息功能材料 | 于辉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有序介孔氧化锌/氧化锡及其复合材料制备和气敏/发光特性研究 | 教授 | 气敏性质;发光性质;有序介孔ZnO;复合材料;有序介孔二氧化锡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2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E0207 | 无机非金属半导体与信息功能材料 |
2015 | 江苏 | 常州大学 | 51574047 | E0410 | 冶金物理化学与冶金原理 | 陈智栋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常温、低电压条件下电沉积类金刚石薄膜及生长机制研究 | 研究员 | 薄膜;类金刚石;电沉积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4 | 矿业与冶金工程 | E0410 | 冶金物理化学与冶金原理 |
2015 | 江苏 | 常州大学 | 51574046 | E0408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邢志祥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多孔材料及其对LNG储罐的安全防护机理研究 | 教授 | LNG储罐;安全防护;机理;多孔材料;事故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4 | 矿业与冶金工程 | E0408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2015 | 江苏 | 常州大学 | 51572037 | E0207 | 无机非金属半导体与信息功能材料 | 袁宁一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高湿环境下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电池制备原理及光照稳定性研究 | 教授 | 高湿环境;稳定性;薄膜太阳电池;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制备原理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2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E0207 | 无机非金属半导体与信息功能材料 |
2015 | 江苏 | 常州大学 | 51572036 | E0201 | 人工晶体与玻璃材料 | 陈海群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面向选择性氧化反应的石墨烯/铁酸盐晶体光催化材料的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 | 教授 | 石墨烯;铁酸盐晶体;可磁回收;选择性氧化;光催化化学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2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E0201 | 人工晶体与玻璃材料 |
2015 | 湖北 | 湖北工业大学 | 51572074 | E02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聂龙辉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甲醛室温分解分级多孔贵金属/无机纳米纤维复合催化材料的制备 | 教授 | 催化机理;环境净化材料;贵金属;催化性能;多孔无机材料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2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
2015 | 陕西 | 陕西科技大学 | 51572161 | E0210 | 无机非金属类生物材料 | 薛朝华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基于三维多孔网状结构的耐久超疏水表面构筑及性能研究 | 教授 | 碳纳米管;涂层;超疏水;多孔网状结构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2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E0210 | 无机非金属类生物材料 |
2015 | 陕西 | 陕西科技大学 | 51572160 | E02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王卓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高介电Ba(Fe0.5Nb0.5)O3-聚合物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微结构敏感性及界面调控 | 副教授 | 纳米复合;介电性能;界面特性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2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
2015 | 陕西 | 陕西科技大学 | 51572159 | E0206 | 功能陶瓷 | 杨海波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高温型无铅磁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机理研究 | 教授 | 高温应用;磁电复合材料;BiFeO3-BaTiO3固溶体;无铅化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2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E0206 | 功能陶瓷 |
2015 | 陕西 | 陕西科技大学 | 51572158 | E02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朱建锋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金属氧化物负载MXenes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与改性研究 | 教授 | 二维纳米材料;修饰改性;液相剥离;三元层状陶瓷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2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
2015 | 浙江 | 浙江工业大学 | 51576178 | E0603 | 传热传质学 | 胡艳军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基于模型化合物的污泥热解过程多环芳烃生成与控制研究 | 教授 | 污泥;多环芳烃;热解;模型化合物;生成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6 | 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 | E0603 | 传热传质学 |
2015 | 浙江 | 浙江工业大学 | 51575492 | E0509 | 加工制造 | 袁巨龙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层叠式超薄蓝宝石晶片界面反应高效抛光方法研究 | 教授 | 蓝宝石晶片;超薄;层叠式;高效抛光;界面反应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5 | 机械设计与制造 | E0509 | 加工制造 |
2015 | 浙江 | 浙江工业大学 | 51572240 | E0203 | 碳素材料与超硬材料 | 张文魁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超临界流体对碳材料微结构、界面的调控及其高效储硫机制研究 | 教授 | 锂硫电池;复合正极;超临界技术;碳材料;电化学性能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2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E0203 | 碳素材料与超硬材料 |
2015 | 北京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51576195 | E0603 | 传热传质学 | 李志刚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近饱和液体工质自激振荡强化传热机理及尺度效应研究 | 副研究员 | PIV流场测量;传热强化机理;自激振荡;尺度效应;近饱和液体工质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6 | 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 | E0603 | 传热传质学 |
2015 | 北京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51576194 | E0603 | 传热传质学 | 李勋锋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规整结构催化剂内多尺度多场耦合热质传递机理研究 | 研究员 | 规整结构催化剂;热质传递;催化燃烧;表观辐射;孔隙边界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6 | 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 | E0603 | 传热传质学 |
2015 | 北京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51576192 | E0601 | 工程热力学 | 郑兴华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导热增强相变温控复合系统效能优化研究 | 研究员 | 传蓄热特性;耦合传热;导热增强;效能评价;相变复合储能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6 | 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 | E0601 | 工程热力学 |
2015 | 辽宁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51574138 | E0402 | 油气开采 | 张永利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红外加热开采低渗透煤层煤层气机理的研究 | 教授 | 煤层气;红外加热;热辐射;低渗透煤层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4 | 矿业与冶金工程 | E0402 | 油气开采 |
2015 | 河南 | 中原工学院 | 51574296 | E0404 | 矿山开采基础理论 | 胡江春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深部工程锚固体应力渗流耦合流变时效特性的试验研究及机理分析 | 教授 | 应力渗流耦合;岩石工程;实时检测;时效特性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4 | 矿业与冶金工程 | E0404 | 矿山开采基础理论 |
2015 | 上海 | 上海大学 | 51572167 | E02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张文清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多元强弱化学键共存的复杂化合物的晶格动力学和热导率的理论研究 | 教授 | 热电材料;晶格动力学;计算凝聚态物理;热导率;多尺度材料计算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2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
2015 | 上海 | 上海大学 | 51572166 | E0209 | 无机非金属类高温超导与磁性材料 | 李文献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利用晶面控制工程调控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磁性的研究 | 教授 | 自旋态;晶面控制工程;纳米磁性;高饱和磁化强度;表面修饰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2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E0209 | 无机非金属类高温超导与磁性材料 |
2015 | 上海 | 上海大学 | 51572165 | E0209 | 无机非金属类高温超导与磁性材料 | 蔡传兵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异位法REBCO高温超导涂层导体的成相机制和磁热相图研究 | 教授 | 磁通钉扎;织构生长;异位成相;涂层导体;YBCO超导薄膜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2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E0209 | 无机非金属类高温超导与磁性材料 |
2015 | 重庆 |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 51578528 | E1006 | 固废资源转化与安全处置 | 宋立岩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中抗生素和抗性基因的分布特征与迁移转化规律 | 研究员 | 分布特征;填埋场;抗生素和抗性基因;迁移转化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10 | 环境工程 | E1006 | 固废资源转化与安全处置 |
2015 | 河南 | 河南大学 | 51572070 | E0207 | 无机非金属半导体与信息功能材料 | 杜祖亮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具有光伏增强效应的多层次有序结构材料构筑及其在铜铟镓硒薄膜太阳电池中的应用 | 教授 | 多层次有序结构;太阳能电池;铜铟镓硒;结构增强光伏;纳米压印技术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2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E0207 | 无机非金属半导体与信息功能材料 |
2015 | 贵州 | 贵州大学 | 51574093 | E0404 | 矿山开采基础理论 | 左宇军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动力扰动下断层活化诱发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研究 | 教授 | 开采扰动;矿山压力;数值模拟;动力灾害;多场耦合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4 | 矿业与冶金工程 | E0404 | 矿山开采基础理论 |
2015 | 黑龙江 | 黑龙江大学 | 51572071 | E0203 | 碳素材料与超硬材料 | 廉永福 | 面上项目 | 64 | 2016-01-01到2019-12-31 | 手性单壁碳纳米管旋光异构体的主-客体化学识别分离法 | 教授 | 碳纳米管晶体;单壁碳纳米管;化学识别;旋光异构体分离;非线性密度梯度 | E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E02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E0203 | 碳素材料与超硬材料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结题项目详细信息表
项目ID | 项目名称 | 批准号 | 项目类别 | 依托单位 | 项目负责人 | 资助金额(万元) | 批准年度 | 关键字 | 研究成果 | 申请代码 | 研究期限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结题摘要 | 期刊论文数量 合作人员数量 | 专著数量 | 专利数量 | 科研奖励数量 | 会议论文数量 | 一位申请代码 | 对应学部 | 二位申请代码 | 二位对应学科 | 三位申请代码 | 三位对应学科 |
---|---|---|---|---|---|---|---|---|---|---|---|---|---|---|---|---|---|---|---|---|---|---|---|---|---|
eb671d7f6c533f199df81edc20292a7b | 中国动物地理学的研究--以内陆脊椎动物为主 | 39330030 | 重点项目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梁爱萍 | 45 | 1993 | 分支生物地理学;中国;动物地理学 | 0;0;0;0;0 | C0402 | 1994-01-01 00:00:00.0到1996-12-31 00:00:00.0 | 本项目对中国动物若干代表类群的生物地理学进行研究,取得了主要结果有:1.提出了欧洲—中国(秦岭以北),欧洲—中国(包括华南)—北美,中国—东北亚,印度北部—中国南部、中国西南—马亚亚等特有分布区;2.根据系统发育分析,提出了这些特有分布区之间区系关系的假设,3提出了中国动物区系主要渊源于劳亚大际及印度次大陆—马来亚陆块,劳亚种类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方,区系关系与北美较近,印度—马来亚种类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南,部分类群向北扩散至东北亚,区系关系与非洲,澳洲较近;4.认为海南岛与印支那的生物地理关系较近;5.建议建立青藏高原动物地理区;6.建立了中国陆栖脊椎动物地理分布的数据库,修订了中国动物地理区划 | 0 9 | 0 | 0 | 0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2 | 动物系统与分类 | ||
16875b7ddfd27ac2bca40b5bfbe3fac3 | 中国典型地带土壤动物的研究 | 39230070 | 重点项目 | 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 尹文英 | 80 | 1992 | ** | 0;0;0;0;0 | C0402 | 1993-01-01 00:00:00.0到1996-12-31 00:00:00.0 | 按计划完成吉林长白山、北京小龙门、青海海北、云南西双版纳植物园和海南尖峰岭五个地带一周年的逐月定量调查和各地区补充调查,共获得20多万标本,经鉴定计有土壤动物8门、28纲、93目、575科、1409属和1500多种,其中有新种和新记录种。另在长白山、杭州北高峰、武汉珞珈山和海南等地完成了生态试验研究,专业重金属和农药污染对土壤动物的影响等试验分别在长沙、株洲和湘潭进行。除田间试验外,还在室内进行了毒理学、组织学等方面的研究,已发表论文40余篇,写成了《土壤动物调查研究手册》和《中国土壤动物检索国鉴》已送出版社付印。后增加的《中国土壤动物》专著将于3月底完成。并在3次国际会议上作报告。 | 0 10 | 0 | 0 | 0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2 | 动物系统与分类 | ||
fc6fe159233e58e09dfdc2db08146655 | 大熊猫繁殖生物学研究 | 39130020 | 重点项目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陈大元 | 45 | 1991 | ** | 0;0;0;0;0 | C0404 | 1992-01-01 00:00:00.0到1996-12-31 00:00:00.0 | 按计划研究了大熊猫繁殖生物学诸多方面及总结了十余年来大熊猫生殖轴系研究、卵巢、精子,受精机理以及生殖激素现测定的经验,发现大熊猫生殖能力低的原因是生殖仙分泌失调,促性腺激素分必不足;解冻的精子活力差的原因是解冻液不合适,鉴于这种情况,率先提出“双控”技术,对雌体由于发情的不规律的而采用补充外源促性腺激素,促进冻泡发育、卵子成熟和发情排卵;对雄体由于性欲不旺、配钟能力不强而采用了人工采精,冻精保存方法,改变不适用的解冻液,首次研制成功了一种最适大熊猫薪冻精颗粒解冻的培养系统(PSCM),它能使精子在体外提高活力,延长存活时间。实行了“双控”技术的六年里(1990-1995年)获双胎7次,单胎7次,这是一项重大突破性成果。 | 0 10 | 0 | 0 | 0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4 | 动物繁育与种群动态 | ||
a8b28887d4b2ab654fd720c10c1b9203 | 冬眠与低体温机理的研究 | 39230060 | 重点项目 | 北京大学 | 蔡益鹏 | 30 | 1992 | ** | 0;0;0;0;0 | C0403 | 1993-01-01 00:00:00.0到1997-12-31 00:00:00.0 | 本项目含两方面(1)从脑内NE和5HT两递质系统活动间的关系,递质与阿片肽在冬眠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和它们对下丘脑温敏N元活动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冬眠的神经机制(2)研究冬眠动物心肌组织细胞的耐低温机制,在低温下何以维持膜内外的离子平衡,而出眠后又能恢复正常机能.这些都是机体冷适应调控的基础研究对低温医学和器官冷藏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0 10 | 0 | 0 | 0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3 | 动物生理与行为 | ||
8a324f9f710faff712fa361ee874b06b | 白暨豚的物种保存和增殖的研究 | 39330020 | 重点项目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刘仁俊 | 50 | 1993 | 白暨豚;物种保存 | 0;0;0;0;0 | C0402 | 1994-01-01 00:00:00.0到1998-12-31 00:00:00.0 | 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共进行了11次371天白暨豚和江豚的生态考察,先后共出动船只138艘570余人。调查表明由于人类活动的破坏,使白暨豚和江豚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白暨豚濒临灭绝,为此我们向国内外提出了必须调整的白暨豚对策,并提出具体方案,得到国内外的好评。经过数年的努力,长江江豚已在石首天鹅洲保护区成功生长,交配和繁殖,并进行了试养白暨豚的尝试。人工饲养下白暨豚已成功饲养19年,并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有所突破。在总结20年来江豚人工饲养实践的基础上,1对江豚饷养成功。5年来共出版专著1本,发表论文27篇,有3人分别先后10余次到日、美国、香港、孟加拉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许多国家的科学家来华合作研究和交流。 | 0 10 | 0 | 0 | 0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2 | 动物系统与分类 | ||
2d63a28df5dd29ed765b48701d684f3a | 川、滇、藏交界地区陆栖脊椎动物系统演化的研究 | 39730080 | 重点项目 |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 王应祥 | 90 | 1997 | 陆栖脊椎动物;川;系统演化;滇;藏交界地区 | 0;0;0;0;0 | C0402 | 1998-01-01 00:00:00.0到2001-12-31 00:00:00.0 | 研究发现和描述了一新亚科2新属7新种12个新亚种和9种的国内新记录;对16个特有属或重要类群作了系统发育的研究;编写专箸两本,论文65篇接受和发表36篇;收集整理近两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在本地区的考察并查对了4万余号标本,整理出本地区有1380种陆栖脊椎动物(两栖类191种、爬行类192种、鸟类696种、哺乳类301种)占全国种数的53.7%;划分出9个分布型29个分布亚型,占种数67.8%的东喜马拉雅横断山区特有种是本地区的主要代表类群;阐明了属种和亚种的地理分化和替代与地理区域分化的关系;发现不同山系、经纬度的垂直分布不尽相同,中山带物种最多;不同类型物种在本地区形成三条集中分布带,可分成11个地理小区,为动物地理区划的划分奠定基础。 | 0 10 | 0 | 0 | 0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2 | 动物系统与分类 | ||
990686d2e419621e669d527aace33e7d | 调控昆虫生长发育的脑神经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 39630050 | 重点项目 |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 曹梅讯 | 80 | 1996 | 昆虫神经肽生长发育的激素调控.. | 0;0;0;0;0 | C0403 | 1997-01-01 00:00:00.0到2001-12-31 00:00:00.0 | 昆虫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神经肽激素总称脑激素。近来来发现其中一些有调节它内分泌腺体活动的功能,如促前胸腺素(PTTH)和抑前胸腺激素(PTSH)调控前胸腺分泌蜕皮激素,促咽侧体激素(AT)和抑咽侧体激素(AS)调控咽侧体生物合成保幼激素。为了解其在昆虫中的普遍性,分别检测蓖麻蚕、丽蝇、东方粘虫和七星瓢虫等昆虫的PTTH,PTSH,AT和AS的生物活性及其在调控前胸腺和咽侧体等内分泌活动中的作用。蓖麻蚕脑中,这两对神经肽的生物活性都存在,表明蓖麻蚕可作为了解这些神经肽在调控昆虫生长发育中所起的错综复杂作用的一种模式昆虫。从蓖麻蚕等脑抽提纯化PTTH,AT和AS已达纯品地步,PTSH尚需努力。 | 0 11 | 0 | 0 | 0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3 | 动物生理与行为 | ||
da0cf7c8446f14c3f60638d8dace00d9 | 台湾海峡两岸生物地理格局、过程及其与古地理的关系 | 39830050 | 重点项目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陈宜瑜 | 150 | 1998 | 生物地理格局.动植物类群.台湾海峡 | 0;0;0;0;0 | C0402 | 1999-01-01 00:00:00.0到2002-12-31 00:00:00.0 | 在综合分析两岸第四纪地质历史和生物地理资料基础上,选择闽浙山区,东喜马拉雅和台湾那中央山脉区,进行区系,群落,种和种群层次上的对比研究;对昆虫、鱼类、两栖类、植物等类群,应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海峡两岸生物分布格局、物种分化、形成的过程,及其与与第四纪古地理的关系;验证和发展历史生物地理学和进化生物学有关理论。 | Taiwan Island is located on the Southeast China Sea and was separated from Mainland China.since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It is believed that there are closed connections in biogeographical.patterns between the island and mainland. However, biogeographical patterns and processes in the.two sides of the Strait are not clear, and need to make sure. In this project, our purpose is to.explore the biogeographical patterns and processes in relation to paleogeography in the two sides.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结题报告.4.of the Taiwan Strait by studying fauna and flora of some selected regions, comparing structures.and compositions of plant communities, and analyzing population attributes of animal and plant.populations, together with literature-based review..In the population level, sibship and speciation of subspecies in Polyura eudamippus,.Hynobius, and species in genera Abies and Fagus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t studying their.feactures of anatomy and genetical diversity. Some of the results have showed that morphology.and DNA diversity of Fagus hayatae, F. hayatae var. zhejiangensis and F. bashanica are closed.each other and that genetic distance of Abies kawakamii in the Island is closed to that of five.species in Abies that are distributed in south mainland, suggesting that these taxa have strong.conections morphologically and genetically. However, there was no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in.Polyura eudamippus between Taiwan and the eastern part of mainlands, which means that the.strait could not stop the individual exchange for this species in both sides..In the regional scale, we selected Gaoligongshan area, Hunan province, Fujian province and.Taiwan province as the study area to explore effects of eastern Himalayan flora on that of its.eastern reg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loristic similarity between Fujian and Hunan was highest,.fellowed by that between Hunan and Gaoligongshan, and the lowest was between Fujian and.Gaoligongshan. This suggests that the eastern Himalayan flora might affect the floristic.composition of its eastern regions..In the plant community level, we chose Mts. Nanjamawa, Gongga, Shengnongjia, Qinling,.Wuyi and Yushan to compare the compostions of the plant communities i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A tree plot with a size of 600-1000 m2 was set up at 50-100 m interval for each mountain. A total.of 320 plot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and about 5000 samples have been collected. The data.analyses are in progress..Paleoecologically we used the paleo-distribution of Fagus to identify the connections.betwee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Some evidence has suggested the dispersal of beech species from.mainland to the island | 0 10 | 0 | 0 | 0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2 | 动物系统与分类 | |
7a7b10e6fae8d9a0a532fc223a206482 | 稻区蜘蛛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 39830040 | 重点项目 | 湖南师范大学 | 王洪全 | 85 | 1998 | 稻田生态系统.蜘蛛群落.功能 | 0;0;0;0;0 | C0404 | 1999-01-01 00:00:00.0到2002-12-31 00:00:00.0 | 系统研究不同地域稻田蜘蛛群落组成与结构的时空变化异同;探讨优势种成因及其生物学特性;定性定量研究蜘蛛在稻田生态系统物质能流转移中的功能,揭示其制约稻虫发生发展的机理,作出全国稻田蜘蛛地理区划;建立保护蜘蛛——利用天敌——合理用药的综合治理新模式。理论上丰富生态学和蜘蛛学的内涵;实践中为发展无公害农业创害虫可持续控制的先例。 | 0 10 | 0 | 0 | 0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4 | 动物繁育与种群动态 | ||
2fd4c6afe98a833e008e72aa5e796eb5 | 中国珍稀濒危雉类的生态适应机制及保护对策研究 | 39830030 | 重点项目 | 北京师范大学 | 郑光美 | 85 | 1998 | 雉类.生态适应.保护对策 | 0;0;0;0;0 | C0405 | 1999-01-01 00:00:00.0到2002-12-31 00:00:00.0 | 本项目从我国不同气候带、不同景观中选择生态适应性和繁殖力均具代表性的8种典型雉类为研究对象,从景观生态学、分子生态学及保护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其栖息地片断化效应、生态适应机制、基因多样性、种群生存力以及人工增殖与再引入等开展全面深入的研究。这将有助于搞清我国珍稀濒危雉类的致危因素,并提出有效的保护对策,通过探讨再引入重建野生种群的可行性,不仅可为珍稀濒危雉类的保护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 | 0 10 | 0 | 0 | 0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5 | 动物资源与保护 | ||
01d963491e0c5fd14557510e2839d7bf | 原生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的原位研究 | 39730070 | 重点项目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沈韫芬 | 96 | 1997 | 原生动物;生物多样性;进化(系统发育) | 0;0;0;0;0 | C0401 | 1998-01-01 00:00:00.0到2002-12-31 00:00:00.0 | 对我国珠江、长江及黑龙江等河流、东湖、白洋淀等湖泊以及稻田等人工湿地的原生动物物种多样性和微型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测出了水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a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的分布并探讨了它们与微型生物群落多样性间的关系;建立了近200种原生动物数据库,包括原生境及活体照片、Protagol及其他染色图象,部分物种还提供了电镜资料;对植鞭毛纲的小眼虫Euglena gracilis和纤毛门草履虫Paramecium 等数种原生动物的细胞骨架纤维系统的进化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野外原位的、非培养物种收集、DNA分离方法并测定了6种鞭毛虫和覆盖纤毛门3个纲的22种纤毛虫的SSrDNA序列,据此详细论述了缘毛类纤毛虫的系统发育、探讨了其他纤毛类及整个原生动物类群的系统发育;与澳大利亚科学家合作建立网站http://protist.ihb.ac.cn,并将我国2330多种原生动物入网,其中700多种已匹配文字描述,部分物种附有图象资料。 | 0 10 | 0 | 0 | 0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1 | 动物进化与发育 | ||
63b5fee06ef49f9258cd4fb4f4031789 | 寄生蜂与寄主昆虫的协同进化 | 39930030 | 重点项目 |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 符文俊 | 90 | 1999 | 寄生蜂.;寄主昆虫.;协同进化 | 0;0;0;0;0 | C0401 | 2000-01-01 00:00:00.0到2003-12-31 00:00:00.0 | 本项目以螟长距茧蜂,赤眼蜂和亚洲玉米螟寄生体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它们之间的化学通讯机制,寄主免疫反应和寄生蜂对寄主免疫的适应及生长发育的调节,寄生蜂和寄主各自发育方式和生物学特性。并选择几组不同寄生类型的体系进行对比研究。阐明它们之间协同进化的机理及对特殊寄生方式形成的影响,各自系统发育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 0 10 | 0 | 0 | 0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1 | 动物进化与发育 | ||
5b2bfe60d485a2fba7546bb636cb9286 | 现生六足动物高级阶元系统演化与分类地位的研究 | 30130040 | 重点项目 |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 尹文英 | 140 | 2001 | 系统发生.;分类地位;现生六足动物. | 0;0;0;0;0 | C0402 | 2002-01-01 00:00:00.0到2005-12-31 00:00:00.0 | 选择六足动物中原尾虫、跳虫、双尾虫、直翅类、半翅类和内生翅类的主要代表和外群:甲壳动物、多足动物和螯肢动物中的代表,按进化生物学原理,集合比较形态学、细胞学、分子系统学和生物信息学的理论与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比较研究,从而阐明六足动物的起源、进化途径、系统关系和分类地位,创建新的分类系统,改变我国昆虫分类学的滞后现状。. | 0 10 | 0 | 0 | 0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2 | 动物系统与分类 | ||
eceb6183f13c1362a89ef9cd0b54057b | 昆虫对有毒化学物质的分子适应及其机理 | 30230070 | 重点项目 | 浙江大学 | 程家安 | 170 | 2002 | 昆虫.有毒化学物质.分子适应 | 31;3;1;0;0 | C0403 | 2003-01-01 00:00:00.0到2006-12-31 00:00:00.0 | 应用生理生化、基因芯片和蛋白组学技术,从基因和蛋白水平研究昆虫对有毒化学物质适应性的生化和代谢基础、分子策略和机理。明确与各有毒物质适应性相关的基因、相关蛋白(肽/酶)及其表达机理;进而验证并明确重要基因点突变、扩增或过表达在抗耐或适应有毒物质中的作用及机理。最后,提出昆虫对各有毒物质的分子适应策略与机理,及相互关系。 | 31 10 | 1 | 0 | 0 | 3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3 | 动物生理与行为 | ||
c986df36bd23b5e05609fd6d5ca9adc4 | 重要农林入侵害虫的控制技术及其机理 | 30230060 | 重点项目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张润志 | 150 | 2002 | 外来动物生物入侵生物多样性.. | 10;1;4;1;0 | C0405 | 2003-01-01 00:00:00.0到2006-12-31 00:00:00.0 | 根据不同生态系统特点,选择典型的外来动物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开展内陆水系外来鱼类、农林生态系统中的重大入侵害虫、保护区哺乳动物定居、鼠类大范围扩散和沿海鸟类入侵等对外来动物入侵区域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根据外来动物的特点,分别侧重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不同层次,综合探讨外来动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理。 | 10 10 | 4 | 0 | 1 | 1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5 | 动物资源与保护 | ||
59bed7531a33eea4fb76dec29ac072ae | 转“全鱼”生长激素基因鲤鱼的生态安全研究 | 30130050 | 重点项目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汪亚平 | 150 | 2001 | 生态系统;生物安全性.;转基因鱼. | 15;0;0;0;0 | C0403 | 2002-01-01 00:00:00.0到2006-12-31 00:00:00.0 | 本项目研究拟结合群体遗传学和实验生态学分析方法,在分子、个体、种群和群落等多个层次上,对转“全鱼”生长激素基因鲤鱼的转植基因漂移、形态学、繁殖生物学、生长、生存力和竞争力等进行系统研究。建立转基因鱼生态安全研究实验体系,阐明转基因鲤鱼的环境释放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为转基因鲤鱼的生物安全性评价和对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 15 10 | 0 | 0 | 0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3 | 动物生理与行为 | ||
b1d8e3f7dba455588d483a0593ee5d9d | 飞蝗对低温胁迫的适应性机理研究 | 30330110 | 重点项目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康乐 | 115 | 2003 | 抗寒性;飞蝗;遗传分化..;低温适应性 | 7;0;0;0;0 | C0401 | 2004-01-01 00:00:00.0到2007-12-31 00:00:00.0 | 以我国重大害虫-飞蝗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学、生理学、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的手段,通过对过冷却能力、滞育与低温适应的关系、抗冻物质的组成变化以及与低温适应相关基因的调控和表达等方面,系统地研究飞蝗对低温的适应性机制。在生态学方面,明确水份、光周期、营养构成、冷驯化等生态因子对飞蝗低温适应能力的影响机理;从生理生化水平上,阐明小分子抗冻物质、抗冻蛋白、热激蛋白、冰核物质在飞蝗适应低温过程中的作用和机理 | 7 10 | 0 | 0 | 0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1 | 动物进化与发育 | ||
7f66df0daa9503598fc8958edc4c6bb1 | 棉铃虫蜕皮级联反应功能基因表达研究 | 30330070 | 重点项目 | 山东大学 | 赵小凡 | 105 | 2003 | 功能基因表达谱..;蜕皮级联反应;棉铃虫 | 24;3;0;0;0 | C0403 | 2004-01-01 00:00:00.0到2007-12-31 00:00:00.0 | 鳞翅目昆虫的蜕皮级联反应相对与人和脊椎动物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因此,蜕皮相关的功能基因是害虫控制之绿色化学农药、基因重组生物杀虫剂、转基因抗虫作物、害虫遗传突变等害虫控制新途径的理想靶标,但目前昆虫蜕皮级联反应中的一系列相关功能基因表达并不清楚,如蜕皮过程中脂肪体、表皮、前胸腺、中肠、血细胞等靶器官的蜕皮相关功能基因表达谱均无研究报道。本项目拟以鳞翅目棉铃虫为模式昆虫,采用抑制性消减杂交PCR、差异 | 24 10 | 0 | 0 | 0 | 3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3 | 动物生理与行为 | ||
5971950a5bf3b6442d039d9ff699624c | 中国珍稀濒危雉类遗传亲缘度及其扩散模式研究 | 30330050 | 重点项目 | 北京师范大学 | 郑光美 | 125 | 2003 | 遗传亲缘度;分布格局;珍稀濒危雉类;扩散模式 | 29;10;1;0;0 | C0405 | 2004-01-01 00:00:00.0到2007-12-31 00:00:00.0 | 本项目以我国的马鸡属、角雉属、长尾雉属和锦鸡属珍稀濒危雉类为研究对象,运用宏观生态学、分子生态学及生物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各属间及属内不同物种的基因序列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其亚种分化及地理种形成的作用机理,结合形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分析其遗传亲缘度、系统演化关系和不同物种及其亚种的空间扩散模式。探讨古地质事件和古气候变化对我国珍稀濒危雉类现分布格局的作用及人为干扰因素对其扩散模式的影响。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不但可以丰富原有群体遗传理论和生物扩散理论,对我国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和保持我国雉类研究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均有重要意义。 | 29 10 | 1 | 0 | 0 | 1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5 | 动物资源与保护 | ||
b17076566fa609babcfad7d2ebfc6fcb | 动物适应进化的遗传机制 | 30430110 | 重点项目 |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 张亚平 | 145 | 2004 | 动物;遗传机制;基因进化;选择;适应进化 | 20;0;0;0;0 | C0401 | 2005-01-01 00:00:00.0到2008-12-31 00:00:00.0 | 适应是生物进化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但目前对生物适应进化的遗传机制知之甚少;同时,新基因的起源及正选择在新基因形成中的贡献关系到分子进化理论的发展。动物对食物、温度和信息的适应是动物适应进化中的几个关键环节,本项目选择与这几个环节相关的基因及基因家族(例如苦味受体基因等)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充分利用人类和模式动物基因的信息进行起步的分析,关注通过基因重复产生的新基因及可能影响基因功能的变异位点,搜寻正选择的作用。然后选取有苗头的基因和基因家族,结合我们采集的来自不同生态环境的动物DNA材料作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对有重要价值的新基因和相应的重要变异位点进行功能性分析,探讨新基因形成和基因功能的进化对动物适应的意义,以及正选择对基因起源的贡献。为发展和完善分子进化理论作出值得一提的贡献。 | 19 10 | 0 | 0 | 0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1 | 动物进化与发育 | ||
6061e6e6752b1e822a58e56be3fcc105 | 中生代晚期昆虫化石系统分类及其在昆虫起源和早期演化上的意义 | 30430100 | 重点项目 | 首都师范大学 | 任东 | 130 | 2004 | 中生代;演化;系统分类;昆虫化石;起源 | 105;2;3;0;0 | C0402 | 2005-01-01 00:00:00.0到2008-12-31 00:00:00.0 | 对我国北方燕辽地区中生代地层中一些重要的、较为丰富的昆虫化石类群(异翅目、广翅目、脉翅目、鞘翅目、长翅目和双翅目等)进行分类学研究,查明该类昆虫的种类、生境、时空分布及演替规律,建立该区昆虫化石演化组合序列。在特征分析中充分利用化石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研究绝灭和现生昆虫科级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探讨现代昆虫区系形成的机制和历史演变过程。对一些典型昆虫类群的口器类型和食性进行形态功能分析,为当前研究昆虫的起源及早期演化、昆虫与生物、昆虫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演变历史提供可靠的地史材料和理论依据。 | 105 10 | 3 | 0 | 0 | 2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2 | 动物系统与分类 | ||
9e201e7867d75dfe4c88cf3065205d09 | 纤毛虫原生动物的细胞分化与发生模式以及重要海洋类群的分类学与系统构建 | 30430090 | 重点项目 | 中国海洋大学 | 宋微波 | 130 | 2004 | 细胞分化;细胞分化模式;纤毛虫原生动物;分类学 | 62;0;2;4;0 | C0402 | 2005-01-01 00:00:00.0到2008-12-31 00:00:00.0 | 本工作拟于四年内完成,涉及纤毛虫原生动物的细胞发生学、系统学、分子生物学、海洋未知类群的形态分类学与区系。意义与目的在于:①通过对具重要发生学意义之类群的探讨,了解纤毛虫细胞器在起源、发生与分化过程中各相关机制与模式的形成过程,从而为探讨细胞分化与反分化这一生命基本现象提供重要的发生学资料与信息;②完成迄今尚未明或未经深入研究的海洋特殊生境内(如氧化还原层、砂隙、极端的泥水界面等)各类群之α-分类学、形态学以及区系的研究,填补国内外相关空白;③开展对各代表类群的基因测序等分子生物学工作,为Genebank以及相关的分类学系统学研究提供重要参数以及基础数据; ④开展对前口类、异毛类、侧口类、钩刺类等重要类群的全面清理与修订,完成对属级以上阶元的重定义、纤毛图式等资料的修正,在分子生物学、发生学研究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纲-目-科级系统。 | 62 10 | 2 | 0 | 4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2 | 动物系统与分类 | ||
8af4706105618b261936594ebb30cf1d | 中国蝎的种群分布和毒素组学研究 | 30530140 | 重点项目 | 武汉大学 | 李文鑫 | 170 | 2005 | 蝎毒素的生物活性多样性;离;蝎毒素的结构与功能;蝎毒素基因库 | 27;0;0;0;0 | C0402 | 2006-01-01 00:00:00.0到2009-12-31 00:00:00.0 | 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取使离子通道研究迈向一个崭新时代。与此同时,离子通道最大的特异性配体家族- - 药用蝎毒素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正掀起新热潮。本项目在前期大量工作基础上,调查我国蝎种群的生态分布并重新合理定名,提出蝎种有效保护的可行性措施,建立常用于传统名贵中药、藏药、蒙药、维药等的野生型蝎毒腺细胞的蝎毒素基因库,开展中国蝎的毒素组学研究:野生型蝎毒素基因的分离;蝎毒素基因及蛋白质的统计比较及 | 27 10 | 0 | 0 | 0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2 | 动物系统与分类 | ||
2330276977bc1413c406836c8f912f3e | 我国高山鹑类的比较系统地理学研究 | 30530130 | 重点项目 | 兰州大学 | 刘迺发 | 140 | 2005 | 高山鹑类;比较系统地理学;青藏高原.. | 20;0;1;0;0 | C0402 | 2006-01-01 00:00:00.0到2009-12-31 00:00:00.0 | 我国高山鹑类有5属11种,主要分布于我国中北部山地。本项目以第三纪晚期以来发生在我国的重大生物地理事件为背景,利用线粒体DNA和核DNA两种分子遗传标记,从分子水平研究我国高山鹑类的物种形成,种及种群的系统发生,比较高山鹑类各属间和种间的系统地理结构,探讨青藏高原隆升和更新世冷暖气候周期性变化及它们所引起的环境演变对高山鹑类系统进化和分布格局的作用, 阐明高山鹑类生物地理形成历史.本项目的研究成果 | 20 9 | 1 | 0 | 0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2 | 动物系统与分类 | ||
8268ffd91214f705240a4979b9ce44dc | 鲤科鲃系鱼类分子系统发育和染色体多倍化进程研究 | 30530120 | 重点项目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何舜平 | 160 | 2005 | 基因组加倍;鲤科;进化.. | 23;0;0;0;0 | C0402 | 2006-01-01 00:00:00.0到2009-12-31 00:00:00.0 | 追溯基因加倍过程可以为基因组的进化研究提供重要证据。年轻多倍体是研究基因组进化的理想模型;因为只有在年轻的多倍化基因组中才能清楚地看到加倍后基因组再次二倍化进化过程的烙印及其与适应和种化的关系。本项目选择鲤科鲃系鱼类作为研究对象。鲃系鱼类中大量物种具有染色体多倍化现象。本项目拟在大规模系统发育分析的基础上理清鲤科鲃系鱼类的多倍化进程,在鲃系鱼类中找到年轻的多倍化种类并构建其BAC基因文库;选择一些 | 21 10 | 0 | 0 | 0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2 | 动物系统与分类 | ||
9568169766af563e8340ac2fb051b56a | 一种新发现的沫蝉科(半翅目:蝉亚目)昆虫的“雄性性信息素腺体”的形态、功能与进化研究 | 30530110 | 重点项目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梁爱萍 | 150 | 2005 | 沫蝉科;稻沫蝉;形态;生物测定..;雄性性信息素腺体 | 18;0;0;0;0 | C0403 | 2006-01-01 00:00:00.0到2009-12-31 00:00:00.0 |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认为,沫蝉科Cercopidae昆虫与其它蝉类Cicadina昆虫一样,都是利用发声产生声信号进行同种个体间的通讯联系。申请人新近发现了存在于沫蝉科昆虫中的一种疑似雄性性信息素腺体的结构,从而提出了"沫蝉科昆虫不仅利用声信号进行物理通讯,而且也利用性信息素进行化学通讯"的科学假设。本项目拟通过对沫蝉科昆虫的"雄性性信息素腺体"的形态学(重点是超微形态学)、组织学及细胞学的研究, | 18 10 | 0 | 0 | 0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3 | 动物生理与行为 | ||
c8b4d2b1c72d2df338659c897efcdd5a | 两栖动物肽类毒素分子结构与功能多样性及环境适应机制 | 30630014 | 重点项目 |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 张云 | 145 | 2006 | 分子多样性;环境适应..;两栖类;蛋白质多肽;生物毒素 | 32;1;0;1;0 | C0405 | 2007-01-01 00:00:00.0到2010-12-31 00:00:00.0 | 以两栖类动物大蹼铃蟾(Bombina maxima)为代表性物种揭示了两栖类皮肤分泌物蛋白质多肽组丰富的分子和功能多样性。目前研究的重要创新性进展包括:1)分离和鉴定了三类抗菌肽、新型缓激肽及其增强肽和拮抗肽、缓激肽基因相关肽、富含脯氨酸铃蟾肽和基因相关肽、新型血小板活化剂Bm-TFF2和新型血管收缩因子bomatoxin等。本项目的研究旨在:1)进一步充分揭示大蹼铃蟾皮肤肽类毒素组的分子多样性和 | 24 10 | 0 | 0 | 1 | 1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5 | 动物资源与保护 | ||
db82561f5e6e4628191f6c8850762a81 | 灵长类大脑演化的遗传学机制研究 | 30630013 | 重点项目 |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 宿兵 | 165 | 2006 | 认知;分子进化;人类起源..;大脑;灵长类 | 17;0;0;1;0 | C0401 | 2007-01-01 00:00:00.0到2010-12-31 00:00:00.0 | 灵长类大脑的演化和人类智慧的起源是生命科学的重大课题之一。本项目采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手段从蛋白编码基因和基因表达调控两个层次的遗传分化研究灵长类代表类群在进化过程中分子水平的适应性变异同大脑容量增加和认知能力提高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我们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对24个具有快速进化特征的脑功能相关基因进行分子进化模式和规律的刻画,研究基因的适应性变异对编码蛋白质和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及其功能性后果。通过对包括人类 | 17 8 | 0 | 0 | 0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1 | 动物进化与发育 | ||
a9d9a5d1704da260945e2bea06edabb7 | 前体精原干细胞、精原干细胞发育及调节机制 | 30630012 | 重点项目 | 上海交通大学 | 吴际 | 145 | 2006 | miRNA;精原干细胞;雷公藤..;gonocyte;DNA甲基化 | 28;0;0;2;0 | C0403 | 2007-01-01 00:00:00.0到2010-12-31 00:00:00.0 | 前体精原干细胞(gonocyte)、精原干细胞的正常发育是确保男性生殖的关键。本项目针对gonocyte、精原干细胞发育及调节机理,结合项目组研究基础和前期工作并利用蛋白质二维电泳与质谱分析、miRNAs微阵列技术、DNA甲基转移酶启动调节领域加荧光蛋白质粒系统,siRNA library及激光捕获显微分离技术等进行下列研究:1)gonocyte、精原干细胞的体外发育;2)新颖粘附分子STPB-C | 28 10 | 0 | 0 | 2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3 | 动物生理与行为 | ||
a2bf543e1348eca5f1a94e097251b902 | 动物垂体发育和促性腺激素分泌的细胞和分子机理 | 30630011 | 重点项目 | 中国农业大学 | 崔胜 | 155 | 2006 | 细胞分化;垂体;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LIM同源盒基因;雌激素.. | 8;0;0;0;0 | C0403 | 2007-01-01 00:00:00.0到2010-12-31 00:00:00.0 | 动物垂体的发育申请者及其合作者前期的研究结果证明,LIM同源盒基因Lim-3、Islet-1可能是决定和调节垂体发育的关键性细胞内因子,来自下丘脑的GnRH和性腺分泌的性激素作为垂体细胞外因子与垂体细胞内的相应受体结合,然后通过细胞内的信号通路或信号转导影响Lim-3、Islet-1等基因的表达来调控垂体发育和激素分泌。本项目研究主要以前期的研究结果为基础,通过体外实验和RNA干涉等技术研究LIM | 8 10 | 0 | 0 | 0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3 | 动物生理与行为 | ||
4a6af487649812b469ad7273d4829235 | 泛甲壳动物系统发生的研究 | 30630010 | 重点项目 | 河北大学 | 任国栋 | 142 | 2006 | 六足动物;高级阶元;甲壳动物;泛甲壳动物;亲缘关系.. | 1;0;0;0;0 | C0402 | 2007-01-01 00:00:00.0到2010-12-31 00:00:00.0 | 节肢动物高级阶元的系统发生是国际动物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泛甲壳动物"是近年来主要基于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而提出的概念,并被极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但由于所研究的基因或取材的不同也可能使所得的某些结果有所差异。我们对六足动物的分类地位和系统发生,以及节肢动物中六足动物和其他三大类群关系的亲缘关系已有初步的研究。本项目拟在此基础上,对泛甲壳动物中甲壳动物和六足动物的亲缘关系作进一步的研究。研究内容集中在 | 1 9 | 0 | 0 | 0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2 | 动物系统与分类 | ||
042f964a1b548d1324019aad9ab22589 | 三江并流区特有鱼类谱系地理分化与区域地史关系研究 | 30730017 | 重点项目 |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 杨君兴 | 170 | 2007 | 高原泛湖倾泄事件;"三江并流"区;特有鱼类种和近缘种组;青藏高原三期运动;谱系地理分化 | 29;0;0;0;0 | C0402 | 2008-01-01 00:00:00.0到2011-12-31 00:00:00.0 | "三江并流"区位于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交汇地带的东翼,是著名世界自然遗产地。受板块碰撞强烈挤压作用,地表沿断裂带皱褶形成北-南向三大河流和四大山脉。这些河流-山脉形成是否有先后?印度与东亚鱼类区系主要分界线在何处?河流山-脉隔离形成和演化与青藏高原三期运动及高原泛湖倾泄事件之间是否呈对应关系?鉴于鱼类活动深受水域控制,该区特有的跨流域广布种(灰裂腹鱼、细尾高原鳅、墨头鱼、东方墨头鱼、巨鱼丕)和异域分化种组(鮡属、异齿鰋属和间吸鳅属),其谱系地理分化格局呈现出若干种类型,暗示着其谱系地理分化深受第三纪晚期以来三期运动(青藏运动、昆黄运动、共和运动)所致的河流-山脉隔离形成和华西运动所致高原泛湖倾泄事件的影响。通过对该区特有跨流域广布种和异域分化近缘种组谱系地理分化研究和分子钟推算,可望重建该区河流隔离分化和环境演变的历史,推导鱼类谱系地理分化与青藏高原第三纪末以来重大地理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 29 10 | 0 | 0 | 0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2 | 动物系统与分类 | ||
aa3604a42f02f87002f7ccc08083227f | 几种代表性动物区域性演化模式的谱系生物地理学比较研究 | 30730016 | 重点项目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张德兴 | 160 | 2007 | 杂合体;单倍型推断;分子标记;分子生态学;细胞核DNA | 7;0;1;0;0 | C0402 | 2008-01-01 00:00:00.0到2011-12-31 00:00:00.0 | 动物的区域性演化模式对于揭示进化过程中各种生态、地理、气候、进化等因子发生作用的层次、规模和效应,对于预测未来环境变化对生物类群的影响和生物演变的潜能及趋势,进而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乃至远期的社会发展规划和布局都有重要意义。本项目拟以五种生物学特性各异、对农林生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代表性生物黑斑蛙、飞蝗、马尾松毛虫、东亚钳蝎和麻雀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多套不同的分子遗传标记(包括线粒体、微卫星、细胞核单拷贝DNA标记)进行谱系生物地理学比较研究,解析较大地理尺度上生物遗传谱系的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期望能够揭示本区域生物地理演化的一些基本模式和规律,为预测未来环境变化对生物类群的影响、评估生物演变的潜能及趋势,进而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乃至远期的社会发展规划和布局等方面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7 7 | 1 | 0 | 0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2 | 动物系统与分类 | ||
06b1a1db8be779c0adb0eee84233aa1e | 动物神经毒素起源的实验室模拟 | 30730015 | 重点项目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朱顺义 | 170 | 2007 | 有毒动物;功能表面;趋异进化;蝎毒素;抗真菌肽 | 20;0;0;0;0 | C0401 | 2008-01-01 00:00:00.0到2011-12-31 00:00:00.0 | 发展神经毒素是有毒动物生态适应的一个成功范例,但其起源和进化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以胱氨酸稳定的α-螺旋和β-折叠超家族为代表,综合序列、结构、功能和进化数据的分析,我们首次提出蝎神经毒素可能起源于祖先抗真菌防御肽的假说。本项目利用蝎钠通道毒素BmKITc和抗真菌防御肽Drosomycin为模型,以结构和功能进化为导向,探讨具有相似三维结构的无脊椎动物神经毒素和抗微生物多肽之间的进化联系。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BmKITc 的NC结构域转移到Drosomycin 的支架上进行正向模拟,同时将BmKITc 的NC域删除进行逆向模拟。利用动物毒性试验、电生理技术和抗真菌实验等手段检测进化模拟分子功能特性的转换并研究这种转换的结构基础。本项目首次运用实验生物学方法人工模拟动物毒素起源这类重要的科学问题。对动物神经毒素起源机制的认识将有助于阐明物种生态适应的分子机理以及开发"进化指导"的多肽类药物。 | 20 7 | 0 | 0 | 0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1 | 动物进化与发育 | ||
6754f03a54aac1fa494fdfb3b31211f6 | 调节棉铃虫蛹滞育的重要基因鉴定及其功能分析 | 30730014 | 重点项目 | 中山大学 | 徐卫华 | 150 | 2007 | 基因调节;滞育;棉铃虫;生长发育 | 8;0;0;0;0 | C0403 | 2008-01-01 00:00:00.0到2011-12-31 00:00:00.0 | 棉铃虫是重要的农业害虫,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机理研究可以寻找防治害虫的新药物靶点。本研究围绕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基因调节开展工作,以滞育和非滞育(即发育)两种类型的个体互为对照,鉴定调节滞育启动过程的关键基因,试图回答昆虫个体如何启动发育停滞的程序,引发个体进入滞育状态;鉴定调节棉铃虫正常发育的关键基因,试图回答昆虫个体的正常发育(相对于滞育)是如何受到基因调节的。昆虫自身的生长发育的机制阐明,可以比较系统地理解昆虫的独特机能、适应环境的独特能力和极其丰富的生存多样性,为今后持续控制害虫奠定基础。 | 8 10 | 0 | 0 | 0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3 | 动物生理与行为 | ||
7737478e3a02891e3c684868dbeee11c | 哺乳动物冬眠适应性的分子机制 | 30730013 | 重点项目 | 北京大学 | 王世强 | 180 | 2007 | 低氧;低温;冬眠;适应 | 9;0;0;0;0 | C0403 | 2008-01-01 00:00:00.0到2011-12-31 00:00:00.0 | 本实验室长期从事冬眠研究,深刻了解冬眠哺乳动物耐低温、耐缺氧、反心衰等适应性机能特征。近年来,本实验室在研究手段方面形成优势,创新并发表了几种分子动力学、分子热力学研究方法。运用这些新方法并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功能基因组学技术,我们拟在以下成熟的方面解决冬眠适应分子机制问题:一、冬眠动物细胞机能耐低温的分子热力学基础;二、冬眠动物耐缺氧、避免缺血损伤的细胞稳态机制和相关分子调控;三、冬眠动物强化心功能(反心衰)的细胞机制和相关分子调控。在以上三个方面,细胞钙信号调控是共同的核心环节。我们将在揭示三方面机制的基础上,从钙信号调控入手,探索将冬眠动物的适应性调控原理用于改善非冬眠动物细胞的低温、低氧耐受性和心衰模型的功能改善。这些研究不仅是从分子水平对动物适应环境基本机制的揭示,也将为低温麻醉、器官保存、涉及缺血/缺氧损伤的心脑血管疾病、心力衰竭等相关医学问题提供某些独到思路。 | 9 10 | 0 | 0 | 0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3 | 动物生理与行为 | ||
dbe2b682914944355a6b4e5b24f1d25a | 飞蝗感受行为信息化合物的分子机制及其利用探讨 | 30730012 | 重点项目 | 中国农业大学 | 张龙 | 145 | 2007 | 感受化学信息;飞蝗;行为;嗅觉受体蛋白;气味分子结合蛋白 | 12;0;0;0;0 | C0403 | 2008-01-01 00:00:00.0到2011-12-31 00:00:00.0 | 昆虫的很多行为都是因感受外界化学信息引起的,尽管已经在很多昆虫中发现了参与感受化学信息的分子,如气味分子结合蛋白和嗅觉受体蛋白,但是其感受化学信息的分子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东亚飞蝗是严重威胁我国农业生产的重大害虫,其所具有的一些特殊行为,如聚集和迁飞与蝗灾关系极为密切。本项目拟在申请人已有工作基础上,继续以飞蝗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生物学、电生理学、行为学、氨基酸定点突变、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等方法和技术,研究飞蝗气味分子结合蛋白的晶体结构、结合位点、结合特性、发生和发育特征;飞蝗嗅觉受体蛋白质及其功能;嗅觉受体蛋白与气味分子结合蛋白表达关系;相关神经元在编码化学信息中的功能等方面,探讨飞蝗感受化学信息后产生行为的分子机制。再根据气味分子结合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设计超特异性气味分子类似物,探讨利用超特异性气味分子类似物干扰蝗虫感受化学信息正常功能的作用,为开辟防治飞蝗的新途径奠定基础。 | 12 10 | 0 | 0 | 0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3 | 动物生理与行为 | ||
ab63961b431eaccb878952a9bdbea72b | 原始脊索动物Pax基因功能及文昌鱼实验室模式系统建立 | 30830023 | 重点项目 | 厦门大学 | 王义权 | 150 | 2008 | 转基因;RNA干扰;模式化;Pax基因功能;文昌鱼 | 15;5;0;1;0 | C0408 | 2009-01-01 00:00:00.0到2012-12-31 00:00:00.0 | 由于进化地位的重要性和躯体结构的优势,文昌鱼被公认是下一个优秀的实验室模式动物,多年来人们希望将其模式化,但实验室条件下繁殖难一直是模式化进程中的最大障碍,近年美、法、日等已加紧了这方面研究。经过多年努力,我们于20006年率先在文昌鱼人工繁殖上取得重要突破,得到实验室F2代,现已成功建立了实验室繁殖群,同时在文昌鱼Pax基因结构和表达谱研究方面也取得重要进展。本项目将在此基础上,通过转基因和RNAi等基因功能抑制手段,研究文昌鱼胚胎发育和幼体长过程中Pax基因在器官发生和重建中的作用,探讨从原始脊索动物到复杂的脊椎动物进化历程中Pax基因功能演化及生物学意义,完善目前的文昌鱼转基因技术,并通过研制适合文昌鱼实验室养殖的设备、用人工海水驯化、研究加快生长发育和人工诱导定时产卵方法、培育近交系等,建立文昌鱼实验室模式系统,推动文昌鱼的模式化,使这一新型实验室模式系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应用。 | 文昌鱼以其重要的进化地位、典型的脊索动物躯体结构和简单的基因组成等特征,被科学家们公认为发育生物学研究最好的模式动物之一。但文昌鱼的实验室繁殖难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其作为模式动物应用的最大障碍,直到2006年文昌鱼实验室繁殖获得成功,意味着培育文昌鱼模式动物的可行性。 本项目最终目标是把文昌鱼培育成符合现代生命科学研究需求的实验室模式动物。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实验室驯化、培育文昌鱼,研发人工诱导产卵方法和实验室养殖设施;针对文昌鱼受精卵的特点,建立适合文昌鱼的转基因技术;用RNAi等技术研究文昌鱼Pax基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1、用温度控制和营养调节方法,使成体文昌鱼的性腺发育周期由原来的1年缩短到65-70天(最短记录12天);从孵化到第一次产卵的生长发育周期由原来的1-2年缩短至45-60天(个体差异大)。 2、用光周期调控和热诱导技术,打破了文昌鱼自然群体产卵时间的严格同步性,使实验室繁殖群中全年保持有性腺成熟待产个体,并且把文昌鱼产卵时间调节至白天;可用人工控温的方法诱导性腺发育充分的个体产卵,能够使单一个体在独立的产卵杯中产卵(精),建立了全年文昌鱼成熟卵(精)获取技术。 3、建立了重复性好、效率高的文昌鱼卵显微注射技术,一个稍加练习的操作者,一次即可显微注射1000枚左右卵,其效率与斑马鱼中的显微注射相当。 4、用受精卵显微注射siRNA和Morpholino等方法,研究发现文昌鱼Pax1/9基因与咽鳃裂的发育相关,进一步实验证明Pax1/9通过调控Tbx1/10的表达量来控制着咽弓的发育,同时也通过调节Six1/2及Eya的表达来调控鳃裂的发育。 5、克隆了文昌鱼的热启动子、通用启动子和多种具有促进组织特异性表达的CNE等,为外源基因转入和表达研究构建了若干个更加适合在文昌鱼中应用的基因表达载体。 6、研制了文昌鱼实验室养殖专用设施,并申请专利。 以上成果是我们继2006年国内外第一个得到人工繁殖文昌鱼子二代后,再次第一个实现如此大幅缩短文昌鱼生长发育周期、使其可全年产卵(精),首次建立了较成熟的诱导单一个体产卵(精)和稳定的受精卵显微注射技术。这一系列技术突破,标志着我们已打开文昌鱼模式动物化之门,这些技术现已成为本实验室常规技术手段用于文昌鱼转基因和基因敲除等研究。 | 15 10 | 0 | 0 | 1 | 5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8 | 实验动物学 | |
ff38ff87d2bb79a386a4c39d032f6dd1 | 飞蝗两型转变的基因组学研究 | 30830022 | 重点项目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康乐 | 180 | 2008 | 飞蝗;型变;基因芯片;RNAi干扰;基因组学 | 9;0;0;0;0 | C0405 | 2009-01-01 00:00:00.0到2012-12-31 00:00:00.0 | 以我国重大农业害虫- - 飞蝗为研究对象,从整体、系统的角度,综合运用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多种技术手段(如OligoDNA基因芯片、RNAi干扰、定量PCR、甲基化等),在行为、发育和遗传三个层面上,全方位地来探索和认识飞蝗型变的分子调控机理。基于自主开发的OligoDNA基因芯片技术,大规模筛选与型变诱发和神经调控、发育与内分泌调控以及母体效应与表观遗传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在此基础上,利用定量PCR和RNAi干扰等技术,阐明候选基因的时空表达、应激表达和干扰表达。将RNAi干扰与行为学测定等技术相结合,揭示候选基因在行为学上的功能。拟回答有哪些基因和代谢途径参与了飞蝗型变过程,这些基因在型变中的具体功能是什么,以及这些基因和调控途径间的相互关系。本项目将为深刻理解和揭示飞蝗型变的机制开辟全新的道路。 | 飞蝗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农业害虫。其两型转变是蝗灾爆发的关键步骤。飞蝗型变现象涉及到多个生物学过程,分子调控机制非常复杂。本项目利用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手段,在行为、发育和遗传等多个层面上,揭示了飞蝗型变过程中行为、发育、体色、免疫、耐寒性以及表观遗传等特征的分子机制。我们揭示出嗅觉相关基因、多巴胺代谢通路和肉碱类代谢物在飞蝗行为转变中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在发育过程中两型间在感知环境信号、代谢、生物合成等相关的通路有着显著差异;组成型表达的GNBP3蛋白参与了调节飞蝗两型间真菌抵抗力的差异;热激蛋白、多巴脱羧酶、脂类代谢等分子或者通路在飞蝗两型间卵抗寒性差异中起着重要作用;而piRNA的表达量表现出飞蝗两型间的显著差异。这些研究为深入认识飞蝗型变分子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为将来蝗灾控制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分子靶点。 | 9 7 | 0 | 0 | 0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5 | 动物资源与保护 | |
2ca723d4d87b2de56b7a569709eb69ca | 牛虻与其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作为传统抗血栓中药的物质基础 | 30830021 | 重点项目 |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 赖仞 | 165 | 2008 | 相互作用;分子机制;牛虻;吸血;中药 | 19;0;0;0;0 | C0405 | 2009-01-01 00:00:00.0到2012-12-31 00:00:00.0 | 吸血节肢动物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是目前国际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该类研究同时还可以发现大量的具有药用前景的先导分子和提供节肢动物控制策略。虻科昆虫是重要的病原体媒介生物、农牧业害虫,牛虻也是重要的抗血栓传统中药,其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在世界范围内还未见报道。最近,我们通过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药理学研究手段在揭示姚虻成功吸血的分子机制以及解析其发挥抗血栓功能的物质基础方面取得了较为重要的进展(Molceular Cellular Proteomics, 2008)。我们希望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主要从血液系统、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角度来全面研究姚虻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同时解析其作为传统中药发挥抗血栓功能的物质基础。通过该项目我们期望为牛虻的生物防治提供策略;找到具有药用前景的生物先导活性分子,为牛虻中药现代化提供思路和打下基础。 | 为解读牛虻成功吸血的分子机制和识别作为抗血栓药物的物质基础,我们对牛虻唾液腺中的生物活性物质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并从牛虻唾液腺中获得了新型抗血小板集聚因子、新型免疫抑制剂多肽、凝血酶抑制剂、抗凝血的丝氨基酸蛋白酶、纤维蛋白原水解酶、三个家族的抗菌肽、透明质酸酶、血管舒张因子、抗氧化的金属硫蛋白等九大类生物活性物质,为生物防治牛虻提供了大量的作用靶标,为设计安全有效的防治牛虻用药物和疫苗提供了基础。这些活性物质主要作用于宿主的心血管系统(凝血系统)和免疫系统,发挥抗血液凝固、抗血栓和抗免疫排斥反应等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该研究揭示了牛虻(牛虻的中药材名)作为重要传统抗血栓中药的分子机制,并发现了多种作用于血液系统和免疫系统、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先导结构分子,从而成功揭示了牛虻从其宿主获得血液的分子药理机制,以及解释了与其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Mol Cell Proteomics. 2008,7: 582-90; Mol Cell Proteomics. 2009,8:2071-9; Thromb Haemost. 2011, 105:1032-45; J Biol Chem. 2012, 287:10967-76; J Biol Chem. 2010, 285:16606-13; Toxicon. 2010, 55:45-51. Dev Comp Immunol. 2008, 32:1242-7.)。此外,也从牛虻中识别了5种过敏原,这为这类中药药材中过敏原的识别和去除打下了重要基础Allergy. 2011,66:1420-7;Allergy. 2011,66:101-9; PLoS One. 2012;7:e31920。受本项目资助发表了SCI论文21篇(其中11篇SCI影响因子大于5),申请了发明专利8项(包括1项国际专利、其中已获授权5项),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共12人,举办学术会议1次。 | 8 9 | 0 | 0 | 0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5 | 动物资源与保护 | |
a297ff94c3226edc644791e830f2f6e3 | 大熊猫的扩散模式及其进化机制 | 30830020 | 重点项目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魏辅文 | 180 | 2008 | 大熊猫;婚配制度;进化机制;扩散模式;近交避免 | 17;0;0;0;0 | C0405 | 2009-01-01 00:00:00.0到2012-12-31 00:00:00.0 | 扩散是动物最重要的行为之一,它影响着种群的动态和遗传变异的空间分布,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和进化过程,其进化机制主要有资源竞争、局部配偶竞争和近交避免假说。我们的前期研究表明,大熊猫具有与其他兽类截然相反的扩散模式,资源和局部配偶竞争假说均不能对其进行很好的解释。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大熊猫的扩散模式是偏雌扩散,近交避免是其进化的主要机制。为了检验这一假设,本项目拟选择秦岭大熊猫研究基地- - 佛坪自然保护区,通过佩戴可脱落的GPS颈圈,跟踪观察大熊猫的扩散、繁殖和交配等行为,并收集保护区内所有大熊猫个体和繁殖场内个体的粪便样品,通过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进化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个体识别、亲缘关系分析和谱系的构建,系统研究大熊猫的扩散行为、社群结构、婚配制度、亲缘识别和性选择机制,验证大熊猫的扩散模式及进化机制假设,进一步丰富物种扩散理论,并为大熊猫栖息地廊道建设和大熊猫放归提供科学依据。 | 本项目以野生大熊猫为研究对象,通过无线电GPS颈圈,跟踪观察大熊猫的迁移扩散、繁殖交配等行为,收集大熊猫的粪便、毛发及血液等样品用于分子遗传学分析和繁殖生理监测,同时结合不同山系大熊猫种群遗传学和分子生态学研究,系统研究野生大熊猫的迁移扩散、繁殖交配和通讯行为,婚配制度和性选择等繁殖策略,验证大熊猫的扩散模式和进化机制假设并探讨大熊猫对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表明,无论是在小尺度还是在大尺度上,大熊猫都存在偏雌扩散模式,这种扩散模式可能与有限的产仔洞资源竞争密切相关;而天然的地理屏障和近期人类活动导致的栖息地破碎化是阻碍大熊猫种群间交流扩散的主要因素,使得隔离小种群面临崩溃境地。同时发现大熊猫可通过季节性的迁移从竹子这种低营养高纤维食物中获取最大的营养与能量,而肠道微生物在竹子纤维素的消化利用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对其繁殖生态学研究发现,作为独居性物种,大熊猫主要通过化学通讯行为来传递自身的繁殖信息;雌性个体为单发情,雄性在一个繁殖季节可多次参与繁殖活动;而同一对雄性和雌性个体可以连续多年进行配对交配。此外,本项目的相关研究成果已被国家林业局和四川省林业厅用于指导大熊猫放归和相岭山系大熊猫栖息地廊道建设工程。 | 17 10 | 0 | 0 | 0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5 | 动物资源与保护 | |
78897a61763cdb4710b52ef71aada267 | 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地山雀的合作繁殖系统及其时空变异 | 30830019 | 重点项目 | 武汉大学 | 卢欣 | 175 | 2008 | 青藏高原;进化;地山雀;合作繁殖 | 0;0;0;0;0 | C0403 | 2009-01-01 00:00:00.0到2012-12-31 00:00:00.0 | 鸟类合作繁殖系统的进化机制是行为和进化生态学领域的热点,许多基本的理论问题依然悬而未决。青藏高原草甸荒漠气候恶劣、植被贫乏,是地球上独特的生态地理区域。本项目以这一极端环境为背景,选择其特有优势物种地山雀(Pseudopodoces humilis)为研究模式,探讨在极端环境下,合作繁殖系统的特征和适应方式。我们将就合作繁殖强度与生态因子的关系,帮助者的广义适合度与帮助决定,合作系统的后代性比调控,亲权偏态的方式这4个方面的关键理论问题,进行预测并予以回答。研究结果将:(1)提供在极端环境条件下,鸟类合作繁殖系统时空变异方式的长期性资料。(2)阐明极端环境鸟类合作繁殖行为的进化与适应机制,以期丰富和发展鸟类合作繁殖行为的理论体系。 | 鸟类合作繁殖系统的进化机制是行为和进化生态学领域的热点,许多基本的理论问题依然悬而未决。青藏高原草甸荒漠气候恶劣、植被贫乏,是地球上独特的生态地理区域。本项目以这一极端环境为背景,选择其特有优势物种地山雀(Parus humilis)为研究模式,探讨在极端环境下,合作繁殖系统的特征和适应方式。2009-2012年期间,我们就合作繁殖强度与生态因子的关系,帮助者的广义适合度与帮助决定,合作系统的后代性比调控,亲权偏态的方式这4个方面的关键理论问题,进行预测并予以回答。我们发现,(1) 合作繁殖的强度与上一年的降水量密切相关,(2)帮助者发生的具有性别和年龄特异性,雄性1年龄个体更可更成为帮助者,(3)选择亲属作为帮助者是雄性应对失去父权风险的一种策略,(4)婚外后代更可能是雄性,(5)在恶劣条件下,地山雀的双亲照顾策略以亲鸟牺牲后代为代价来换取自己的存活为特征,(6)雌性喜欢亲属作为婚外性伙伴。这些研究结果提供了在极端环境条件下,鸟类合作繁殖系统时空变异方式的长期性资料,初步阐明了极端环境鸟类合作繁殖行为的进化与适应机制。 | 0 10 | 0 | 0 | 0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3 | 动物生理与行为 | |
d4a7227f5198cd7fb28a030f38ff2587 | 极原始的原生动物- - 贾第虫的核仁功能基因组与核仁的起源进化探讨 | 30830018 | 重点项目 |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 文建凡 | 160 | 2008 | 起源进化;核仁功能基因组;原生动物;贾第虫 | 11;4;0;0;0 | C0401 | 2009-01-01 00:00:00.0到2012-12-31 00:00:00.0 | 在我们对处在特别关键进化地位的极原始的原生动物- - 贾第虫(Giardia)的进化地位、其核仁的结构和功能基因方面的研究取得一些重要进展的基础上,并基于目前国际上已具有三种不同进化地位真核生物(酵母、拟蓝芥和人)的核仁蛋白质组(功能基因组)数据库,本项目拟采用生物信息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等方法手段,首先从贾第虫基因组中鉴定出核仁功能基因组,然后结合上述三种不同进化地位生物的核仁功能基因组数据和原核生物的相关数据进行系统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旨在一方面揭示贾第虫这一极原始真核生物的核仁功能基因组的特征及其进化生物学意义,并基于贾第虫的独有特征有可能为研发高效、特异防治贾第虫病药物寻找新的靶标提供资料;更重要的是以期在基因组的水平上对核仁这一真核细胞的重要标志性结构的起源形成机制和进化规律进行探讨,从而为认识理解高等真核生物核仁的复杂结构与功能(特别是一些有争议的新功能)提供基础和启示。 | 本项目按计划完成了如下主要内容:1)基于三种高等真核生物的核仁蛋白基因组数据库构建 “真核生物基本核仁蛋白基因组(EBNPG)”,进而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同源搜索、Domain分析和蛋白定位预测等,鉴定出了贾第虫的由216条同源核仁蛋白和39条特有核仁蛋白以及所有rRNA基因组成的贾第虫核仁基因组。蛋白的细胞内定位实验表明:贾第虫细胞内虽未形成典型的核仁结构,但存在一个有功能的核仁区。进一步研究发现,贾第虫的核仁功能基因组要比高等真核生物的简得多,具有一系列原始特点。还首次发贾第虫存在调节核仁相关基因的miRNA;并发现其基因组在进化历史上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基因重复:前一次主要是发生在包括许多核仁蛋白基因在内的细胞最基本功能的基因上,而后一次发生在VSP等与寄生适应性进化有关的基因上。2)通过将贾第虫的核仁基因组与上述EBNPG以及分别与人、拟南芥和酵母的核仁蛋白基因组相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很大程度上贾第虫的核仁基因组代表了真核生物分化前的祖先状态,核仁在真核生物进化早期的主要功能为 ‘与核糖体相关’,而其它功能应该至少是在贾第虫分化出来后在以后的真核生物中才发展出来的。所进行的5S rRNA系统和核糖体小亚基加工体(SSU Processome)等核仁功能基因群方面的系统研究表明,贾第虫的这些方面均代表了真核生物的原始阶段,贾第虫应该是结合了真核生物的原始性和次生的寄生退化性于一身的 “嵌合体”。3)通过全面调查EBNPG在真核生物、古细菌和真细菌中的分布,并构建同源关系矩阵进行聚类分析及蛋白网络的进化组装,结果表明EBNPG的来源首先分为两部分:“从原核生物进化而来的部分”和“真核生物出现之后才进化出来的部分”,前者又是从古细菌和真细菌复合起源的,且构成了核仁蛋白相互作用的最基本网络;执行核仁核糖体合成功能的蛋白主要来源于古细菌,而执行其它功能的蛋白则多数是在真核生物出现之后才进化出来的。这提示贾第虫的核仁基因组可能代表了从古菌到高等真核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环节。 已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1 篇,其中包括国际进化生物学领域的重要刊物BMC Evol Biol上 4篇、 PLoS ONE 1篇,SCI 论文共7 篇。还有3篇重要论文正在投稿中。培养毕业博士生1名、硕士生2名,年轻科研骨干得到成长。总之,圆满完成该项目的各项任务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 11 8 | 0 | 0 | 0 | 4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1 | 动物进化与发育 | |
cc0e81e9dfe5da8ba8e99ce5adaf76e1 | 蚜虫类昆虫关键生物学特征的适应进化——基于详尽的系统发育重建 | 30830017 | 重点项目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乔格侠 | 170 | 2008 | 关键生物学特征;进化;蚜虫类;分子系统学;系统发育 | 43;0;1;0;0 | C0402 | 2009-01-01 00:00:00.0到2012-12-31 00:00:00.0 | 蚜总科作为半翅目重要的昆虫类群,其内部的系统发育关系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诠释。寄主转换和虫瘿是与蚜虫适应进化密切相关的生物学特征,它们的进化对蚜虫物种分化及蚜类害虫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寄主转换和虫瘿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基于前期研究积累,针对蚜虫类主要类群大规模取样,选取来自3个基因组的4个基因,开展分子系统学研究;结合形态学和生物学证据,重建客观清晰的蚜总科系统发育框架,阐明主要类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利用分子钟计算主要类群的分歧时间,建立蚜虫类进化历史假说;进而基于客观详尽的蚜总科系统发育框架和特定类群的系统发育框架,探讨寄主转换的起源和演化、蚜虫不同生活周期型的分化机制、虫瘿的演化模式等关键进化问题。本项目同时关注适应进化的关键问题和系统发育重建中的普遍性问题,该研究不但可以为解决昆虫高级阶元系统发育重建中的普遍性问题提供例证和经验,而且将丰富生物适应进化理论。 | 蚜虫类是半翅目重要的昆虫类群,其内部系统发育关系尤其是基部分支关系至今尚未解决。与蚜虫类适应进化密切相关的生物学特征,比如寄主转换和虫瘿,对蚜虫物种分化及重大蚜虫农林害虫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解析蚜虫类高级阶元系统发育关系,研究寄主转换和虫瘿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意义。本项目基于大规模取样和大量实验,积累了重要的样品和基因序列资源,结合形态学、生物学和化石证据,构建了蚜总科及重要代表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探讨了主要蚜虫类群的进化历史、寄主转换的适应进化、虫瘿的演化模式、蚜虫与内共生菌关系等关键进化问题。取得的代表性成果包括:1)高级阶元系统发育关系重建暗示蚜虫类在白垩纪晚期和第三纪早期的适应辐射进化;2)建立了无管日本扁蚜属Asiphonipponaphis新属,发表扁蚜亚科5新种、4中国新记录种、1新组合、1新异名;3)扁蚜类分化与原生寄主植物演化相对应,不同族寄主转换的起源存在差异;4)扁蚜类虫瘿在各族内独立演化;5)扁蚜亚科蜡片向着退化的方向演化;6)瘿绵蚜亚科可能不是一个单系;7)瘿绵蚜亚科中叶片虫瘿较为原始,虫瘿想着更加特化的方向发展;8)粉角蚜属和伪角蚜属单系性不成立,两属经历了晚第三纪辐射演化;9)声毛管蚜属与其Buchnera有平行演化关系;10)确证蚜虫类特有的Wolbachia超组,并揭示超组内已出现了一定程度分化。本项目提供了很好的昆虫适应进化以及昆虫与其他生物协同演化的实例。 | 17 9 | 1 | 0 | 0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2 | 动物系统与分类 | |
791bf5e59081f3dc5ba235c351d0f207 | 鲸类分子系统发育及分子系统地理格局形成机制研究 | 30830016 | 重点项目 | 南京师范大学 | 杨光 | 180 | 2008 | 进化;鲸类;保护;系统发育;系统地理格局 | 24;0;1;1;0 | C0402 | 2009-01-01 00:00:00.0到2012-12-31 00:00:00.0 | 通过多种分子标记大量分子信息的联合使用和比较分析,从种间和种内两个方面开展鲸类的进化与系统发育研究。一方面通过mtDNA全序列和核基因序列,系统地分析鲸类种以上阶元的起源、进化和系统发育关系,为鲸类种上阶元进化中一系列广泛存在争议的重要科学问题(如齿鲸类和须鲸类的单系性及其相互关系;抹香鲸类的系统学位置;淡水豚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海豚重要类群如Tursiops和Stenella的单系性和种间关系等),提供最新的、具有较高可信度的分子生物信息和证据。另一方面,通过mtDNA控制区、核DNA微卫星、MHC和SNPs等不同类型标记,揭示江豚、瓶鼻海豚和中华白海豚等具有不同分布类型的代表性小型鲸类的分子系统地理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特别是在长江江豚的淡水适应机制及瓶鼻海豚和原海豚的种间分化和形态趋同的遗传学过程和机制方面,获得一些创新性的认识和发现,从而为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对策。 | 本项目主要围绕鲸类高级阶元的系统发育关系和中国水域代表性类群的分子系统地理格局形成机制研究。主要研究的创新发现包括:1、开发了一系列能用于劳亚兽类系统发育分析的原创性分子标记。应用这些标记开展的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分析,近乎完美地解决了鲸偶蹄目(Cetartiodactyla)在劳亚兽类(Laurasiatheria)中的位置及劳亚兽类高级阶元的快速分化历史。结合SINEs标记进行的分子系统发育重建,支持鲸偶蹄目的有效性,并以较高的置信度解决了鲸类高级阶元的系统发育关系和分化时间。2、通过mtDNA控制区、核DNA微卫星、AFLP、SNPs和核基因内元等多种分子标记,对江豚、中华白海豚等的种群结构、遗传多样性、分子系统地理格局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比较。发现江豚不同种群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隔离和分化,即使在分布重叠区也没有发现基因交流,提示这些种群应分属于不同的进化显著性单元。发现江豚种群之间存在适应性分化的AFLP和SNPs证据。证实中国水域的白海豚属于单一的物种—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但厦门种群和珠江口之间存在显著遗传分化。3、发现鲸类先天免疫基因MHC由于强烈的平衡选择作用和基因内重组而具有丰富的多态性,修正了此前一直认为的“海兽具有较低水平MHC基因多样性”的观点。揭示跨种进化和趋同适应是鲸类MHC基因出现种间等位基因共享或序列高度相似性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白鱀豚的功能性灭绝并不是遗传多样性衰退的结果。4、首次发现先天免疫基因TLR4经历了与鲸类经历水陆环境变化及海豚类快速辐射对应的适应性进化信号,从而提示了鲸类进化中可能存在的先天免疫机制。发现大脑容量相关基因ASPM在齿鲸类和海豚总科的祖先支及海豚总科内的一些支系出现正选择信号,与鲸类经历的两次大脑增大事件吻合,提示ASPM基因可能在控制鲸在大脑容量的增大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已发表论文24篇,出版专著1部,其中在Systematic Biology、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Biological Sciences、BMC Evolutionary Biology等著名或主流SCI刊物发表论文20篇(独立通讯作者的19篇)。培养了6位博士,5位硕士,其中1人获得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 24 10 | 1 | 0 | 1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2 | 动物系统与分类 | |
332e172a336547fad37461297da85c9a | 哺乳动物化学能感觉系统适应性进化的分子机制 | 30930015 | 重点项目 |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 施鹏 | 179 | 2009 | 适应辐射;分子机制;哺乳动物;化学能感觉系统 | 7;0;0;0;0 | C0401 | 2010-01-01 00:00:00.0到2013-12-31 00:00:00.0 | 本项目以哺乳动物化学能感觉系统为研究模型,在系统生物学方法论的框架下,不仅鉴别和比较43个哺乳动物代表物种相关受体基因库,研究受体基因家族基因数目的变化与基因序列的变化这两种不同的遗传学组成形式(makeup)在哺乳动物适应辐射过程中的作用,并结合已经成熟的功能基因组学的技术手段,从理论分析和功能验证两方面探讨物种特异产生的新基因及可能影响基因功能的新突变在适应性进化过程中的作用;而且还通过研究与相关受体所在信号通路中的重要分子元件,探讨不同哺乳动物中有关信号通路的演化规律,及其与相关受体的协同进化模式。本项目将充分发挥系统生物学方法的优势,从基因数目变化、基因序列变化、信号通路变化等不同层次上,综合运用比较基因组学的、进化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的技术手段和理论方法,整体地、全局地揭示哺乳动物化学能感觉系统适应性进化的分子机制及其在哺乳动物适应辐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本项目以哺乳动物化学能感觉系统为研究模型, 通过鉴别和比较43个哺乳动物代表物种相关受体基因库,研究了化学能感觉系统相关受体基因家族基因数目的变化与基因序列的变化这两种不同的遗传组成形式在哺乳动物适应不同环境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苦味受体、嗅觉犁鼻器受体基因家族在不同进化类群中呈现出幅度巨大的“生-灭”现象,阐明了大量基因重复及假基因是产生这种模式的遗传学基础,揭示了化学能感觉受体的数目所发生的显著变异在哺乳动物适应特殊环境(如不同的食性、不同的昼夜节律、不同的活动空间)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苦味受体为重点研究对象的功能实验,发现了物种特异产生的新基因能够识别新的化合物,揭示了苦味受体新基因在哺乳动物适应不同食性中的重要作用。还发现直系同源苦味受体基因在不同物种中也发生了功能的改变,提示着传统上所认为的功能保守的直系同源基因在哺乳动物适应环境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此外,通过系统整合化学能感觉与其它感觉系统,阐明了各感觉系统之间如何进行功能互补的。发表SCI论文6篇。整体上圆满地完成了项目的研究计划,达到预期的目标,并完成了项目预先设定的考核指标。 | 7 8 | 0 | 0 | 0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1 | 动物进化与发育 | |
e4b20dd7899f0b44884637fd7a1f840c | 头细蛾属昆虫多样性及其与大戟科植物协同进化规律的研究 | 30930014 | 重点项目 | 南开大学 | 李后魂 | 173 | 2009 | 头细蛾属;传粉生物学;大戟科;协同进化 | 26;0;3;0;0 | C0401 | 2010-01-01 00:00:00.0到2013-12-31 00:00:00.0 | 头细蛾属(Epicephala)昆虫是继榕小蜂- - 榕树、丝兰蛾- - 丝兰专性授粉互惠共生体系之后,新近发现的又一与寄主植物形成协同进化关系的类群。研究表明物种间"一对一"的协同进化关系在头细蛾属昆虫与大戟科算盘子属、叶下珠属和黑面神属等植物间广泛存在。全世界记载头细蛾属昆虫40种,而与其对应的大戟科这些属的植物则有1150多种。因此,在改进了研究方法之后对头细蛾种类的认识将会迅速增加。长期以来中国头细蛾属昆虫仅知台湾分布1种,近年通过申请者的研究已使中国的头细蛾种类大幅增加,头细蛾属系统分类学、生物学研究具有极大潜力。另外头细蛾昆虫与寄主植物间相互依存的专一性很高,深入研究阐明头细蛾昆虫与寄主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在进化理论方面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也将为探讨昆虫与植物之间的协同进化机制开辟新途径。 | 在海南等19个省区广泛地进行了调查和采集头细蛾属及有关的大戟科植物标本。结果表明我国大戟科植物中可能与头细蛾属昆虫有协同进化关系的物种主要分布在重庆以南,尤其以华南和西南地区为多。重点在海南、福建、广西、重庆、四川、云南等地定点进行了花部形态、访花行为、生物学和协同进化关系等研究。在国外多个重要博物馆和研究单位核对和借调了模式及相关标本,为全面修订世界头细蛾属打下了基础。 发现与记述了头细蛾属和其它相关类群的新物种;首次发现和证明在我国北方广布的一叶荻与头细蛾Epicephala relictella和与其竞争的一叶荻爻纹细蛾Conopomorpha flueggella同寄主之间不存在协同进化关系,但在研究此类问题方面有重要意义,并对其生物学进行了详细研究;在详细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宽瓣头细蛾E. lativalvaris和奇瓣头细蛾E. mirivalvata共同为2种黑面神属植物黑面神Breynia fruticosa和喙果黑面神B. rostrata主动传粉,由此首次发现了二对二的专性互利传粉关系;艾胶算盘子Glochidion lanceolarium与相关艾胶头细蛾E. lanceolaria互利共生体系具有高度的寄主特异性,是严格“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在小叶黑面神B. vitis-idaea——小叶头细蛾E. vitisidaea专性传粉互利共生体系中,发现了一种新的调控机制以控制种子寄生者对种子的过度消耗:小叶黑面神通过果实基部果梗的有无来季节性地调控小叶头细蛾幼虫的成活率,进而调控幼虫对种子的消耗量,维持体系的稳定;对部分大戟科植物进行了形态和发育过程的解剖学研究,并从昆虫学的角度对可疑的寄主植物分类地位给出了判断的新证据。 项目执行期间国外同行来访合作交流与研究16人次。主持召开了“亚洲鳞翅目昆虫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11个国家和地区的70名(含10名特邀代表)鳞翅目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会议发言摘要等51份,28位代表进行了大会发言。 在本项目支持下已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30篇(其中SCI收录20篇)。尚有3部专著和10多篇论文待完成发表。 在本项目支持下已培养博士(动物学)6名,硕士6名(动物学4名,植物学2名)。目前有3名动物学方向和1名植物学方向的博士生以及多名硕士生继续进行着本项研究。 | 23 10 | 3 | 0 | 0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1 | 动物进化与发育 | |
b09c609d9513e2b8fd8542d5a5e5deb6 | 小鼠胚胎着床过程中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的作用机理 | 30930013 | 重点项目 | 华南农业大学 | 杨增明 | 191 | 2009 | 胚胎着床;Stat3;小鼠;子宫 | 12;0;0;0;0 | C0404 | 2010-01-01 00:00:00.0到2013-12-31 00:00:00.0 | 胚胎着床是哺乳动物妊娠建立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已证实磷酸化的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在小鼠胚胎着床中起关键作用,但Stat3的下游分子和与其他胚胎着床相关基因的相互协同调节仍不清楚。我们将从五个方面对Stat3在小鼠胚胎着床过程中的调控网络进行分析:(1)在子宫细胞中,验证已报道的胚胎着床相关因子对Stat3的调节作用;(2)对已报道的胚胎着床相关因子的启动子区进行分析,寻找Stat3的结合位点,并在子宫细胞中加以验证;(3)利用ChIP-Seq技术筛选新的Stat3靶基因;(4)利用免疫共沉淀、2-D蛋白质电泳和质谱相结合,寻找新的与Stat3具有相互作用的蛋白。(5)研究Stat3与胚胎着床过程中差异表达的microRNA的相互调节关系。这些结果将对进一步了解胚胎着床机理和治疗胚胎着床相关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 | 本课题主要分析胚胎着床过程中转录因子Stat3的调节及功能,取得以下四点主要结果。(1)HB-EGF通过EGFR和ERK1/2激活Stat3,后者通过Snail的介导调节在胚胎着床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环氧合酶2(COX-2)。并且,证实Snail参与调节蜕膜化过程中的基质-上皮转换。(2)我们证实孕酮通过转录因子Msx1诱导Jam2在小鼠子宫接受期腔上皮中的表达,而雌激素及其下游LIF-Stat3通路也可以促进Jam2的表达。Jam2通过与胚胎滋养层细胞表达的配体相互作用促进了胚胎的定位、与子宫内膜的黏附。(3)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arly growth response 1, Egr1)的表达在小鼠着床位点高表达,但其调节及功能仍不清楚。我们的结果表明,白血病抑制因子LIF通过激活Stat3磷酸化,调节Egr1的表达,Egr1通过其靶基因Wnt4在蜕膜化过程中起作用。(4)利用上皮细胞特异表达的Cre重组酶(Sprr2f-Cre)在子宫上皮细胞中特异性地敲除Stat3,探讨上皮细胞中的Stat3在着床过程中的作用。我们的结果显示Stat3上皮特异敲除之后胚胎无法顺利着床,且不能蜕膜化。在上皮Stat3敲除的小鼠中,Msx1和Sgk1的表达与野生型相比显著较强,提示持续表达的Sgk1和Msx1可能阻止了着床的顺利进行。已发表与本课题相关的SCI源期刊论文12篇,顺利完成了相关的研究任务。 | 12 10 | 0 | 0 | 0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4 | 动物繁育与种群动态 | |
d630051df99acc806dfd5cac459ad265 | Merlin在非洲爪蟾背腹体轴发育中对Wnt信号通路调节的分子机制研究 | 30930012 | 重点项目 | 清华大学 | 陶庆华 | 179 | 2009 | Merlin;Wnt信号通路;胚胎背腹体轴;非洲爪蟾;肿瘤抑制因子 | 0;0;0;0;0 | C0404 | 2010-01-01 00:00:00.0到2013-12-31 00:00:00.0 | Wnt信号广泛地参与了对细胞生理功能的控制, Wnt信号的失控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在非洲爪蟾胚胎早期发育中, Wnt信号的激活是背腹体轴建立的必要条件。因此,分析Wnt信号通路是如何被精确地调控具有重大的基础和肿瘤生物学意义。 Merlin是ERM蛋白家族中的一员,具有广泛的肿瘤抑制活性。Merlin在多种胚胎组织细胞中都有表达,但是Merlin在脊椎动物胚胎早期发育中的功能尚无报道,Merlin抑制肿瘤发生的确切分子机制也不明朗。我们独立的预实验发现Merlin在非洲爪蟾胚胎背腹轴建立过程中具有对Wnt进行精确负调控的功能,首次揭示Merlin抑瘤活性可能与其调控Wnt通路的活性相关。本计划的目的是要深入地研究Merlin对Wnt信号通路调控的分子机制。这一研究将对阐明Merlin 在脊椎动物胚胎发育中的功能、进一步澄清Merlin抑制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有双重意义。 | Wnt/b-catenin信号通路在非洲爪蟾体轴决定的不同阶段中具有不同功能。母源Wnt/b-catenin信号通过诱导Spemann组织者生成而促进背方体轴形成,在囊胚中期以前过量表达Wnt信号导致超背方化发育;而合子Wnt/b-catenin信号则促进体轴的后方化发育,在囊胚中期之后过度激活Wnt信号导致头部发育缺陷。Wnt/b-catenin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与多种癌肿的发生和/或者发展具有高度相关性。因此,Wnt/b-catenin信号通路的活性在胚胎发育和组织稳态维持中受到严格的调控。 NF2 (Merlin)属于ERM家族细胞膜-细胞骨架转接蛋白,最初在二型神经纤维瘤中被鉴定为一个肿瘤抑制基因,进一步研究发现NF2 (Merlin)活性缺失可以导致多种类型肿瘤的发生。目前关于Merlin抑制肿瘤发生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说:1)NF2促进生长因子受体如EGFR和CD44的内吞;2)NF2在细胞核中作为CRL4(DCAF1)E3的假底物竞争性地抑制多种促增殖信号的降解;3)NF2介导微丝细胞骨架对Hippo 信号通路的调控而发挥肿瘤抑制功能。另有报道, NF2在上皮细胞极性建立、促进cadherin/catenin介导的细胞粘连的稳定性中均由重要作用。 在成熟卵母细胞中敲降NF2导致非洲爪蟾胚胎背方化发育和母源Wnt信号靶基因的过量表达,在母源NF2敲降胚胎中进一步敲降b-catenin或者过量表C-cadherin可以阻止NF2敲降导致的背方化;而敲降合子NF2则导致头部发育缺陷。共注射NF2可以部分抑制LRP6dN1和b-catenin的第二体轴诱导活性。这些证据表明NF2在非洲爪蟾早期发育中能够负调控Wnt信号活性。在多种转化和非转化细胞株中过量表达NF2可以有效地抑制b-catenin对TOPFlash报告基因的激活活性。蛋白质化学和免疫组化分析表明,NF2可能是通过抑制b-catenin的核转位而参与对Wnt/b-catenin信号进行负调控。 综合以上实验结果,我们推断NF2可以负调控Wnt信号通路的活性,这种负调控作用对非洲爪蟾胚胎背腹体轴的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这些发现为进一步深入探索NF2肿瘤抑制活性的新机制奠定基础。 | 0 6 | 0 | 0 | 0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4 | 动物繁育与种群动态 | |
67c414cd3b7e78ea00c07ec71027ca39 | 人工诱导分化卵巢去分化再分化模型研究 | 31030063 | 重点项目 | 西南大学 | 王德寿 | 200 | 2010 | 分子机制;分化卵巢;人工诱导性逆转;雌激素作用;罗非鱼 | 23;0;0;0;0 | C0405 | 2011-01-01 00:00:00.0到2014-12-31 00:00:00.0 | 好的实验研究依托于好的实验动物模型。由于缺乏良好的实验动物模型,非哺乳类脊椎动物性别分化与决定的研究举步维艰。我们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用雌激素合成酶抑制剂长期处理3月龄的雌性尼罗罗非鱼,降低鱼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可以诱导其卵巢逆转为功能型精巢。这是在整个脊椎动物,除天然性逆转种类外,首次实现人工条件下已分化性腺去分化和再分化的诱导。本研究基于这一独特的实验动物模型,通过实时定量PCR、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等方法研究雌激素在鱼类性别决定与分化和卵巢维持中的作用以及其对减数分裂的调控作用,探讨这一性逆转过程中卵巢生殖细胞和体细胞的命运,揭示卵巢逆转为精巢的动态过程。本研究不仅有助于阐明硬骨鱼类性别决定与分化、卵巢经去分化再分化形成精巢的分子机制以及雌激素在这一过程和对卵巢维持的决定性作用,而且有利于解释天然性逆转鱼类发生自发性性逆转的机制,这必将大大加深对整个脊椎动物性别决定与分化分子机制的认识。 | 用雌激素合成酶抑制剂长期处理3月龄的雌性尼罗罗非鱼,可以诱导其卵巢逆转为功能型精巢,使已分化性腺去分化和再分化,我们称为次发性逆转。基于这一独特的实验动物模型,采用转录组测序、实时定量PCR、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基因敲除和过表达等方法研究了性逆转过程的性腺形态变化及其分子机制,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证实次发性逆转中精巢组织的生殖细胞和体细胞分别来自于卵巢生殖细胞和体细胞的转分化;明确了雌激素在鱼类性别决定、分化和卵巢维持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表明次发性逆转与原发性逆转、天然性逆转既有相似的方面,又有所不同;阐明了生殖细胞和体细胞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影响的关系;(2)次发性逆转的本质是少数雌性通路关键基因被抑制而雄性通路关键基因被激活的过程;通过基因敲除和过表达从功能缺失和功能获得两方面证实了雌雄通路关键基因的作用;(3)RA在包括硬骨鱼类在内的脊椎动物减数分裂起始的作用非常保守,但所涉及的信号通路与哺乳动物不完全一致,且雌激素可能通过调节RA水平决定硬骨鱼类减数分裂的起始;(4)在深入认识次发性逆转模型的基础上图位克隆了尼罗罗非鱼性别决定基因并证实了其性别决定的功能;(5)通过抑制雄激素合成同时添加外源雌激素,首次实现1月龄(性别分化后)雄性罗非鱼的次发性逆转,为实现罗非鱼雌雄性别双向的自由性逆转奠定了基础。已发表与本课题相关的SCI论文16篇,作国际会议大会特邀报告3人次。获得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申请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培养博士后3人,博士生7人,硕士研究生共13人,顺利完成了相关的研究任务。 | 21 9 | 0 | 0 | 0 | 0 | C | 生命科学部 | C04 | 动物学 | C0405 | 动物资源与保护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结题项目成果产出信息表
项目ID | 名称 | 类型 | 作者 |
---|---|---|---|
eceb6183f13c1362a89ef9cd0b54057b | Relative fitness of resistance | 会议论文 | Hong-wei Yao, Gong-yin Ye, Jia |
eceb6183f13c1362a89ef9cd0b54057b | 昆虫击倒抗性基因突变对钠通道功 | 期刊论文 | 唐振华, 袁建忠, 庄佩君 |
eceb6183f13c1362a89ef9cd0b54057b | 蛋白质组学在昆虫学研究中应用进 | 期刊论文 | 方琦, 姚洪渭, 叶恭银 |
eceb6183f13c1362a89ef9cd0b54057b | 节肢动物抗药性发展的现况 | 期刊论文 | 张翼翾, 唐振华 |
eceb6183f13c1362a89ef9cd0b54057b | 棕尾别麻蝇金属硫蛋白的分离纯化 | 期刊论文 | 吴国星, 李凯, 叶恭银, 胡萃, 程 |
eceb6183f13c1362a89ef9cd0b54057b | Toxicity of acetamiprid to wor | 期刊论文 | Jianchu Mo, Chengyuan Pan, Shi |
eceb6183f13c1362a89ef9cd0b54057b | 重金属镉对棕尾别麻蝇亲代及子代 | 期刊论文 | 吴国星, 叶恭银, 胡萃, 程家安 |
eceb6183f13c1362a89ef9cd0b54057b | Comparative toxicity of mospil | 期刊论文 | Xiaogang Song, Menglin Cheng, |
eceb6183f13c1362a89ef9cd0b54057b | 昆虫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研究进展 | 期刊论文 | 王敦, 张传溪, 尚金燕, 唐振华 |
eceb6183f13c1362a89ef9cd0b54057b | 害虫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及 | 期刊论文 | 唐振华, 陶黎明, 李忠 |
eceb6183f13c1362a89ef9cd0b54057b | Kinetic analysis of acetylchol | 期刊论文 | Mingan Shi, Jianzhong Yuan, Pe |
eceb6183f13c1362a89ef9cd0b54057b | A large scale screen for genes | 期刊论文 | Xinda Lin, Jia’an Cheng |
eceb6183f13c1362a89ef9cd0b54057b | 铜和镉在棕尾别麻蝇体内的累积及 | 期刊论文 | 王慧, 吴国星, 叶恭银, 胡萃, 程 |
eceb6183f13c1362a89ef9cd0b54057b | 二化螟抗性机理研究进展 | 期刊论文 | 李晓涛, 黄青春, 唐振华 |
eceb6183f13c1362a89ef9cd0b54057b | Genetic analyses on enzymologi | 会议论文 | Hong-wei Yao, Gong-yin Ye, Jia |
eceb6183f13c1362a89ef9cd0b54057b | 杀虫剂作用的分子行为 | 专著 | 唐振华, 毕强. |
eceb6183f13c1362a89ef9cd0b54057b | 氟虫睛亚致死剂量处理对二化螟和 | 期刊论文 | 黄诚华, 姚洪渭, 叶恭银, 程家安 |
eceb6183f13c1362a89ef9cd0b54057b | Effect of a of mixture of ipro | 期刊论文 | Li-Ming Tao, Jian-Zhuong Yuan, |
eceb6183f13c1362a89ef9cd0b54057b | 昆虫钠通道的结构和与击倒抗性有 | 期刊论文 | 唐振华, 袁建忠, 庄佩君, 陶黎明 |
eceb6183f13c1362a89ef9cd0b54057b | 抗氰戊菊酯淡色库蚊的抗性谱与抗 | 期刊论文 | 何黄英, 莫建初, 程梦林, 张时妙 |
eceb6183f13c1362a89ef9cd0b54057b | 杀螨剂及其作用 | 期刊论文 | 袁建忠, 唐振华 |
eceb6183f13c1362a89ef9cd0b54057b | Resistance pattern and point m | 期刊论文 | Liming Tao, Mingan Shi, Jiangz |
eceb6183f13c1362a89ef9cd0b54057b | 昆虫击倒抗性的研究进展. | 会议论文 | 王伟, 莫建初, 程家安 |
eceb6183f13c1362a89ef9cd0b54057b | 浙江省二化螟不同种群和大螟对三 | 期刊论文 | 黄诚华, 姚洪渭, 叶恭银, 蒋学辉 |
eceb6183f13c1362a89ef9cd0b54057b | Acetylcholinesterase alteratio | 期刊论文 | Mingan Shi, Andrée Lougarre, |
eceb6183f13c1362a89ef9cd0b54057b | 与昆虫抗药性相关的乙酰胆碱酯酶 | 期刊论文 | 林建国, 张传溪, 尚金燕, 唐振华 |
eceb6183f13c1362a89ef9cd0b54057b | 氟虫睛对二化螟生长发育的影响及 | 期刊论文 | 李晓涛, 黄青春, 唐振华 |
eceb6183f13c1362a89ef9cd0b54057b | 单宁酸对淡色库蚊抗氰戊菊酯品系 | 期刊论文 | 张时妙, 莫建初, 程梦林, 薛智慧 |
eceb6183f13c1362a89ef9cd0b54057b | 靶标抗性点突变基因型检测技术 | 期刊论文 | 尚金燕, 唐振华, 张传溪 |
eceb6183f13c1362a89ef9cd0b54057b | Mutations of acetylcholinester | 期刊论文 | Philippe Menozzi, Mingan Shi, |
eceb6183f13c1362a89ef9cd0b54057b | 抗吡虫啉桃蚜种群的选育及其交互 | 期刊论文 | 陈亮, 吴兴富, 邓建华, 叶恭银 |
eceb6183f13c1362a89ef9cd0b54057b | Accumulation of cadmium and it | 期刊论文 | Wu Guo-xing, Ye Gong-yin, Hu C |
eceb6183f13c1362a89ef9cd0b54057b | Effects of sublethal concentra | 期刊论文 | Jianchu Mo, Zhengyan Wang, Xia |
eceb6183f13c1362a89ef9cd0b54057b | Sel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 期刊论文 | Wei Wang, Jianchu Mo, Jia’an |
eceb6183f13c1362a89ef9cd0b54057b | Toxicity of ivermectin to Reti | 期刊论文 | Jianchu Mo, Huangying He, Xiao |
c986df36bd23b5e05609fd6d5ca9adc4 | 椰子大害虫—锈色棕榈象及其近缘 | 期刊论文 | 张润志、任立、孙江华等. |
c986df36bd23b5e05609fd6d5ca9adc4 | Red turpentine beetle, Dendroc | 期刊论文 | Sun J, Miao Z, Zhang Z et al. |
c986df36bd23b5e05609fd6d5ca9adc4 | 红火蚁 | 专著 | 王福祥、张润志 |
c986df36bd23b5e05609fd6d5ca9adc4 | 马铃薯甲虫封锁与控制技术 | 奖励 | 张润志(第1名)、梁红斌(7)、 |
c986df36bd23b5e05609fd6d5ca9adc4 | On the genus Eumyllocerus Shar | 期刊论文 | Han, K, Zhang R and Park Y. G |
c986df36bd23b5e05609fd6d5ca9adc4 | 外来入侵种-强大小蠹 | 专著 | 杨星科等 |
c986df36bd23b5e05609fd6d5ca9adc4 | 动植物入侵生态学 | 专著 | 张润志、任立等译 |
c986df36bd23b5e05609fd6d5ca9adc4 | 国际林业外来有害生物的控制和管 | 会议论文 | |
c986df36bd23b5e05609fd6d5ca9adc4 | 中国大陆入侵昆虫名录. | 专著 | 李红梅、韩红香、张润志等. |
c986df36bd23b5e05609fd6d5ca9adc4 | 西化蓟马的鉴别及其与近缘种的区 | 期刊论文 | 刘宁、任立、张润志等 |
c986df36bd23b5e05609fd6d5ca9adc4 | 严防危险性害虫红火蚁入侵 | 期刊论文 | 张润志、任立、刘宁. |
c986df36bd23b5e05609fd6d5ca9adc4 | 红脂大小蠹植物源引诱剂林间应用 | 期刊论文 | 苗振旺, 赵明梅,王立忠,裴海 |
c986df36bd23b5e05609fd6d5ca9adc4 | 危险性害虫椰花二点象及其近缘种 | 期刊论文 | 吕秀霞、任立、张润志. |
c986df36bd23b5e05609fd6d5ca9adc4 | 红火蚁在中国的分布区预测. | 期刊论文 | 薛大勇、李红梅、 韩红香、张润 |
c986df36bd23b5e05609fd6d5ca9adc4 | 褐纹甘蔗象在中国的适生区分析. | 期刊论文 | 荆玉栋、任立、张润志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结题项目参与人信息表
项目ID | 姓名 | 职称 | 单位 |
---|---|---|---|
eb671d7f6c533f199df81edc20292a7b | 张荣祖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eb671d7f6c533f199df81edc20292a7b | 陈毅峰 | 助理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eb671d7f6c533f199df81edc20292a7b | 黄大卫 | 副研究员 | 南开大学 |
eb671d7f6c533f199df81edc20292a7b | 戴爱云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eb671d7f6c533f199df81edc20292a7b | 唐蟾珠 | 副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eb671d7f6c533f199df81edc20292a7b | 全国强 | 高级工程师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eb671d7f6c533f199df81edc20292a7b | 刘焕章 | 助理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eb671d7f6c533f199df81edc20292a7b | 何继满 | 硕士生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16875b7ddfd27ac2bca40b5bfbe3fac3 | 沈韫芬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16875b7ddfd27ac2bca40b5bfbe3fac3 | 梁彦龄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16875b7ddfd27ac2bca40b5bfbe3fac3 | 陈国孝 | 副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16875b7ddfd27ac2bca40b5bfbe3fac3 | 梁来荣 | 副教授 | 复旦大学 |
16875b7ddfd27ac2bca40b5bfbe3fac3 | 李朝达 | 副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
16875b7ddfd27ac2bca40b5bfbe3fac3 | 孙希达 | 教授 | 杭州师范大学 |
16875b7ddfd27ac2bca40b5bfbe3fac3 | 王振中 | 副教授 | 湖南师范大学 |
16875b7ddfd27ac2bca40b5bfbe3fac3 | 张云美 | 副教授 | 山东大学 |
16875b7ddfd27ac2bca40b5bfbe3fac3 | 廖崇惠 | 副研究员 | 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 |
fc6fe159233e58e09dfdc2db08146655 | 宋祥芬 | 高级实验师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fc6fe159233e58e09dfdc2db08146655 | 段崇文 | 助理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fc6fe159233e58e09dfdc2db08146655 | 冯文和 | 副教授 | 四川大学 |
fc6fe159233e58e09dfdc2db08146655 | 王鹏彦 | 讲师 | 四川大学 |
fc6fe159233e58e09dfdc2db08146655 | 张安居 | 兽医师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fc6fe159233e58e09dfdc2db08146655 | 何光晰 | 高级工程师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fc6fe159233e58e09dfdc2db08146655 | 李绍昌 | 兽医师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fc6fe159233e58e09dfdc2db08146655 | 叶志勇 | 高级兽医师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fc6fe159233e58e09dfdc2db08146655 | 钟顺隆 | 兽医师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a8b28887d4b2ab654fd720c10c1b9203 | 周曾铨 | 副教授 | 北京大学 |
a8b28887d4b2ab654fd720c10c1b9203 | 高天礼 | 教授 | 北京大学 |
a8b28887d4b2ab654fd720c10c1b9203 | 孙久荣 | 副教授 | 北京大学 |
a8b28887d4b2ab654fd720c10c1b9203 | 王世强 | 硕士生 | 北京大学 |
a8b28887d4b2ab654fd720c10c1b9203 | 方晓红 | 硕士生 | 北京大学 |
a8b28887d4b2ab654fd720c10c1b9203 | 叶祖承 | 硕士生 | 北京大学 |
a8b28887d4b2ab654fd720c10c1b9203 | 冯强 | 硕士生 | 北京大学 |
a8b28887d4b2ab654fd720c10c1b9203 | 唐亚俊 | 硕士生 | 北京大学 |
a8b28887d4b2ab654fd720c10c1b9203 | 曾月英 | 实验员 | 北京大学 |
8a324f9f710faff712fa361ee874b06b | 张先锋 | 助理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8a324f9f710faff712fa361ee874b06b | 华元瑜 | 副教授 | 南京师范大学 |
8a324f9f710faff712fa361ee874b06b | 王丁 | 助理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8a324f9f710faff712fa361ee874b06b | 赵庆中 | 助理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8a324f9f710faff712fa361ee874b06b | 杨健 | 助理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8a324f9f710faff712fa361ee874b06b | 陈道权 | 工程师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8a324f9f710faff712fa361ee874b06b | 王克雄 | 助理实验师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8a324f9f710faff712fa361ee874b06b | 姜新发 | 研究实习员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8a324f9f710faff712fa361ee874b06b | 魏卓 | 助理实验师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2d63a28df5dd29ed765b48701d684f3a | 叶昌媛 | 副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2d63a28df5dd29ed765b48701d684f3a | 蒋学龙 | 副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
2d63a28df5dd29ed765b48701d684f3a | 冯祚建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2d63a28df5dd29ed765b48701d684f3a | 文贤继 | 助理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
2d63a28df5dd29ed765b48701d684f3a | 杨奇森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2d63a28df5dd29ed765b48701d684f3a | 魏辅文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相关文献
- 林雨昕、刘怡,2023:《基础研究资助逆向激励的考察》,《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11期。
- 叶菁菁 、周骁遥、陈实,2021:《基础研究投入的创新转化——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证据》,《经济学(季刊)》第11期。
- 任之光、王辉,2021:《“十三五”时期经济科学学科资助格局与趋势分析》,《管理科学学报》第3期。
- Hu, A.G.Z., 2020, "Public funding and the ascent of Chinese science: Evidence from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Research Policy.
- 唐先明、张宗益、刘胤,2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政策效果研究》,《管理科学学报》第12期。
数据更新频率
年度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