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交易(简称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 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通过艰难谈判,于1992年5月9日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简称《公约》)。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过了《公约》 的第一个附加协议,即《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在2011年10月以来,中国陆续建设了7家主要的碳排放交易所: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和重庆碳排放权交易所,本数据除囊括以上地区交易所的数据以外,还另外收录了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碳交易平台的数据。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正式开市,意味着我国碳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7月23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11.20万吨,成交额638.03万,开盘价56.52/吨,最高价61.07/吨,最低价55.52/吨,收盘价55.52/吨。截至7月23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约为483万吨,累计成交额约2.5亿。交易期间,最低价为48/吨,最高价为61.07/吨。
在碳交易市场结束个别试点、开启全国范围的发展节点,CnOpenData推出全国碳交易数据,覆盖国内八个碳排放交易所的碳排放交易数据,为碳中和研究助力。
时间区间
截至2021.6.30,各表起始时间不尽相同
字段展示
样本数据
北京碳排放交易所碳交易数据
上海碳排放交易所碳交易数据
天津碳排放交易所碳交易数据
广州碳排放交易所碳交易数据
深圳碳排放交易所碳交易数据
重庆碳排放交易所碳交易数据
四川碳排放交易所碳交易数据
湖北碳排放交易所碳交易数据
数据更新频率
年度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