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分地区数据

中国工商企业进入退出信息统计数据NEW

一、数据内容定义

观鸟,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利用望远镜等观测记录设备在不影响野生鸟类正常生活的前提下观察鸟类的一种科学性质的户外活动。

本数据集为多层级的观鸟记录结构化数据集,通过整合全国范围内的观测数据,形成从宏观到微观的统计分析体系,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344个地级市、2672个区县的三级观测网络。核心构成如下:

  1. 数据结构-三级统计表

    • ​按省份、城市、区县统计年度鸟种数量、报告总数(分疑问/无疑问)、记录总量及科属目数量。
  2. 核心字段

    • 基础统计:年份、省份、城市、区县名称、无疑问/疑问报告数量、记录总数、鸟种总数(含科、目分类)。
  3. ​统计维度

    • 时间轴:支持按年份分析鸟类分布变化。

    • 空间轴:省-市-县三级嵌套结构,支持从宏观趋势到微观热点的逐层钻取。

二、数据独特性

(一)原生疑问数据分层

  • 通过公开记录中对异常记录的智能标注(如栖息地不符、罕见鸟种误报等),为科研提供现成的可信/可疑数据分层(样本对比:安徽省疑问报告数量占比2%、疑问记录占比1%、疑问鸟种数量占比22%)。

(二)​行政地理穿透能力

  • 实现省→市→县三级穿透,解决传统生态数据"省级汇总、市县模糊"的情况。

三、数据完整性

  • 时间跨度:提供近22年的连续观测记录(2002-2024),支持候鸟迁徙规律、城市生态变迁等长周期研究
  • 地域覆盖: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344个地级市、2672个区县。

四、数据可靠性

  1. 源头规范性

    • ​所有记录对鸟种名称​(如“红胁蓝尾鸲”而非俗称)、记录时间均进行标准化展示,避免物种歧义、数据格式错误引起的统计误差。
    • 完整保留对异常记录的疑问标识,减少因异常记录引起的统计误差。
  2. 质量控制流程

    • ​人工抽检:每月抽取3%数据与官方信息进行交叉验证。
    • ​纠错反馈:开放与客户之间的错误提交通道,建立年度更新修正机制。

五、潜在应用场景

(一)​生态研究

  •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估(基于鸟种数/科属分布)
  • 保护政策评估:对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区县与周边区域的疑问报告率,评估监测数据质量。

(二)环境政策评估

  • 自然保护区成效验证(对比保护区内/外的疑问数据比例变化)
  • 城镇化生态影响研究(通过县域观测量变化反映栖息地破碎化)

(三)​商业领域

  • 生态旅游规划:根据“无疑问鸟种数量TOP10区县”列表设计观鸟旅行路线。

基于省、市、县三级统计架构与数据验证机制,本数据库为鸟类生态研究和商业开发提供全国首个多层级、高精度观鸟活动量化基准。


数据规模

中国观鸟记录数据-地区分布


时间区间

2002-2024


字段展示


样本数据

各省份观鸟数量统计表

各城市观鸟数量统计表

各区县鸟种记录统计表


参考文献

  • 余长林、马青山,2023:《特高压输电与区域经济发展——来自特高压工程的经验证据》,《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10期。

数据更新频率

年度更新